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萍 董慧芳 高丹杰 謝春悅 吳運達
摘 要:在“三期疊加”的大時代背景下,產業轉型升級將給大學生就業帶來更大的壓力和更深遠的影響,而且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勞動力供給對市場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為此我們對相關文獻梳理,將研究重點放在基于供求視角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以產業就業互動和產業結構變遷為基礎的產業轉型升級對于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以及大學畢業生就業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反作用。從長遠看來,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必然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而這種調整必然會對大學生就業帶來更為復雜的影響。現階段對產業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能夠準確把握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關系和規律。
關鍵詞:產業轉型升級、大學生就業、產業結構
一、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一)產業的基本概念
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中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在產品和勞務生產以及經營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企業或單位及其活動的集合。產業分類則是指對構成國民經濟的各種行業及活動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和并的過程,從而形成多層次的產業門類,它是進行產業研究和分析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的基礎。關于產業分類,按照不同的標準,主要包括馬克思的兩大部類分類法、農輕重產業分類法、霍夫曼的產業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生產要素集約分類法、產業發展狀況分類法以及標準產業分類法等。
(二)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
眾多的經濟學家和相關學者的大量研究表明,產業結構的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跡可循,主要的規律有霍夫曼定律、生產要素密集型產業地位變動規律、三次產業比重變動規律。
(三)產業轉型升級的內涵
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宏觀上產業轉型升級是國家整體產業體系不斷演化的過程,其本質是指通過持續培育、更新和替代產業結構中起支撐作用的主導因素來實現的。微觀層面上,陳妮(2014)指出產業轉型升級是相關產業從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狀態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價值方向演變,通過全面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和供給結構以達到改善和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實現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的目的,并最終完成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動態過程。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研究
(一)就業理論研究
王飛鵬(2009)歸納就業理論最早誕生于國外,現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業理論有西方就業理論和代表計劃經濟的馬克思主義就業理論。西方就業理論大致包括三大理論體系,即凱恩斯以前的就業理論、凱恩斯學派就業理論及現代就業理論。與國外相比,我國就業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之后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建國初期的就業理論、改革開放初期的就業理論、市場經濟初期的就業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理論。國內就業領域的代表研究主要有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中國城鎮就業與經濟增長關系——厲以寧(2001);以勞動力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為基礎,預測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認為經濟增長就業彈性的提高對緩解失業壓力具有重要作用——胡鞍鋼(2002)。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研究綜述
于成龍(2009)總結目前國際上對大學生就業的研究主要是從需求、供給以及供求匹配等幾個角度來展開的,在本文分別這三個角度對現有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梳理:
1、基于供給視角的研究
(1)高等院校畢業生供給數量
各大高等院校近年來一直在實行擴招政策,自1999年起,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開始逐漸擴大,截至2019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預計達到834萬人,相較于上一年,增長了將近于14萬人。
我國的經濟在飛速增長,這一局面并沒有帶來就業率也同速提升,現有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多數高校畢業生更傾向于將簡歷投放至經濟發展良好的區域,因此東部地區高素質人才擁擠,而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西部地區,即使是一線崗位也無人問津。
(2)高等院校教育培養因素
地區、院校、專業不同的高校畢業生在就業上的表現也不盡相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教育結構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有很大的影響。
在傳統產業調整,對工作人群素質要求提高的同時,近些年產生的新興產業更是增加了對高素質人群的需求量,我國現階段主要的高素質人群為高校畢業生,大學畢業生就業方向與產業能否良好發展息息相關。多數學者認為我的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但教育內容改進更新的進程較慢,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人才市場需求存在偏差。高校里設置的理論課課程遠多于實踐課程,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似乎成為常見現象。
