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馬克思主義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佩弗在思考“Tuck-Wood命題”中注重運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和技巧來解釋和批判馬克思的經驗型和規范性元素。佩弗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理論,探索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觀、倫理和剝削觀,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學術界的影響,批評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性。同時,佩弗的論述在分析范式、研究方法和分析內容上也不同程度存在局限。
關鍵詞:羅德尼·佩弗;“Tuck-Wood命題”;馬克思主義;正義
一、佩弗思考“Tuck-Wood命題”的意義和價值
總結佩弗對“ Tuck- Wood命題”的批評和反思,我們可能會發現佩弗理論的主要價值在于他的分析方法和馬克思主義與正義與權利之間關系進行了新的考察,進而獲得新發現。概括來說,佩弗理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
1.分析方法的價值
作為馬克思主義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佩弗追求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嚴謹性和邏輯性。在思考“Tuck-Wood命題”中注重運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和技巧來解釋、析清、重構和批判馬克思的經驗型和規范性元素。同時也試圖在總體層面上析清馬克思主義和道德的關系,并在具體層面上析清馬克思主義與正義和權利概念及理論間的關系。這種分析方法為馬克思主義研究帶來了新思路,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研究視野。
許多英美分析學家和馬克思主義者從不同意義上考量這種分析方法和“語言與實踐”的關系。一些學者認為,佩弗的分析方法并無任何新意可言,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本身就包含著“分析的方法”,并且絕不排斥語言哲學的數學邏輯分析和分析方法。也有學者持另一種觀點,認為佩弗的這種分析方法只表明了一種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退步,佩弗的所謂注重語言分析的傳統只是對其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退步的一種掩飾罷了。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過于極端,未能把握分析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特殊價值。在佩弗的論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道德、剝削、正義、自由、權利等概念進行了細致入微的闡述,對概念之間邏輯關系的縝密分析和精確論證,這種方法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研究所缺少的。佩弗研究馬克思主義正義問題時引入了哲學的語言分析傳統,把一些過于抽象和晦澀的原理轉化成精準、具體、明白易懂的理論。這有助于將理論精確化和普及化,也有利于避免使傳統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們陷入“那些教條主義的或是蒙昧主義的哲學傳統”。此外,佩弗使用的分析哲學方法缺乏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中國傳統哲學不喜歡縝密的概念分析和邏輯推理,而習慣于詩化、意會式的思維,不喜歡嚴謹的論證,而習慣于直覺和頓悟。這種傳統思維方式運用到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和闡釋中,就會形成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學風。而佩弗所采用的這種分析方法對于國內學界來說,也具有方法論意義上的啟發價值。
2.修正、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理論
批評與反思“Tuck-Wood命題”只是佩弗理論的一部分,“重建馬克思的社會公正理論,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資源來修正羅爾斯的社會正義論”。佩弗關注自由平等,關注社會上弱勢群體的利益,而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原因在于“他把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作為他行動的最終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佩弗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理論。佩弗探索馬克思主義的正義,倫理和剝削觀,對于我們豐富和發展馬克思的正義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佩弗對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的研究體現了正義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乃至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中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是一門科學,而不是“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正義性,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是追求正義和歷史必然發展的最佳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以科學認識為基礎的價值批判,根本而言是為了確證共產主義理想,為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解放,為了人類的自由解放,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歸宿。從這個意義上說,佩弗通過批判“Tuck-Wood命題”,然后糾正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理論。為我們分析和解決“事實與價值”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實際上,佩弗對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的修正和完善之所以能被接受,原因就在于這種修正是建立在經驗主義或這種現實主義考慮之上的,即“由于在可預見到的未來,人類將處于正義的環境之中,如果馬克思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他將不會拒絕為人類貢獻一種更為合理的和進步的正義理論”。正是基于這樣的分析,佩弗才將自己建立的“一種充分的道德和社會理論”稱為馬克思主義的。
3.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學術界的影響
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的敵意。其傳播和發展面臨種種限制,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現象。以佩弗為代表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學者,使馬克思主義在英美學術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一大批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和相關的批評文章發表在《加拿大哲學雜志》、《哲學與公共事務》等學術刊物中,這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出版物也成為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的理論立場。
