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捷
摘 要: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或大或小的應急演練項目,應急演練可以強化一個人的應急救援能力與提升應急管理水平。盡管如此,在一次次應急演練中,還是有著較多問題和弊病需要逐漸改進[1]。
關鍵詞:應急演練;應急救援能力;應急管理水平
引言:
經過筆者多年的觀察與資料研究中,發現很多應急演練方案都有一定的通病,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浪費了應急演練的成本,還減輕了應急演練所帶來的受益,讓演練者沒有學習到足夠的應急知識,對組織演練中的主導者來說無疑是沮喪的。
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的弊病
(一)職責定位較為模糊,協作能力較差
經過一些演練現場反映,很多演練者對方案中的定位理解有些偏頗。比如在演練中,“管理者”與“指揮者”常常有人混淆概念,“指揮者”不一定就是“管理者”,指揮者可以是應急演練角色中的任何人。能夠展開有效指揮行動的都可以稱之為“指揮者”,而“管理者”只是管轄某個區域內的領導人員,“管理者”未必是“指揮者”,要學會正確劃分角色,一旦出現職責劃分定位不標準,容易出現救援的紕漏,從而影響整個演練活動的目的[2]。
(二)演練仿真太過浮夸或者缺乏真實性
誠然,一個良好的演練環境可以使演練者能夠有效地如身臨其境一般,在事件真正來臨之際做出最有效的良性反應。而很多演練中要么演練環境太過浮夸,夸大其中效果,要么就是缺乏真實性,與實際事件環境差異甚大。這樣的后果則是讓演練人員在面臨真實環境事件中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引起錯誤的抉擇,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大打折扣。
(三)演練整體過于形式化,缺少明顯的評估標準
這是很多地方演練方案的通病,也是最大的問題所在,演練的目的在于能讓演練者深刻體現到事件真正來臨時的危機感和提高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處置能力。而很多時候在演練過程中只是太過于形式化,普遍走個形式說兩句話就完事,這樣不僅沒有使演練者直接受益,還浪費了演練組織們的演練成本,就像學習一樣,只有學習沒有作業,也沒有考試,試問這樣的學習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提升嗎?而在事件演練中,先前的消防知識講授就像老師給學生傳播知識,而演練則是學生為了鞏固今天學習的內容由老師們布置的課堂作業。而評估則是像考試一樣,讓學生在考卷上根據專用的標準進行一定的評估判斷。很多地方在演練上隨便走個形式講兩句話,就像學生應付課堂作業而抄襲,抄完還能沾沾自喜。沒有評估就像沒有考試,沒有考試則對學生沒有學習壓力,這樣的演練注定不是合格的。
二、突發應急事件演練評估體系的概念
(一)應急能力的評估體系
根據相關的國家級別應急管理能力的指標體系可知,一個人的應急能力可以被分為響應能力、保護能力、防御能力、恢復能力與通用能力。根據一般事件的發生參考,響應能力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在突發事件中做出一定的反應能力,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與有著一定的應付能力;保護能力則是決定一個人在事件發生中能否在危機解除前學會保護自己或者保護他人的能力,有著基本的求生知識和理論,并且能夠及時付之實踐的能力;防御能力便可以理解為自己對突發事件中面臨的種種困難,能否及時克服以及解除困難的能力,在面臨水患安全事件中,是否有著基本的水中求生能力;恢復能力就更好理解,即事件發生過程中,如果受到傷害,能否及時恢復基本意識和行為的能力;而通用能力則是對整體應急中的統籌能力,可以理解成大體觀判斷能力。根據這些指標可以對演練者每次事件演練中進行一定的個人應急能力評估[3]。
(二)應急演練的整體評估
在美國大部分地區對應急演練相當重視,故此,在對應急演練的評估中有著一套高度標準的演練評估計劃,在其卷宗的定義中提到,評估專家對整個演練過程中,包括完成的整體時間與過程,從演練人員們對演練情景中所應用的整體計劃、步驟實施與方案決策過程中所應用的專業知識能力,所進行的整體評估。整體評估的目的在于不斷完善演練人員所處于演練中所有的弊病和錯誤,從而更好地提高演練人員們在危機事件來臨時的自救能力。
三、突發應急事件演練的步驟評估
(一)演練的設計步驟
1.演練的目的要明確是否與提高演練人員的應急能力而演練;
2.演練的場景是否真的符合實際場景,仿真度如何;
3.演練的過程中會不會對周邊安全秩序產生影響;
4.演練的整個過程中管理者能否保證演練者的安全性;
5.演練所需救援物資是否充足。
(二)演練的過程
1.演練人員的應急響應速度是否符合標準;
2.演練人員能否在規定時間內各歸各位;
3.演練人員能否對事故的狀況做出有效分析,并且采取的應急措施是否有效;
4.演練人員的分工是否明確;
5.演練各方面通訊信息是否通暢;
6.指揮人員能否及時掌握各處演練狀況;
7.演練人員能否正確使用相關應急器材;
8.演練方案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由此發現不足之處。
四、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的評估意義
突發環境事件就是指因生產或自然因素導致的能夠污染或放射有毒物質對天空、大地與水源產生的環境質量下降,從而導致危害公眾健康以及財產資源安全的事件。簡單來說只要具有危害大氣、土壤以及水源的重大事件發生都屬于突發環境事件,我國每年都會有幾起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因此,在對人民群眾進行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演練就有著一定的意義,能夠使人們真正意識到危害社會資源的不安全因素與受到嚴重財產安全的威脅。在傳統的突發環境演練事件中,對于演練人員以及演練團隊基本上都是走走形式隨便評論兩句就算結束,沒有對演練人員進行深刻的講解和留有明確的印象。因此,這種演練的目的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標準。當應急演練能夠以培訓、評估以及改進的手段提高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環境的綜合應急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對整個演練的過程進行有效評估便是重中之重。有效評估可以決定人們在演練中的行動是否符合實際常理與基本意識。常言道,人無完人、金無赤足,任何人在進行演練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瑕疵或者紕漏、弊病,因此,針對整個過程的評估提出改進。改進能使人們真正意識到自己在面臨真正的突發事件時能夠以演練中學習與改進的訓練知識及時做出有效判斷和提出恰當的策略,對提高人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周邊環境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4]。
五、結束語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環境問題上也因各種措施不當造成的危機令人堪憂。因此,進行應急演練對人們有著未雨綢繆的作用,對人們提高生活意識和愛惜環境安全、保護地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蔡正杰, 梁昌勇, 趙樹平. 突發環境事件等級評估方法研究[J]. 計算機應用研究, 2014(11):3217-3220.
[2]周珂, 林瀟瀟. 環境保護也需未雨綢繆——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評估標準的研究[J]. 環境保護, 2011(13):50-52.
[3]邊歸國. 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研究[J]. 現代職業安全, 2014(7):70-72.
[4]李丹. 突發環境事件應對立法問題研究[J].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5):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