(3)大學生個人因素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對職業的定位不夠明確是普遍現象,相較于技能的訓練,學校更加重視理論知識的積累,雖然理論知識的積累對于科學研究工作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日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畢業生只占少數,對于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工作比起理論知識的積累技能的訓練顯得更為重要。
高校畢業生就業很大一部分受學生心理因素影響,大學生在經歷過高考之后就開始懈怠,并產生優越感,對于生活條件艱苦,地區較為偏遠,但是前景比較好,對于自身也有比較合適的崗位選擇拒絕。大學生對本人沒有清楚的認知,導致了在職業競爭中容易被淘汰的局面。
2、基于需求視角的研究
從就業需求的角度出發,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就業需求總量的不足,二是就業需求結構發生變化,三是大學生自身擁有的就業能力和實踐經驗與社會需求不相匹配。
(1)市場就業的總需求不足
每逢畢業季,就會有數以百萬的大學生涌入人才市場,競聘就業崗位。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限,過多的員工會導致企業內部機構臃腫,同時企業的收入不能擔負過大的工資開銷。每年有很多的大學生畢業生因此找不到工作。如此周而復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高校畢業生的供應量與存量早已經遠遠超出了勞動力市場的吸納能力,人才日漸累積與浪費。因此,若要聯歡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就需要努力增加我國企業的數量,發展我國企業的規模,使勞動力的人才吸納能力與人才供給量相適應。
(2)就業需求結構變化
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專業知識能力與就業能力遠不能滿足企業抓轉型升級和企業結構調整的需求。我國產業結構正在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結構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這種產業結構對應的人才需求主要以低端崗位和技術崗位為主,而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方案忽略了這一階段的人才需求,崗位需求錯位致使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結構與我國的產業結構不相匹配,甚至出現偏差。因此,必須使大學生專業知識能力與就業能力與我國企業轉型升級需求相匹配,才能使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匹配。
(3)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能力、實踐經驗與社會需求不相匹配
當前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能力與實踐經驗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經濟發展迅速的現在,企業對應聘者的就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應聘的側重點也在不斷變化,慢慢由高學歷、高成績轉變為能否很好的分析解決以及完成任務的能力,這一轉變,使得企業需求的能力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距離越拉越大。
當前大學畢業生自身嚴重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而如今的企業都會把社會實踐經驗的豐富與否當作評價一個應聘者重要甚至首要條件,人才市場每年都會有幾百萬大學生涌入,企業的選擇范圍又極廣,他不會因為部分學生缺乏經驗就改變其招聘的規則。所以,每年由于大學生實踐經驗與企業需求的目標差距過大而落聘的人不在少數。因此,大學生若想在數以百萬的競聘者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實踐經驗,才能滿足就業需求以及企業與社會的需求。
3、基于市場供求匹配視角的研究
勞動力市場供求匹配視角主要關注市場中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匹配過程中的中介環節,這將直接影響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對接。本文將主要從勞動力市場信息、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就業匹配質量三個角度進行梳理。
(1)勞動力市場信息傳遞效率低下和分割性勞動力市場問題
賴德勝(2001)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是勞動力市場分割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相互搜尋的結果;勞動科學研究院研究報告指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主要是由于短期的制度性障礙、經濟波動和大學專業結構和三大因素造成的。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日漸深入,勞動力市場體系也已基本發育成型,并呈現出良性運轉的形勢。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仍然有許多方面還不夠完善,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有:就業信息不對稱,當前就業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單一、閉塞,信息孤島現象嚴重、高校畢業生在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差距過大,且流動性較差。
(2)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完善
一些高校沒有系統地對大學生的擇業觀、職業觀、誠信觀和創業觀進行培養,忽視了把職業生涯設計和自主創業結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導,教育缺乏層次感。此外,我國畢業生就業信息系統和就業服務體系主要由學校、人才市場通過舉辦招聘會等比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將畢業生與市場需求方對接。學生就業指導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專業化、專家化、專職化的就業指導教師非常緊缺。
(3)高校畢業生就業匹配差
據統計,中國勞動力中教育過度的比例占39%,高校畢業生工作與專業完全對口的比例是16.9%,基本對口的是40.8%,工作內容和所學專業有一定關聯的是29.9%,剩下的12.4%和專業的匹配度基本為零。從這個數據可以明確看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專業匹配度較低,這個現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費,也是教育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專業與工作的匹配除受專業本身的影響外,還受到性別、學校特征和實習經歷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匹配質量調查結果得出1/3的大學畢業生存在就業專業不匹配問題,專業本身、學校就業指導課、學校招聘信息渠道均可顯著地提高專業匹配程度;同時,有46%的大學畢業生存在“高能低配”問題,性別、學歷、社會實踐、工作渠道均會對能力匹配產生顯著影響。
三、產業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相互關系
(一)產業就業互動理論
1、威廉·配第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認為不同產業間具有收入的差異會引起勞動力就業結構上的變化。如制造業收入高于農業,商業收入高于制造業,因此勞動力會由農業轉向工業和制造業,并最終向商業轉移。
