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理論,是代表著一種對于人類未來社會構想的凝煉,是馬克思對于人的最終極的關懷,也是對于共產主義社會的終極理想。何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必須是在共產主義社會體制下,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夠實現的。縱觀人類悠久的歷史發展長河,不難看出技術與人類解放與自由發展之間密不可分的歷史和現實作用。技術在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分量,對人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極具助力。然而,技術的迅猛發展讓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被技術所掌控,甚至技術本身的發展對人類產生了異化,對人的自由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反觀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人類從不自由走向自由,從受制于自然到“走出”自然,這不僅是代表著人類的自由發展在持續演進,也代表著技術本身的發展在持續向前。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作為個體在自然及社會中的行為能力及思維意識,因此,只有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視域下出發對技術發展進行反思,才能明了現代技術的歷史性意義。唯有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技術的發展放入統一的思考維度中,才能激發起對技術不斷地追問,使技術在異化形態中不斷揚棄最終成為人類追求自由的不竭動力。反思技術就是對人類自己的一種反思,這種反思不僅是站在批判的角度,也要給予應有的肯定。
關鍵詞:人的自由;技術;反思
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內涵
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人”的理念,主要指個人,即強調個體,強調的是每一個單個人的發展,是社會全體成員的普遍發展。每個人的能力,修養及道德都應當具有其自身自覺的、自愿的、自由的發展權利,但必須強調的是自由發展的前提是絕不能危害或傷及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同于原始或是奴隸制時期,人類受制于自然,或受制于他人的奴役,人們可以完全地按照自己的自我意愿從事工作或是以多種形式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人類因不同需要才有了不同追求,當人處于物質需要極大滿足之時,就會更多的追求精神層面的需要。在馬克思看來,自由是人的主體性的最充分的體現,如果自我失去了自由,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其主體性發展,其自主的發展意愿被剝奪,那就變成一種奴化了的發展。因此,自由發展是全面發展的根本之所在,人的全面發展要依托在人的自由發展之上才能真正實現。
二、人的自由發展與技術發展的融合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史。人類從進化為人的那一天起就踏上了追求自由的道路。最開始人類受制于自然界,到后來產生了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從這時起勞動就成為了導致人類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的決定性因素。人類最早期的勞動就是一種運用技術的行為。人類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使得其與動物有了根本區別,一步步“走出”自然界,這就使人獲得了最初級的自由。而從技術發展史來看,技術活動就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獲取自由的重要途徑。工業革命以前,盡管人類通過技術活動取得了一定的人類自由,但這種自由程度仍是極低的。工業革命的到來,使人們對技術的使用能力急劇提升,人類也因此獲得了極高的自由度。
技術的發展進步,不僅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對人類社會的變遷影響深重。人類社會從簡單的原始社會一步步發展成為了如今紛繁復雜的社會形態,而身處于不同社會形態中的人的自由度也呈現出階梯式的增長。在原始社會中,由于人類僅僅掌握了水平極低的技術技能,生產工具也極其樸素簡陋,這就使得人類必須以群居生活為主要形式,形成了氏族公社。共同生活就決定了物質資料的公有制,個人的自我意志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可見在原始社會個人的自由就等同于氏族公社的自由,共同體所擁有的自由度即是個人享有的自由度。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將人類帶入了奴隸封建社會中去,雖然處于等級制社會當中的人類的個體自由度相較原始社會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但個人的自由發展仍舊受到了極大遏制。直至兩次技術革命的到來,才真正促使社會形態有了極大的突破和變革。首先,農奴制逐漸被資本家與雇傭勞工所替代,即使勞工仍舊受制于資本家,但是其個人所享有的自由空間已然更大化。其次,技術革命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物質資料與精神資料相較于過去有了極大的豐富,這就為人類獲取更多自由意志埋下了希望的種子。最后,商品經濟和技術革命的發展激發了人與人之間交往形態的巨大改變。過去受制于地緣關系或是血緣關系,人與人總是呈現依附關系,但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使得人開始依附于物,從而擺脫了人與人的依賴以及共同體的鉗制,以此擁有了更為獨立的人格,在社會中享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現如今,伴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巨大成就,人類走入21世紀,網絡技術、空間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更是極大地拓寬了人類的自由空間,人們不再受制于地理、空間甚至是時間。我們人類不僅在物質財富上得到了很大滿足,在精神財富的獲取上也取得了空前滿足。
總之,技術的變革發展,不僅是代表著人與自然關系的改變,也是代表著人在社會中自由度的巨大改變。個體自由的進步促進技術的長足發展,技術的長足發展又成就著人類實現終極自由的夢想。
三、技術對人的自由的異化
第三次技術革命以來,現代技術的發展日趨激烈且急促,影響力之廣泛,滲透性之深入。技術已然很難被簡單的看作是某種工具或方法。技術化成為了一個普遍認知的范疇,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越發離不開技術。因此,人的技術化生存的現狀和社會的技術化是使我們從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本質角度去研究技術、反思技術生存的基礎和前提。技術因人的目的性而生,它的發展是基于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人自身體力與腦力的局限性因技術而被改變被優化,在自然和社會中完善了人本身,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延伸空間和提升的可能性。技術的不斷發展也意味著人類在不斷實現對自我本質的占有。因為技術作為人類社會的產物,是為了滿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需求的中介,是人將自我的需求投射到技術之上,換言之,人創造了技術也就是創造了人本身。因此,技術產生發展是具有一定客觀性的,也是受社會條件影響與制約的,技術的發展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目的之所在。
現代技術發展至今,確實帶給人類社會物質的極大富足,但技術的異化問題也不容回避。海德格爾將技術視為人類社會的“座駕”;哈貝馬斯也提出技術力量已然倒置。也就是說,現代技術展現出了雙面性,一方面技術將人本身的主體力量擴張,是解放人類的力量;另一方面現代技術又從根本上影響了人本身,甚至剝奪了人的自由,使其標準化,技術成了抑制人追求自由全面發展的異化力量。
四、結語
反思技術,從根本上說就是反思人類自己。人正是在不斷追求物質和精神兩者自由的過程中,才創造和完善技術。不可否認,技術的發達程度直接影響了人的自由實現發展進程。但技術有禁區,必須使其可控可止。同時也要認識到人的理性是脆弱有限的,必須謹慎對待和確認人的理性對技術發展的導向性作用。技術終究為人的主體目的服務,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本質才是技術發展之根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2]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美] E.弗洛姆.逃避自由[M].陳學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
[4]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波士頓:比康出版社 ,1964年。
[5]安德魯·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M].韓連慶,曹觀法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作者簡介:
朱沁卉(1993—),女,漢族,安徽六安人,成都理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哲學相關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