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 , 我國新就業形態快速發展 , 成為就業增長的重要來源。‘互聯網 +發展新就業形態”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同時,勞動者對高質量就業、自主創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這些都對就業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都需要進一步加大公共政策力度,完善措施保障。從政策理念上 , 我國政府明確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針對當今新就業形態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相應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就業形態;政策執行;政策設計
一、引言
新就業形態指伴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與大眾消費升級出現的去雇主化、平臺化的就業模式。隨著人類社會整體上跨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市場交易成本急劇下降,以互聯網平臺連接供給和消費兩端的分享經濟或零工經濟下的工作模式蓬勃發展。互聯網 +、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國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成為當前及未來我國就業增長的主要來源。
公共政策作為權威性的社會資源配置和社會價值分配的過程,具有導向功能、調控功能和分配功能。當前,我國政府對新就業形態發展持鼓勵和支持的態度。各地政府部門積極嘗試將新就業形態作為解決勞動力市場問題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依托新就業形態幫助解決人民的就業問題。
二、當前新就業新形態的主要類型
互聯網+平臺快速發展推動就業新形式層出不窮,新就業形態的主要類型有以下幾種:
一是創業就業。大量互聯網企業通過學習數字技術創造了新的企業,帶動了電子商務平臺、賣家、平臺管理以及支撐服務的衍生類就業,以及在提升交易效率、放大需求后間接刺激的上下游產業鏈就業。
二是自由就業。通過互聯網把自己的智慧、知識、經驗、能力轉化為實際收益的網絡就業形式。以智城為例,智城是一個在線項目交易和管理平臺,為靈活就業者提供軟件外包、項目外包、項目開發、人力外派、短期招聘、人力資源交易平臺等工作內容。
三是零工就業。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面對客戶(消費者)的就業形式,例如,滴滴出行、民宿等互聯網就業。
四是圈客就業。依托社群經濟,依靠交流分享圈、利用分享圈社員的信任獲取收益的就業形式。
三、我國新就業形態下存在的就業保障問題
(一)缺乏新就業形態發展規劃
政府實際部門尚未制訂新就業形態戰略發展規劃,主要表現為“目標不清、方向不明、缺乏總體考慮”;對待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省政府正在努力將新就業形態納入治理的框架,但在現有的法律體系下對新就業形態進行規制仍然充滿挑戰,省政府需要在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發展趨勢,掌握新就業形態的特點,在解決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問題、提高經濟崗位創造的能力、減少勞動力市場摩擦與減少新就業形態對傳統行業的沖擊之間做出平衡的選擇。
(二)新就業形態下,從業者與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
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就業形態發展初期,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監管機制,特別是隨著“互聯網 + ”經濟的興起,市場信息獲取和傳導更加迅速、便捷,通過信息的互動式交流,勞動力市場的中間環節將會減少,勞動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市場導向的作用更加明顯。但同時由于“互聯網 + ”本身的網絡虛擬性,市場信息的風險性和不可預測性也大大提高。
勞動力商品相比于實物商品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環境下,雇主擁有確定的、充足的工作信息,但并不能獲得相關求職者的全部信息; 而求職者往往不能得到相關職業的可靠充分的信息,也不可能將個人全部情況告訴雇主,因此,勞動力市場的典型特征就是就業機會與勞動力資源之間的信息分布不對稱,不對稱信息在交易中占有主導地位。
(三)新就業形態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現有的《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政策無法有效保護靈活就業,表現在:《勞動法》以標準工時制為基礎,不適合靈活用工;《勞動合同法》對在職職工保護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勞動力市場僵化;《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也沒能有效解決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問題。此外,婦女在這種新就業形態下受到各種歧視,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四、積極推動新就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積極構建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的制度體系
政府需要在技能培訓方面進行合理的規劃,推動傳統型靈活就業向新就業形態轉化。為新就業形態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技能培訓,提高新就業形態者接入電商平臺、分享經濟平臺生態系統的能力,提高其平臺的應用能力同時,統籌兼顧好政府職能和市場機制之間的關系。強調以競爭的方式推動社會成員就業,借助互聯網新型工具與社會資本的力量激發人民的創造力,在加速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創造更多崗位,更好地保障人民就業。各級政府需發揮政府職能保障失業人員的就業權利,以確保更多人能夠實現就業,確保不因為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而對人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不應有的傷害。
(二)依靠市場機制發展分享經濟平臺,增強信息透明度
互聯網平臺是新就業形態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應鼓勵平臺型企業發展,減少政策阻礙。另一方面 ,平臺運營企業努力保證交易雙方信息透明,增加了交易雙方互信 , 減少了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從而保障交易順利完成。因此新就業形態可以提升經濟效率,其分享利用資源的方式也會產生對環境、資源利用、社會信用建設等產生正外部性。同時,公共政策制定與政府監管模式、管理措施應該適應技術條件變化。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與信息科學技術,提升管理的精細化程度。
(三)健全新形勢下的社會保障體制機制
建立充分的失業保險制度,當前我國失業保險制度仍存在統籌層次低,保險范圍窄,失業保險領取困難,替代率低等問題,大量靈活就業人員沒有參與失業保險,就業安全性和穩定性沒有有效保障。其他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人員技能培訓等等與勞動者權益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也亟需社會保障體制機制的完善與發展,使得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者能夠很好地被納入到保障體系中去。另外,在國家整體計劃中增加和強化促進女性就業的項目,有助于加強國家對提高婦女地位的責任,也因此建立婦女與國家的聯系 ,從而增強婦女再新就業形態下的競爭力。
結語:
新就業形態是未來勞動力市場的發展方向。對新就業形態的適應需要一個過程,應允許平臺企業嘗試新的業態。盡管新就業形態的出現對公共政策提出了挑戰,但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更應將新就業形態的出現視為改變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機遇,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勞動力市場發展,維護人民權益。
參考文獻:
[1]張成剛.就業發展的未來趨勢,新就業形態的概念及影響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6,( 19) : 86 - 91.
[2]郭艷茹,徐均. 論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對就業的影響[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4,( 2) ,39 - 42.
[3]孫亞男.虛擬網絡環境中的新就業形式發展研究[J]. 現代經濟探討,2017,( 2) : 47 - 51.
[4]王全興 . (2017). “互聯網 +”背景下勞動用工形式和勞動關系問題的初步思考 . 中國勞動 , (8), 7-8.
作者簡介:
劉嬌(1994—),女,山西省呂梁市人,山西財經大學2017屆研究生社會保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