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甜
一、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的類型
(一)反傾銷、反補貼所帶來的貿易摩擦
2006年至2015年,中國遭遇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案件數量呈波動和上升趨勢,共有2933起反傾銷案件。160起反補貼案.美國、墨西哥、歐盟、加拿大和印度是在hs4框架下對中國進行“雙重反向”調查的國家。中國反傾銷調查主要集中在賤金屬及其產品、化工及相關工業產品、機械、機械、電子設備及零部件、紡織原料及紡織品等方面;中國反補貼調查也集中在木材等方面。木炭及其制品,紡織材料和紙漿,紙張及其制品。各種跡象表明,近年來,中國貿易的擴張使中國產品對出口國造成貿易沖擊。中國日益成為其他國家或地區發起“雙反”調查的重要目標。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
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定,成員國有權也有義務制定技術標準,以保護本國的安全利益,保護人權和環境。新的貿易壁壘涉及多種產品,廣泛的行業分布,受影響的出口數量相對較大。具體有以下幾點:1.各國將繼續提高技術水平,2.食品安全水平和個人健康水平不斷提高,3.綠色壁壘和其他技術壁壘不斷增加。這些貿易壁壘對中國的產品出口產生了巨大影響,除了增加中國的貿易成本外,企業為了獲得相關的證書往往還得支付大量的費用。這將不可避免地提高中國商品的價格,大大降低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由于各國規定的技術標準不同,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取得另一國的資格,這將導致中國商品頻繁被退回。中國商品在國際消費者眼中的形象受到了嚴重打擊,讓中國“中國制造”的質量形象受損,使中國的外貿出口損失不斷增加。
(三)知識產權摩擦
隨著中國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那些發達國家對中國商品的抵制也不斷加深,而知識產權是那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發難最多的原因,其中以美國為甚,近年來,知識產權保護是中美貿易中存在糾紛最多的問題之一 ,也是美國政府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據調查,我國每年有百分之七十的商品遭到國外技術型貿易壁壘,這些技術中,多與知識產權有關,這些產品影響到了發達國家技術型壟斷的比較優勢,其中以美國為最,美國就國內法對中國就知識產權問題屢屢挑起事端,譴責中國對知識產權的忽視,并以此為理由阻攔我國商品進入該國市場,甚至常常以此為借口對付我國在他們國家的企業。
二、我國對外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
(二)我國貿易伙伴長期處于貿易逆差
我國近十年來一直處于貿易順差,出口總額大于進口總額,且近年來進出口差額在30000億元左右,與之相對的,我們的貿易合作伙伴便會長期處于貿易逆差,我們都知道,兩個國家在貿易中的都在為本國貿易順差而努力,也就是說,與我國合作的貿易伙伴一直處于不利地位,為了讓自己在貿易中處于有利地位,自然會制定一系列政策,如增加關稅、進口配額、綠色壁壘、技術貿易壁壘等等。這些政策嚴重損害身為出口國的我國的利益,對此,我國自然不會輕易接受,為了我國利益也會實行相同措施予以反抗,雙方矛盾便會出現,貿易摩擦加劇,這是不可避免的。
(四)我國出口大量技術含量低、價格便宜的商品,被進口國視為傾銷
首先,我國的科技確實落后于西方國家,這讓我國在信息技術等方面對其他國家依賴極高,比喻手機行業,其他國家掌握著其中極其核心的東西,我國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掣肘,讓我國處于不利地位。
其次,我國人口眾多有強大的優勢。這讓我們中國出口產品的類型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制成品、資源產品和半制成品。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比較低,其中附加值也就比較低,成本也會低一些,出口價格自然也相對比較低。可如此一來,此類產品的大量出口到其他國家,將給發達國家中同類型產品帶來巨大的沖擊。那些國家為了本國自己的利益,勢必會設置種種貿易壁壘,以此來保護本國商品,可那樣一來,將對身為出口國的我國帶來大量損失,引發貿易國之間的摩擦。
(五)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
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技術壟斷來牟取暴利,而我國的做法會打破其壟斷地位,擠占其商品的銷售空間,在價格上,商品不得不從壟斷價格降為不完全競爭價格甚至是完全競爭價格,在銷量上,我國企業會帶走一部分因為價格更低而選擇仿制品的買家,這毫無疑問會對真正的商品造成巨大的沖擊力,給那些國家帶來嚴重損失,
另一方面,當我國仿造品進入該國家,如果消費者分不清真假,把假的當成真的,進而購買使用,還會讓該商品在消費者眼中的質量以及好感降低,這也必然會進一步加深了對該商品的損失,這也是發達國家抵制我國商品的重要原因。
四、應對貿易摩擦的解決機制
(一)建立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首先,應建立信息傳播和交流系統。不受阻礙的信息對國際貿易很重要。加強對貿易摩擦新問題、新情況、新特點的研究,為企業、政府和貿易組織提供有益信息。充分發揮WTO咨詢中心、WTO/TBT咨詢點、WTO法律實務咨詢中心 、外貿救援信息網絡的作用,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化、專業化的咨詢服務。第二,建立進出口預警和雙邊協調機制。雖然我國的國際貿易主體從事的是商業企業的進出口,但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加強進出口規模實時監控,有效控制企業經濟增長速度,對進出口商品快速、緩慢增長提出預警。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防止貿易往來中可能出現的貿易摩擦。以及解決貿易摩擦的可能辦法。這不僅可以有效防止各種貿易摩擦的出現,而且可以提高貿易活動的效率,提高經濟效益。
(三)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創新體制,提高我國商品核心競爭力
中美貿易摩擦案所涉及的行業基本上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它們的替代品非常強大,由其低價值決定的低價很容易被認為是傾銷。因此,改變這種局面的根本途徑是以市場需求為指導,以市場競爭為驅動,通過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有系統、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在產品結構調整中,以下幾個方面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最大:一是通過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減少能源、原材料和產品水資源的消耗,對技術進行更新和升級,以生產降低工業、農業和運輸成本的產品,例如低能源、原材料和水消耗。二是通過應用新技術和擴大經濟規模,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競爭力,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三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生產出代表工業發展方向的世界先進產品。
(四)加強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知識產權立法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應該重視專利的保護,從內部抓起,提高我國創新精神,努力加快我國發展步伐,不要讓發達國家再以專利受到侵害為理由對我國商品進行抵制.
只有建立完整的知識產權制度,才能從制度上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經濟競爭力。加快知識產權立法,確保科技成果轉化法改革盡快完成。加快修改知識產權保護法,研究制定商業秘密保護法和職務發明管理條例。依法懲治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處罰力度,使侵權人付出沉重代價。調動具有知識產權的自然人和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財產權意識,自覺用法律武器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