范鐘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把干部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制定了硬杠杠,提出了硬措施,著力為基層干部減負。一起來看看,這份《通知》給基層干部送來了怎樣的“及時雨”?
轉變政績觀是根本
《通知》圍繞為基層減負,聚焦“四個著力”,從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思想教育、整治文山會海、改變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現象、完善問責制度和激勵關懷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務實管用的舉措。
其中,最為基礎性的要求是樹立正確政績觀,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很多基層干部和學者專家已經指出,在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形式主義等現象,根源就在于黨性不純、政績觀錯位。評價干部工作,不在于總結寫得好不好、匯報得好不好,而在于是否真擔當、干實事、見實效。
文件會議太多,要減
開會、發文是我們黨作決策、抓落實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文山會海反彈回潮的問題比較突出,《通知》在這方面定了一些硬杠杠。一是層層大幅度精簡文件和會議。明確發給縣級以下的文件、召開的會議減少30%~50%。首先從中央層面做起,省市兩級都要大幅度精簡。二是明確中央印發的政策性文件原則上不超過10頁,地方和部門也要按此從嚴掌握。作出量化規定,目的是倒逼改進文風、提高文件質量。三是提出地方各級、基層單位貫徹落實中央和上級文件,可結合實際制定務實管用的舉措,除有明確規定外,不再制定貫徹落實意見和實施細則。這一規定,是為了解決照抄照搬上級文件、層層發文的問題。四是強調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對防止層層開會作出規定。針對一些地方和部門傳達學習上級精神照本宣科、泛泛表態、刻意搞傳達不過夜這些問題,提出了“三個不搞”的禁止性要求。
督查過多,也要減
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基層久有煩言。為基層減負,首先要抓好去年出臺的《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落實工作。目前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督查檢查考核事項從900項精簡至159項,清理率達82.33%,各省區市從12771項精簡至3493項,清理率達72.65%。接下來的工作則是如何確保精簡不反彈,不出現改頭換面、卷土重來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通知》進一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強計劃管理,繼續嚴格控制總量。
現在,“痕跡管理”比較普遍,但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這是總書記關心的整改重點,《通知》對于解決過度留痕的問題也給出了明確方案,提出了幾項具體要求。一是強化結果導向。考核評價一個地方和單位的工作,關鍵看有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群眾的評價怎么樣,而不是唯臺賬是舉、以材料論英雄。二是堅決糾正機械式做法。《通知》明確規定“三個不得”,基層深感苦惱的層層報材料、突擊報材料,以批示當落實,靠截圖視頻證明工作實績等情況,都在“不得”之列。三是針對有的地方和部門搞“責任甩鍋”,要求嚴格控制“一票否決”事項,不能動輒簽“責任狀”。《通知》還要求對涉及城市評選評比表彰的各類創建活動進行集中清理,不干擾基層正常工作。
讓擔當不再是“千斤擔”
2018年,中央出臺《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此番《通知》對如何解決干部不敢擔當作為的問題給出了更為明晰的安排。
簡言之,《通知》提出的干部管理原則,是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對于很多想嘗試創新的干部來說,問責風險一直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利劍,此次《通知》進一步強調,實事求是、依規依紀依法嚴肅問責、規范問責、精準問責、慎重問責,真正起到問責一個、警醒一片的效果。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將針對問責不力和問責泛化簡單化等問題,作出修訂。此外,正確對待被問責的干部,對影響期滿、表現好的干部,符合有關條件的,該使用的要使用。制定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嚴肅查處誣告陷害行為。改進談話和函詢工作方法,有效減輕干部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把“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具體化,切實保護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此外,《通知》還對基層干部送出“福利禮包”。其中指出,對基層干部特別是困難艱苦地區和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干部,要給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
(摘自《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