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萍
摘 要:聞名于世的諾貝爾獎(Nobel Prize)代表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研究與創造水平。為此,獲得該獎的數量也就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在世界科學領域內的先進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前言: 諾貝爾獎創立于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 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的 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在諾貝爾遺囑中,他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五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文學及和平五種獎項,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諾貝爾獎評選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惟一標準是依據成就或貢獻的大小。
一.諾貝爾獎的由來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諾貝爾獎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和經濟學(Economic Sciences)六個獎項 。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
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于1901年首次頒發,截止2017年共授予了892位個人和24個團體 。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至2017年,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數量(教職工、校友及工作人員)最多的10所高校分別是 :1. 美國哈佛大學(133位),2. 英國劍橋大學(97位),3.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96位),4.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94位) ,5. 美國芝加哥大學(92位), 6.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88位),7. 美國斯坦福大學(67位),8(并列). 英國牛津大學(66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66位),10. 美國耶魯大學(58位)。
二.對諾貝爾獎意義的思考
《權謀——諾貝爾獎的幕后》一書,通過大量事實與素材,揭示了諾貝爾科學獎甄選過程中的權謀斗爭,被視為“將諾貝爾獎請下神壇”的驚世之作。作者說,本書的目的,并不是攻擊科學或瑞典皇家科學院,而是要我們思索在這個競爭激烈、商業至上和浮夸盛行的文化中——諾貝爾獎意義何在?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在我們許多人的心目中,尤其是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人心中,諾貝爾獎總是充滿著崇高色彩,人們對獲獎的科學家敬仰有加。多少中國人在殷切期盼著中國科學家登上諾貝爾獎的獎臺,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獎章,這是何等榮耀的事情!然而近年來,國內也有不少關于諾貝爾獎的討論,已有不少學者提出不應把獲諾貝爾獎當作奮斗的最終目標,對諾貝爾獎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諾貝爾獎本身正引起人們的思考。
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組織翻譯出版的《權謀——諾貝爾獎的幕后》一書,被認為是一本“將諾貝爾獎請下神壇”的驚世之作。作者羅伯特?馬克?弗里德曼是一位科學史家,首屈一指的諾貝爾科學獎史研究的權威學者。他從1980年開始,潛心研究諾貝爾獎檔案20余年,通過發掘與評獎當事人有關的大量書信、日記、評審報告等素材,揭示了諾貝爾科學獎甄選過程中的種種生動的、有時甚至是極具感情色彩的權謀斗爭。
諾貝爾獎是遵照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而“從一開始便有些懷有私心的人,想利用諾貝爾的遺產取得一己的利益,造成口口聲聲的崇高理想和見不得人之私利的爭執。”而遺囑本身又有許多含糊不清的地方,使得執行中的“任何一步的差錯,都可能意味著遺囑的生存機會微渺”。由此可見,要想使諾貝爾“對人類福祉作出最大貢獻”的夢想變成現實,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困難和險阻。
在后來的諾貝爾獎的甄選和評定過程中,的確出現了許多不公或懷有私利的憾事,如作者書中描述的,由于阿倫尼烏斯的反對使門捷列夫失去了獲獎的機會。這件事情當然遺憾,但如果我們查閱一下1906年、1907年、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穆瓦桑、畢希納和盧瑟福的成就,他們得到諾貝爾獎的桂冠應該說也是當之無愧的。就拿穆瓦桑來說,他的科學成就在當時世界科學界確實首屈一指,他因“制成純氟并發明了高溫電氣弧光爐”而獲1906年化學獎。他的科學成果與門捷列夫的成果相比實用性要強,這與得不得獎也許不無關系。當然,門捷列夫沒有得獎,無論如何應該說是一件諾貝爾獎史上的大憾事,我們為此而惋惜。類似的遺憾還有作者書中提到的法國物理學家龐加萊。門捷列夫、龐加萊,甚至愛因斯坦未因相對論得獎,可能都是與作者所說的評選委員會受實驗主義的影響,從而造成“對理論的恐懼”直接有關。當然也與評委中的偏見、私利等等因素相聯系。事實上,人世間任何一樣獎項,要想“通過一個完美無瑕的程序,不受任何偏好或偏見的玷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
由此,我們贊同弗里德曼在書中所表達的觀點:切不要把諾貝爾獎當作偶像崇拜,要打破那種認為“諾貝爾獎公正而客觀地將桂冠加在物理學和化學界‘最佳的科學家頭上”的幻象。一句話,要用平靜的心態看待諾貝爾獎。
但是,我們得承認,諾貝爾獎的設立,對物理學、化學、醫學的發展曾經起過并且仍將起到重要的激勵作用。得獎的科學家,他們的科學成就幾乎都是在科學發展史上首創的,對科學的進步的貢獻是巨大的。不說別的,單就幾位華裔科學家得諾貝爾獎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的反響,就可略見一斑。我們以他們為自豪,我們常常以他們的科學成就和奮斗精神來激勵和鼓舞年青人奮發向上,他們成為我們中國人在科學界的楷模,成為青年人學習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應鼓勵年青人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去摘取諾貝爾獎的桂冠,為“對人類的最大福祉”作出貢獻。只不過不要讓他們把此當作奮斗的最終目標。
《權謀》一書中所揭示的各種弊端都是真實的,相關甄選與評定過程中滲進了一定的政治因素,打上了一些私利和權謀的烙印,但這不足以否定諾貝爾獎的基本宗旨和它的重大意義。正如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體育競爭,雖然每屆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裁判受賄、作弊,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甚至包括某些政治因素——我們也無法否定它的宗旨和意義。“奧林匹克獎章、諾貝爾獎和大膽的探索、遠征都是能讓一個國家感到驕傲的國際上認可的榮譽。”這就夠了!余下的都是可以逐步完善的細節。當然細節也不可忽視。《權謀》一書的意義正在于此。
《權謀》一書所揭示給我們的是,諾貝爾獎評定需要更加公平、公正,在運作機制上需要改進,要增加透明度,要有一定的制約機制。科學之所以能在西方興起和發展,自有它一套非常適合于科學進步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氛圍——它的民主制度和自我糾錯機制。我們可以期待,由于作者書中所揭示的問題不斷地得到解決,諾貝爾獎的評獎機制將會不斷完善。
三,結語
諾貝爾獎創立百年以來,個領域均頒發給了那些可以影響人類未來的科研成果。有人將諾貝爾獎比喻成科學領域的珠穆朗瑪峰,只有極少數幸運者可以登頂。
參考文獻:
[1]《權謀》
[2]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9月7日/第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