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濤
摘 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蘊含著馬克思豐富而寶貴的人學思想。我們大致可以把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邏輯架構概括為:“人的本質——人的本質的異化——人的本質的復歸”。這三個層次之間有著緊密聯系,且關于勞動異化的四個規定蘊含在第二個層次中。對這四個規定的討論對于充分理解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人學思想;異化勞動;四個規定;私有財產
一、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異化勞動理論
馬克思對前人的異化理論進行了揚棄,把一種唯心的、抽象的、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異化概念拉回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中來,并將其合理地運用于經濟生活的運行中,由此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具體地,“異化勞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含義:指工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及其結果與之相離異,并作為異己的力量反過來奴役和支配工人。
二、關于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
(一)勞動產品與工人相異化
“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模越大……,他就越變為廉價的商品”[1],這是二者之間的不正常關系。工人通過自己的生產創造出勞動產品,而這種本應屬于工人的勞動產品現在卻不屬于工人,它作為異己的力量與自己相對立,并且工人付出的勞動越多,他的自主性就越喪失,他創造的商品越多,作為異己力量的商品對自己的統治就越徹底,工人也就變得越來越廉價。
(二)勞動過程與工人相異化
“勞動的異己性完全表現在,……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盵2]勞動本身不是目的,而成為一種滿足勞動以外需要的手段。勞動雖然是人的本質,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只要勞動,只要做出這種行為,它便成為一種外在于人的活動,人對它不能加以控制,因為它已屬于另一個與自己相對立的存在的力量,并且這個異己方通過這種力量控制著人對他的勞動的關系,支配著人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外在表現。
(三)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
“異化勞動把這種關系顛倒過來,以致人正因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盵3]也就是說,工人把自己勞動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基本生存的手段。人在勞動中把自己異化為一種滿足生理需要的工具。異化勞動使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變成了受迫的、外在的活動,變成了支配人的,而非人自主自覺的活動。異化勞動是人的類本質的喪失,人在勞動中使自己異化。
(四)人與人相異化
首先,工人與工人相異化?!霸诋惢瘎趧拥臈l件下,每個人都按照他自己作為工人的那種尺度和關系來觀察他人”[4]。人的身份被固定化,“工人”成為人的固定身份。對工人來說,適用于其對自己的勞動,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對自己生產關系的東西,也都適用于其對他人,對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其次,工人與資本家相異化?!叭送陨硪约巴匀唤绲娜魏巫晕耶惢?,都表現在他使自身......”[5],神和自然界是不可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的,而資本家則可以通過對私有財產的占有來實現對勞動產品和勞動過程的支配。
總的來說,關于異化勞動的前兩個規定是可經驗的,后兩個規定是經邏輯推理出來的,第三個規定是對前兩個規定的抽象和概括,前三個規定必然導出第四個規定,它們是不可分割的。
三、異化勞動產生的前提和原因
(一)異化勞動產生的前提
在馬克思的人學思想中,人的類本質,即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是由他預設的。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才得以提出異化勞動,并進一步分析了它同私有財產的關系。馬克思預設了一種理想化的狀態,然后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的狀態進行對比,結果發現現實狀態和理想狀態嚴重不符,于是決定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產生的勞動的異化展開批判。可以說,沒有這種對人的本質的理想預設,也就不會有人的本質的異化。
(二)異化勞動產生的原因
1、直接原因
異化勞動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社會分工。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需要,是社會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方面分工推動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分工也意味著某一固定團體必須在某一特定領域深入發展自己的潛力......?!盵6]同時,分工還導致了分配的不平等,即勞動及其產品分配的不平等,“因而產生了所有制”,這種所有制延伸到生產領域中便成為一種私有制,是人對他人勞動力的支配。
2、根本原因
異化勞動實質上是人的本質或者說是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即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的異化。而人的這種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必定處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之中,處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之下,受到生產力的制約。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分工成為必要,而分工直接導致了人的勞動本質的異化,另一方面,分工產生的私有制又間接地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強化和鞏固異化勞動,并且隨著私有制內部矛盾的凸顯,以及私有財產的消失,異化勞動最終也得以消除。
也就是說,異化勞動作為分工的結果,是生產關系的一種表現,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出現,在一定的階段內可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但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而這種異化勞動中的消極因素大于其積極因素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并且它因這種阻礙而只能被新的生產關系所取代。因此,生產力發展產生異化勞動的本身就蘊含了對它的克服。
四、對異化勞動的克服
(一)消除分工和私有制
社會分工導致了有產與無產的對立,導致了勞動與資本的分離,正是分工和私有財產導致了擁有資本而不勞動的資本家和勞動而不擁有資本的勞動者的產生,導致勞動作為人的本質而成為一種外在于人的異化的勞動。因此,只有消滅分工和私有財產,才能實現對異化勞動的真正克服。
(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克服異化勞動的根本途徑。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不僅代表著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而且意味著人的精神能力與類意識的極大提高和豐富。一方面,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動分工和私有制的改變,使得人重新占有外在的物質世界,實現對勞動產品、勞動過程、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關系的占有。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也使得人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全面和深刻。
從以上關于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在馬克思人學公式中起到的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同時,關于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之間又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總之,我們在研究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過程中,很有必要對關于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進行重點探討。
參考文獻:
[1][2][3][4][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海英.異化勞動產生的直接原因及當代意義[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