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 王婷
摘 要: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進入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眾多國民積極響應國家城市經濟建設政策,上海作為國家經濟的龍頭,自此成為外來人口涌入的主要城市之一。
據上海教委公布的往年數據,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中隨遷子女占比46%以上。隨遷子女群體數目龐大、背景特殊,是上海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必須認真對待的對象,他們的城市融入問題也是上海市的問題。
上海市相關公益組織在幫助隨遷子女城市融入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本項目組主要以上海市“久牽志愿者服務社”“多閱苗苗閱讀”“松江區揚志青年社工服務社”這三個公益組織為調研對象,調查了解并總結出社會公益組織在隨遷子女城市融入過程中的三大推動作用。
關鍵詞:隨遷子女;城市融入;公益組織;上海市
外來人口不斷涌入不僅帶來了大量勞動力也帶來了家屬和子女,舉家遷移已經成了人口流動的主要形式。隨遷子女是流動人口流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群體,是我國特色國情下的產物。他們在城市中的融入情況不僅關乎他們自身及其家庭的幸福,也關系著城市的安定和諧與穩定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的隨遷子女已不同于最初的群體。當今中國的隨遷子女最大的特點在于“邊緣化”,即隨遷子女位于城市-村/鎮的中間地帶。他們一方面在融入所在城市上有著較高的門檻,不少孩子身處異鄉的感受強烈;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同于留守兒童,隨遷子女雖然會思念家鄉但是對于家鄉在心理及經歷上往往有著一定的距離。這種邊緣化,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還會影響孩子對社會的看法。
然而,無論是上海還是其他大中型城市,在對隨遷子女的幫扶政策上始終沒有完全理清孩子與他將融入的城市的關系。主角之間的溝通少了,一場劇難以精彩,同樣,隨遷子女與他所在的城市之間缺少了交流,隨遷子女的城市融入問題便難以找到突破口。
社會公益組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隨遷子女群體與城市之間的關系。
為了了解社會公益組織在隨遷子女城市融入過程的推動作用,本項目組在上海地區選取了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公益組織進行交流合作——上海久牽志愿者服務社(主要服務于浦東新區)、多閱苗苗閱讀組織(主要服務于寶山區、閔行區等)及上海市松江區揚志青年社工服務社(主要服務松江區)。
這三個公益組織分別為不同區的孩子服務,合計輻射受益孩子千余人。通過與三所公益組織的運營專員及其志愿者的溝通交流,我們總結出了社會公益組織在隨遷子女城市融入過程中起到的三大推動作用:
一、充實內心,建立自信
在幫扶活動的設計上,三所公益組織各有特色——“上海久牽志愿者服務社”以社會學校自處,為隨遷子女開設藝術、邏輯、心理等方面課程,并為他們提供與同齡人交流溝通的平臺,同時幫助綜合素質優秀的孩子申請國外高校;“苗苗閱讀”項目開展各種與閱讀相關的活動,既傳播了知識,也為隨遷子女的童年畫上色彩斑斕的一筆;“上海市松江區揚志青年社工服務社”獨立設計課程,與松江大學城各高校合作,由高校學生擔任支教老師給隨遷子女增添諸如上海風情、公民美德等課外課程,努力幫助孩子認識上海、認識自我。
我們可以看出以上這些活動都偏向于文化、藝術、道德教育,與校內課程有著明顯區別,更具有趣味性。調研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的參與度與積極性普遍較高,自我表達與分享意向也比平時更強。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幫助孩子漸漸打開自己的內心走近身邊的人進行溝通交流,自信心也在一次次交流過程中建立。
二、定期陪伴,遠離孤獨
雖然這三個公益組織在活動設計上各有特色,但是他們其實都在強調一件事——陪伴。無論是同齡人陪伴、閱讀陪伴還是大學生志愿者陪伴,他們都在盡力幫助孩子遠離孤獨。
以上三個公益組織都有獨立的活動中心,活動中心安排有專員負責隨遷子女在課外時間參與的活動,各個活動也都有較為固定的時間與頻率。固定的地點、固定的負責老師以及固定的活動時間形成了客觀因素,大多數孩子參與了幾次活動后都會熟悉這種形式,從而產生熟悉感拉近距離,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從而達到“定期陪伴”的效果。
隨遷家庭大多居住在城鄉結合部,由于家長忙于工作加之地理位置較為偏,隨遷子女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問題比起城市同齡人更為顯著,孤獨感也更易產生。公益組織定期陪伴這一模式填補了父母陪伴的缺失,緩解孩子們的孤獨感,對于孩子的心理有著很大的安撫作用。
三、社會招募,增進了解
志愿者在公益組織的活動開展過程中必不可少,公益組織的志愿者來源主要是社會招募及企校合作。
來自各個領域的志愿者群體與隨遷子女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形成對沖,前者滿懷善心熱情,后者滿心好奇期待,雙方在這種情形下進行交流互動無疑會產生難以想象的親密感,甚至建立長久友誼。同時,社會人士及高校學生在這過程中能進一步了解、關注隨遷子女現狀,其中部分人士還將繼續參與改善隨遷子女城市融入問題的行列,成立主力軍。
總而言之,公益組織也起著牽線搭橋作用,使得隨遷子女與社會人士和高校學生產生聯結,引入社會資源,與隨遷子女的需求進行適配。
公益組織確實可以幫助隨遷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但是作為非政府機構他們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服務覆蓋面難以保證全覆蓋、缺少了與隨遷子女家長的溝通、活動資金的籌集問題、活動過程中的部分手續問題等,這些問題憑借公益組織自身的熱情與資源是難以解決的。要想更好地為隨遷子女的城市融入進程服務,筆者建議,公益組織與政府之間需得形成合作,共通有無,這樣才能達到多方共贏。
參考文獻:
[1]試談對城市流動人口子女認識上的誤區[J]. 李玉英. 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01)
[2]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狀況及過程——一項質性研究的結果[J]. 劉楊,方曉義,蔡蓉,吳楊,張耀方.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3)
[3]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融合[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毅杰, 2010
[4]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東平, 2016
[5]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下農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體系構建——基于青島市李滄區的實踐經驗[J]. 同春芬,李雅丹.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