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占堆
摘 要:“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總成,早在2013年9月和10月的時候,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在對全世界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方式。而這個合作創意的提出,必將充分的依靠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這不僅要借助雙多邊機制,而且還要借助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是借用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稱號,并且以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為目標,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目的是為了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并且共同創造出一種政治相互信任、經濟相互融合、文化相互包容的一種氛圍,就是一種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共同體。在2015年3月28日,國家聯合了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一起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公共外交;研究
引言:自從“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后,共同承包的工程項目突破了3000個,這算得上是歷史上的重大突破,在2015年中國企業對有關一帶一路的沿線等49個國家進行了貿易的投資,投資額增幅大大提高,且在同年我國承接了有關一帶一路沿的服務外包合同金額達到了178.3億美元,其中執行金額占到了121.5億美元,這也是一項很優異的成績。在2016年得六月底,中國指導歐洲的班列已累計開行了1881列,班列的運行進一步方便了中國和歐洲等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中歐班列的開通成為了一代一路中絲綢之路經濟帶蓬勃發展的最好的象征和代言[1]。
一、“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原因
“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世界上各個內陸國家和各個沿海國家之間的聯系,與此同時,也是為了更新非洲和亞洲等地的基礎設施。所謂的“一帶一路”得名于古代的絲綢之路,古代的絲綢之路是溝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渠道。中國通過加快資本以及科技的高質量生產來為“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提供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及生產能力,簡單來說“一帶一路”的創設將為歐亞非等三個大洲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強大的動力。自“一帶一路”的提出開始,以受到了60多個國家的一致好評,這真是一個對世界有益的行為。
二、地方的外交是整個國家的外交的重要主成部分
自古以來,世界的外交史的演繹一直都是各個國家增強國際關系行為的互動的一種進程,自公元5世紀起,古希臘就有記載那個時期的城邦主體的密集交往,再到15世紀的意大利中的城市和國家出現的各種頻繁互動,這些是證明外交發展的最有力的證據。世界的外交史中,從1684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議來,我有主權的主權國家就成為了外交的代表者,而國家的中心主義就掌握著外交活動的進度,也就是指倡導國家是各個國家關系之間的唯一的行使特權的主體,而所謂的外交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各種政治活動[2]。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政治一體化的各種發展,可以說全球性的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更加嚴重,各個國家都面臨著權力結構的重新組合,有些國家的權利甚至受到了弱化的作用。郭嘉級的外交城里,朝著不同方向發展,甚至是不同地區的橫向和縱向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有關政治和貿易的活動逐漸趨于多元化,各個地方級的政府也對外交進行了不斷的介入,國家權力的分散是外交活動多元化的首要原因,而外交形勢所包含的內容也趨多元化,其中是以地方上所出現的新型的外交模式所表現出來的,而地方上的新型的外交形勢也成為了國際外交關系中的“新中世紀主義”。
三、全球所供應的公共物品不足的原因
分析的對象為“公共物品,那么就要先了解到什么為“公共物品”,所謂的“公共物品”其實是由美國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來的,其中薩繆爾森講述了一個國家之內所具有的公共物品都是有一定的外部性、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公共物品按照其所具有的性質不同,將其分為了純公共物品、俱樂部物品和公共資源物品等三大類,這三大類物品所具有的性質都是不同的,在20世紀60年代的后期,公共物品被逐漸引入到了國際外交領域,自此以后,就產生了“全球公共物品”。除了薩繆爾森給出的概念以外,世界銀行也對公共物品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其給出的定義是指一些具有跨國界外部性的商品或者服務等,這些對世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也只有通過一些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合作,才能夠達到充分的供應此類物品[3]。簡單地說,就是這些公共物品在其他國家使用時,不會出現排他性,其他國家的公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本國所產生的商品,例如,全球公共衛生和安全等基本的設施在存在著“搭便車”的現象,然后使得全球的公共物品的供應不穩定。但隨著“一帶一路”的形成,沿線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和人口流動也更加密切了,經濟全球化的發生對貿易等方面的要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公共物品供給已經無法滿足各個國家的需求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威脅,然而,導致全球公共物品供應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擁有主權的國家減少了對公共物品的供給。全球的公共物品穩定論認為擁有主權的國家初于自身的意愿以及自身的利益關系,加上“搭便車”現象頻頻出現的原因,全球公共物品供給處于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當中,但是一旦擁有主權的國家實力衰弱的話,主權國家便會更加的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使公共物品的供給量不斷的減少。自二戰以來,美國一直處于霸權主義的位置,也一直作為公共物品供給的國家,但經歷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公共物品的供給。
2.全球帶來的新難題。自全球化的形成后,國際社會在治理全球性問題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的有關措施,是公共物品的供應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作為應對全球性問題的聯合國和WTO等世界級的國際組織,這些機構存在著治理的不科學和發展的缺陷,這些問題都將導致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給不足。
3.有實力的國家未能及時的把握公共物品的需求變化。作為全球性的公共物品,是一直處在不斷變化當中的,這就需要有實力的國家能夠及時的對其數據進行一定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一些公共物品的供應不足[4]。
四、結束語
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之后,中國和沿線的國家進行的貿易往來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這對中國的公共外交研究也有著一定的影響,本篇文章通過公共物品的供應來反映公共外交的狀況,這在極大程度上對中國的貿易也有著一定的影響,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在世界舞臺上也有了一席之地,特別是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之后,經濟全球化和政治一體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本文從公共物品的概念出發,已公共物品供應不足的原因為結尾,并且結合了中國一代一路提出的發展史,充分的講解了在一帶一路提出后,中國公共外交史的變化。
參考文獻:
[1]于美娜. 論“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公共外交發展策略[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37(3):159-164.
[2]馬玉梅, 高夢琦. 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綜述[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v.14;No.56(02):77-82.
[3]魏修柏, 楊立華. 中國企業公共外交的現狀、特點與模式:基于企業案例的研究[C]// 公共外交季刊. vip, 2017.
[4]趙倩倩. 論中國公共外交的新媒體運用[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