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珊珊
摘 要:本文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為線索,通過分析異化勞動理論、類本質和類意識、異化勞動和私有制之間的關系以及馬克思所提出的消滅異化的途徑等部分內容,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孕育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的萌芽,并且提出了共產主義思想。盡管這些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內容在《手稿》中并沒有正式形成系統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仍然值得我們去品味研究,從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有進一步認識。
關鍵詞:生產勞動;社會存在;生產力;共產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以物質資料生產方式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作為根本因素來揭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一般規律的科學理論,它是馬克思兩個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在學界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勝不勝數,眾多學者認為馬克思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在《<批判黑格爾法哲學>導言》初見端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正式創立。往往忽略了在《手稿》中所蘊涵的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淺析《手稿》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有利于加深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理清其發展脈絡,對于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產勞動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眾所周知,《手稿》主要以異化勞動理論為中心線索,剖析了人類生產的發展史。在《手稿》中,馬克思贊同費爾巴哈的“人是類存在物”的觀點并以此作為異化勞動理論的前提,但在這同時馬克思將“人是類存在物”又進行了發展,第一,馬克思認為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自覺自為的活動,這才是人的類特性,同時,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①第二,由于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因此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要靠自然界來生活。與費爾巴哈的人的類本質有所不同的是,費爾巴哈著重于強調理性、自然屬性,馬克思則更強調人的本質的社會屬性,并且認為這種社會屬性就是物質生產就是勞動。
社會無非是從不存在私有制時期發展到私有制、異化勞動存在的時期再到消滅私有制消除異化的時期,《手稿》主要闡述的就是在私有制、異化存在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里近代工業和物質生產不斷發展,勞動在人的類生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基于如此,馬克思將勞動視為人的本質。并且對黑格爾的關于勞動對于人的重要性,馬克思作了重要的批判性發展。《手稿》中人與對象之間是一種“二律相生”的邏輯關系②,人與自然之間也是存在“二律相生”的邏輯關系。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也就是人的對象,兩者之間是對象性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被自然所設定,而在這種設定下,人又可以通過能動性的實踐活動再現自然界,使之成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但是人的生存與發展要依賴于自然界,自然不是先天的直接的存在于人的感性思維中,那么這個過程就需要一個感性的實踐活動作為中介從而達到二者的統一,馬克思通過對國民經濟學的實證批判以及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發展,將勞動作為中介納入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并以此作為人與自然統一的現實基礎。首先,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一方面是能動的存在物,另一方面是受動的、受限制的存在物,這也就表明人的需要的對象是不依賴于他的并且存在于他之外。但是,這些對象“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③因此,人必須要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用勞動來創造生成自身的需要。其次,只有“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④,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在現實世界中復現人的本質直觀自身。最后,在自然界中正是通過勞動才能生產出產品,工人通過勞動獲得工資,資本家通過工人的勞動獲得私有財產。“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⑤正是勞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在這里馬克思運用生產勞動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
二.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初顯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關于意識與存在的基本問題,《手稿》又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性分析。“我的普遍意識不過是以現實共同體、社會存在物為生動形式的那個東西的理論形式……我的普遍意識的活動本身也是我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理論存在。”⑥這里的“普遍意識”就是指“社會意識”,“現實共同體”、“社會存在物”還只是指實體的人或物,還沒有發展到高度概括的“社會存在”,但是這已經表明馬克思正由唯物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邁進,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這一范疇正在形成。
此外,《手稿》對于意識和存在何為第一性的問題進行了回答,“作為類意識,人確證自己的現實的社會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維中復現自己的現實存在;反之,類存在則在類意識中確證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為思維著的存在物自為地存在著。因此,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同樣地他也是總體、觀念的總體、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主體的自為存在,正如他在現實中既作為社會存在的直觀和現實享受而存在,又作為人的生命表現的總體而存在一樣。”⑦在這里,馬克思特別強調了既要看見人是社會存在的一部分,也要看到人還是社會意識的承擔者、表達者。并且類意識是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的現實存在的反映,這表達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開始萌芽。
三.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基本原理的萌芽
在《手稿》中關于生產力的方面并不是直接形成了科學的范疇,而是在孕育成熟中,這里談的“生產力”是指材料要素和勞動主體的結合(例如人的主體的勞動活動和機器的結合)。而對于生產關系的論述,《手稿》很明顯地表達了:“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他對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而且還生產出他人對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以及他對這些他人的關系”⑧,這里馬克思雖然表達的是資本主義時期的社會的關系,但是這實際上就是私有制社會的生產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產品的關系都是在現實的物質生產中形成的生產關系。
那么既然這些生產關系是源于現實的生產過程,那么物質的生產也會受制于它。馬克思明確說明了“盡管私有財產表現為外化勞動的根本和原因,但確切地說,它是外化勞動的結果……后來這種關系就變成相互作用的關系……就是說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⑨在這里私有財產就可以理解為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關系,或者說是馬克思所理解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一方面通過外化勞動的生產獲得私有財產;另一方面,私有財產促進外化勞動的生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