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路?舒小明
[摘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偉大的歷史轉變,必將改變中國未來發展的趨勢,加快中華民族復興的步伐。中國高等職業院校必須不負時代的重托,適應和配合這一偉大歷史轉變,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圍繞高等職業教育目標進行職業精神教育,輔助學生制定未來職業規劃,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的首要工作。
[關? 鍵? 詞]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職業精神;職業規劃
一、科學確立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定位
經過兩次工業革命的西方發達國家,一直非常重視高職教育,在高職教育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經驗,為社會培養了大量應用型人才。1963年,美國制定了《職業教育法》以保證和鞏固職業教育的地位;1994年,克林頓又簽署了《學?!ぷ鞫嗤緩椒ò浮放c《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進一步推動了美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兜聡叩葘?平逃l展協定》(1968年)規定,高等??平逃峭暾母呗毥逃?。德國1969年頒布了《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單位在人才培養、教學內容、培訓考核等的具體要求和標準;《高??偡ā罚?969年)規定了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高等職業教育促進法》(1981年)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規范了職業教育的結構。此后,德國還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與職業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如各州相繼發布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青年在完成了普通義務教育之后,未繼續深造的必須接受義務職業教育。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情況與美國、德國大體一致,然而,高職教育在中國卻不盡如人意。
第一,起步晚。職業教育是工業化的產物,農業社會的勞動技能靠家族傳幫帶,不需要專門的職業教育。長期的封建社會統治和農業社會結構,嚴重制約著中國高職教育的發展。中國的工業化最早可以溯源到鴉片戰爭后的洋務運動,但很快被甲午戰爭中斷。隨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工業化至“中華民國”的建立才重新起步,但很快被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再次中斷。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開始的。
第二,中途亂。中國大規模職業教育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工業農業建設,逐漸構建起了中等職業教育體系,各行各業都興辦了技校、中等專業學校,為社會主義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干人才隊伍。中國的職業教育在改革開放后才得到了全面恢復,中國特色的技校、中專學校繼續發揮著為建設四個現代化培養應用人才的作用。然而,1999年高等教育擴展的步伐打亂了既有的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高等教育呈爆炸式的發展,不論是高??倲颠€是在校生人數,都屢創新高。短短幾年,曾經的技校紛紛并入中專,中專也鳳凰涅槃般紛紛轉型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甚至合并入大學。
第三,觀念舊。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養成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長期植根于我們的頭腦中,讀書就是為了跳“農門”,讀書就是為了高人一等,不當工人而坐辦公室。人們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普遍不屑一顧甚至歧視。很多高等職業學院為了迎合家長、學生的世俗眼光,招攬生源,丟棄了自己的辦學目標,紛紛向普通本科大學靠攏。高等職業教育陷入了既無法培養應用型人才,也無法培養理論研究型人才的尷尬境地。
上述種種原因,造成了讀了幾年大學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很多應用型崗位招不到合格人才的怪現象。究其根本,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丟失、錯位造成的。因此,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至關重要,也是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和重中之重。
二、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精神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今天,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結構問題越來越突出,新時代的經濟建設必須實現從總量向結構的轉變,必須實現產業升級轉化。結構性轉變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應用型建設人才,應用型建設人才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迅速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到了新時代,經濟轉型升級刻不容緩,“中國制造2025”成為產業戰略。這對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職業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高等教育在經歷了世紀初的快速擴展后,痛定思痛,不僅重新拾起高等職業教育的初心,而且還將一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轉型為應用型高校,加強職業教育高校建設。如《四川省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成15所普通本科轉型發展示范院校、200個應用型示范專業、400門應用型示范課程,實現校企合作的應用型專業在轉型高校中達到70%以上,應用型專業在校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比例不低于80%,應用型專業實現校企簽訂實質性合作協議覆蓋率達到100%。結合我省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應用技術大學”。高等職業教育逐漸成為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主力軍,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源源不斷地向企業、社會輸入新鮮血液,為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了支撐與保證。
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精神培養還存在一定問題。首先,高職院校在擴招中,對職業精神的認識存在誤區。為了擴招一味地迎合學生、家長的需求,追求辦學的“高、大、全”,喪失了高職院校的目標定位。其次,學生對職業精神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高職院校對職業精神的認識偏差,誤導了學生對職業精神的認知,輕視職業精神的積累養成,其后果就是許多高職畢業生擇業時眼高手低,一味追求工資高、環境好、壓力小,而忽視長遠發展空間、能力展示發揮舞臺及企業是否欣賞與重視等長遠發展的有利條件。第三,高等職業院校缺乏具有職業精神教育的師資隊伍。高校擴招過程中進入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絕大多數是應屆碩士生和博士生,他們缺乏高職院校教師需要的職業教育技能,而具有企業實踐經驗的人才又因為進入高校需要具備博士、碩士的文憑而被擋在門外,這樣的師資無法培養出具有較高職業精神的學生。
上述亂象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觀念的偏差,雖然口頭上的主流價值觀念尊重勞動、勞動者,認為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在現實生活中,與之存在巨大反差。為了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建構高等職業院校健康向上的職業精神教育體制、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領域,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為。
首先,將思想政治工作與職業精神教育結合,創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過去,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的工作很多時候是學文件、講理論、寫心得,常常顯得空而無用,其弊端就是脫離了專業特點。高校職業教育的優勢是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實用性強、立竿見影,看得見摸得著,這正是思想政治輔導員工作的舞臺。思政工作者可以與專業老師配合,用杰出校友的經典職業精神案例,將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中,將專業學習與育人融為一體,寓職業精神教育于專業學習中,用老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
其次,通過黨團活動、社團活動、主題班會、實習實踐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讓職業精神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品質和行為習慣。職業精神不僅是一種內在的思想訴求,而且是一種行為習慣,需要長期的熏陶養成。從高職學生踏進校門的第一次班會和集體活動,就要開始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精神的培養,不僅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和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而應該在各種校外活動中形成職業精神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所學專業的職業魅力,由內在的喜愛固化為言行一致的職業精神特質。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自身特點,廣泛開展如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創業精英分享會、職業精神大家談等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進優秀企業文化,充分借鑒和融入企業文化,讓學生在校園內提前感受職業精神的內涵,加快學生畢業后融入職場的速度。
再次,輔助學生制定職業規劃。理念性的職業精神最終還得外化為職業行為,高職院校的職業精神教育還必須落實到學生的職業生涯。因此,職業精神教育還必須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才能落地生根。職業規劃就是對學生今后一個時間段甚至是一生中所承擔職業的預期和計劃,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最佳的職業發展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或崗位,編制學習、教育和培訓計劃,制定基本措施。
我國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情況和高考成績并不理想,進校后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甚樂觀,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盡快介入,與專業老師、就業指導教師、學生家長等一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社會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作為思想政治輔導員,新生入學后的職業規劃教育,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還必須跟蹤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根據新的變化,跟蹤社會需求,協助學生適時調整甚至重新進行職業規劃。
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必須調整自己的思路,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教育和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前,自己首先應該具有職業精神,具有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素質和能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的工作任重道遠,我們切不可以粗心大意,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新時代具備強烈職業精神的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參考文獻:
王厚兵.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淺析[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作者單位: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