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問題的現狀,并結合我國自然資源保護的特點,重點探究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創新機制的構建,以期為我國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重要的力量。
關鍵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創新機制
引言:近年來,由于工業經濟發展的需要,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力度逐年增加,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日益嚴重,由此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措施,但是在實施階段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本文將結合的相關方面的問題,探究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社會的創新發展機制。
一、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現狀問題
首先,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濫用。我國自然資源總量有限,但是在實際的發展和工業建設中,人們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進而使得資源的可循環利用受到嚴峻的挑戰,由此也造成了一些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大氣污染、水源污染等。
其次,環境保護存在管理方式落后的問題。雖然,目前我國為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針對環保問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執行措施,但是我國環保管理方式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政府的宏觀調控還存在不到位的情況,政府方面未能采用先進的手段促進環保行業與市場上的產業結構相一致。
最后,全民監督的機制未能有效發揮,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長期問題,需要政府與相關產業以及社會公眾的多方參與,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往往是政府一方致力于各項政策的推進和實施,企業和個人的參與度不夠,因此導致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政策落實不到位的現象發生[1]。
二、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創新機制的構建
(一)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管理機制
為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防止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濫用,促進人、資源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政府方面應積極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為強化政府的管理職責,提高城市管理人員對生態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重視力度,政府方面應建立科學的發展評價機制,以綠色GDP來綜合考量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水平,避免因過度追求經濟發展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
此外,應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政府在制定重大發展建設項目時,應充分考慮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問題,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作為項目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致力于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并進。
(二)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資金投入
針對于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存在的管理方式落后的問題,政府應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資金的投入力度,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促進管理方式的升級,同時加大管理型人才的培育力度,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具體實行。為促進環保資金來源的穩定,應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資金投入機制,建立健全以資金投入帶動技術管理的發展機制,完善政府的管理職能。
為促進環保行業與市場產業發展相一致,政府方面應促進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大對重點產業的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力度,同時,注重市場上相關產業的發展特點,完善政府在市場經濟管理中的宏觀調控職能,促進企業建立生態環境發展管理機制,由此形成企業內外的全面管理,有效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此外,政府在資金的投入環節,應致力于實現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分擔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創新機制的有效構建。
(三)完善生態環境治理的全面監督機制
政府方面應完善生態環境的全面監督機制,推動企業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促進相關管理措施的落地實行。政府在開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監督工作的實踐中應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制度,以法律條例的形式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有效實行。
政府應在法律制度和條文的框架范圍內,明確企業和個人的權利和義務,進而有效規范生態環境治理行為,促進企業和個人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公眾參與度,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同時,政府應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強化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能,綜合利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的手段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和形成[2]。
結論:綜上所述,為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進程,解決我國目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政府應致力于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管理機制,強化政府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在推進構建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中不斷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并且積極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面監督機制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劉林奇.湖南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政策工具的效果評價及啟示[J].時代經貿,2018(03):65-66.
[2]吳鵬.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J].低碳世界,2017(24):14-15.
作者簡介:
張瑞霞,女,籍貫:廣東興寧,職稱和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或專業:研究方向是環境管理類,專業是環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