2、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英國經濟學家柯林?克拉克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提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將逐步從第一產業(農業)向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呈階梯式轉移。這一結論與配第提出的假說相似,被人們稱之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二)產業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的研究
1、產業轉型升級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產業轉型升級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是雙向的,產業升級從兩個途徑提高了有效需求,一是投資乘數效應,二是收入分配效應使得消費傾向提高。產業升級最終有利于擴大就業,這一結論也符合各國經濟發展的史實。
從長期的影響來看,由于先進技術的使用,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量增加,產業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升級,產品的單位成本下降,產品的銷售價格也越來越低,使得社會對該產品的消費增加,從而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生產的擴大化,在企業大量賺取利潤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從短期影響來看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高校畢業生并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等原因使得產業轉型升級給我國就業人群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得各產業各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先進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對勞動力的替代作用使得企業減少對員工的需求。
2、產業轉型升級對現有就業結構的影響
運用有關結構偏離度的實證研究方法來分析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系。研究表明:我國第一產業結構偏離系數一直為負,第一產業就業嚴重過剩,勞動力在地區間轉移存在困難;第二產業結構偏離系數大于1,第二產業的就業不足,雖然還有吸納就業的能力但不能作為吸納就業的主體;而第三產業結構偏離系數一直為正,且呈出下降趨勢,表明第三產業就業潛力還有待挖掘,并且其發展是未來吸納就業的主要動力。
3、產業結構變遷視角下產業轉型升級對大學生就業影響
(1)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機遇
高校畢業生在產業轉型升級中擁有多樣化的就業選擇。首先,隨著我國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要求想要從事相關職業的人員具備高素質、高文化和高專業水平,這就給大學生提供了很大的選擇空間。其次,我國第一、二產業正向第三產業轉移,若集中發展中高端服務,能夠把學歷高低的人群分離開來,也能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更大。
(2)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挑戰
產業結構的變化直接導致了高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這既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核心,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和現實中較難解決的深層次問題。由于各個產業對大學生的需求不一致,大學生在擇業上對各產業的偏好也各不相同,當行業對大學生的需求和大學生的擇業取向出現不協調時,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就一定會增大。
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效率低且結構不合理,又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增添了壓力。表現在于:首先,目前我國產業的總體結構布局還未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競爭系統。技術創新的力度仍不夠,還不能使傳統產業完全實現轉型升級。其次,很多畢業的學生在大學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比較淺薄,無法滿足當前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最后,一些已經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或單位為保持其核心競爭力,在人才選拔方面更加嚴苛、要求更高,以便選出真正的“精英”為其服務。
但由于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原因,其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還達不到一些企業對某類人才的需求。在高校畢業生供給和企業人才需求的對接過程不匹配,直接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黃艷,田輝玉,王建農. 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與趨勢研究——基于城市二元勞動力市場的視角[J]. 教育發展研究,2013
[2]劉穎,蘭亞明. 大學生就業“量”與“質”的關系問題討論[J].中國青年研究,2013
[3]代懋,王子成,楊偉國.中國大學生就業匹配質量的影響因素探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3
[4]馬廷奇.產業結構調整、專業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促進[J]. 中國高等教育,2013
[5]胡赤弟,黃志兵.知識形態視角下高校學科—專業—產業鏈的組織化治理[J]. 教育研究,2013
[6]程宏如.人力資本結構、產業結構的協同性與就業實現分析[J]. 前沿,2013
[7]陳妮 ,產業轉型升級與人力資源開發——深圳市寶安區的案例研究 , 碩士論文 ,2014
[8]龔震 , 如何把握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真正內涵 ,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2011
[9]張抗私,高東方.遼寧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3
[10]徐真.產業升級、結構轉型與大學生就業促進研究——— 基于 2015 年吉林省大學生就業監測的情況分析[J].稅務與經濟,2016
[項目來源]河北金融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201811420046
作者簡介:
宋亞萍(1997-),女,2016級,市場營銷專業
董慧芳(1998-),女,2016級,市場營銷專業
高丹杰(1998-),女,2016級,人力資源專業
謝春悅(1998-),女,2017級,市場營銷專業
吳運達(1998-),男,2017級,市場營銷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