4.批評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性
在其理論中,佩弗對資本主義制度不公正的批判和他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看法將有助于加強人們的社會主義信仰。佩弗探討了資本主義崩潰的理論,并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的非理性和不公正。這對于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走向低潮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來說,無疑也是有一定意義的。客觀地說,與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一樣,以佩弗為代表的分析馬克思主義所處的和面對的也是資本主義現實。在解釋這些現實和并解決現實問題時,他們致力于重新詮釋、批判和糾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正如佩弗在所說,“有些人會質疑馬克思主義對本書所提出的觀點的看法;從根本上說,我不在乎這些觀點是否被歸類為馬克思主義或非馬克思主義。但在我看來,由于這些觀點顯然是在捍衛古典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規范政治立場,那么否認它們是馬克思主義的做法將顯得很不坦率。”在佩弗等分析馬克思主義者眼中,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理論工具是構建其理論的必要手段。社會主義是以正義為突出特征的社會制度,隨著歷史的發展,它必將到來,也值得人們為之奮斗。
二、佩弗思考“Tuck-Wood命題”的局限性
1.分析范式的困境
首先,佩弗的分析范式是由他的方法論定義的,即“方法論個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他的方法論基礎并非都是不證自明的。事實上,這些假設也是“有爭議的,或者顯然是錯誤的”。佩弗尊重個人主義方法論而忽視了整體主義,過分強調“個體”,忽視了他在論證過程中的“社會”解釋狀態。倡導個人主義方法論的核心觀點是所謂的“理性辯護”。
其次,佩弗的文本分析方法存在重大缺陷。在分析和重構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過程中,佩弗放棄了傳統馬克思主義者解釋馬克思主義作品的松散,膚淺和混亂的風格。為此,他運用分析哲學的方法來實現敘事中的清晰,嚴謹和邏輯統一。然而,除了正式必要性的嚴格性之外,還必須在內容上清晰務實。佩弗的分析方法既不是辯證的,也不是歷史的,這使他走上了“文本實用主義”的錯誤道路。正如凱?尼爾森所說,“當分析哲學應用于像馬克思主義這樣的哲學時,它不僅不能達到清晰和嚴謹,反而會導致系統的誤解和誤解。”
第三,佩弗的研究缺乏辯證的思維方式。佩弗認為,正義作為一種絕對的標準,它為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個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標準。但是,馬克思是以歷史的方法來看待道德,這一方面避免了訴諸絕對的價值,另一方面避免了倒向純粹的相對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基于對人類歷史本質的理解的方法論。此外,馬克思確實批評了私有制,但他沒有從相對的道德標準出發去做這種批評。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僅僅屬于資本主義秩序,也不是純粹相對主義的資本主義標準。在評估資本主義剝削時,馬克思堅持歷史與價值的統一。它還批評了剝削的不公正及其造成的惡。盡管佩弗承認社會主義剝削的合理性,但他并不理解為什么馬克思承認資本主義剝削的歷史合理性。恩格斯一直批評這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也明確指出了這一點,“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堅持認為,“任何問題的研究都不應受'理論'和'文本'的限制,而應該融入現實生活,并在歷史研究中得到真正的答案;他們所創立的理論只是研究問題的指南,是人們具體的研究工作的方法論指導,而不是要被奉為經典的教條。”
2.分析內容的批判
佩弗對“Tuck-Wood命題”的批評和反思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他著重于馬克思主義與正義和權利的相容性,然后重構馬克思主義的規范性內容。但他缺乏“研究和討論實現目的的可行手段”特別是,忽視了對生產力發展和物質財富增加的分析,從而進一步忽視了市場經濟在實現和保障社會正義方面的作用。佩弗的理論缺乏實現目的的手段,因此包含某種幻想。他沒有意識到“市場經濟之‘水可以‘覆舟但也可以‘載舟”。市場經濟的“看不見的手”比純粹的道德理論更能激發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也較原來的計劃經濟更具優越性,這已被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實踐所證明。
其次,佩弗的理論關注自由和平等。因為為了維護社會和經濟平等,它肯定會阻礙另一群人的自由。當二者發生沖突時,佩弗強調平等。然而,佩弗似乎只關注平等,卻忽略了如何保持研究社會的活力和效率,從而忽視了福利超載現象帶來的社會問題。
最后,佩弗理論喪失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正義目標。佩弗認為,“至少在不久的將來,只有社會主義——相對于完全成熟的共產主義——才具有現實的歷史可能性;所以,只有社會主義而不是共產主義——才是馬克思主義者最需要為其論證的。”但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明確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平等的第一階段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內容平等。因為勞動力只是生產者權利的衡量標準,所以看似公平。但是從內容方面來說,“這種平等的權利,默認情況下,工人的不同個人才能,以及不同的工作能力,是一種自然的特權;因此,就其內容而言,它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就如同其它權利一樣。”馬克思認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能在共產主義制度下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用階級和階級反對來取代舊的資產階級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盟,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個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偉大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社會是真正的自由王國,它標志著正義的完成,也意味著正義的終結。雖然佩弗將社會正義的目標放在平等上,但他的論證到此為止,在他的潛意識中,共產主義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烏托邦。
參考文獻:
[1]龍玉其.對我國退休制度改革的反思與前瞻[J].理論導刊,2013(3).
[2]張明麗,李方,秦笑梅.我國退休制度的歷史沿革與創新發展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3).
[3]劉碧強.比較與超越:西方國家公務員退休養老模式與經驗借鑒[J].行政論壇,2013(6).
[4]何俊志.結構、歷史與行為——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范式[J].國外社會科學,2002(5).
[5]呂普生.中國行政審批制度的結構與歷史變遷——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范式[J].公共管理學報,2007(1).
作者簡介:
張藝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主要從事中國政府與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