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熙 陳芒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即《會計法》,它是以處理會計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為調整對象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直接關系著會計活動及其所涉及的經濟活動的公平與效率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會計事務不斷出現信息質量不真實、執法環境差等各種會計事務的違法問題。這些行為均能反映出人們對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對現階段會計事務的了解依舊不深入。
本文以會計法律責任問題為研究對象,詳述了什么是會計法律責任、責任主體如何界定,并對目前我國會計法律責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對完善我國會計法律責任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會計法,法律責任,責任主體;
第一章 引言
決定一個企業的健康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企業的財務的狀況,那么關于財務的狀況最清晰的就是企業的會計。在這樣的前提下,保證會計的信息質量真實、準確是一個企業的進行良性發展的重點內容,本文對會計法律責任進行了相關的介紹,同時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第二章 會計法律責任及責任主體定位
2.1內涵
會計法律責任劃分為假定、處理和制裁三大類。其中,制裁能夠保證其他兩項的責任的履行,用以約束違反《會計法》的行為,并對其做出懲戒,如果法律沒有制裁的責任規范制度,法律就變成了形式。
關于會計法律責任的界定可參見《會計法》在第六章四十二條到四十九條,其中關于觸犯會計法律及相關法律條文的行為可以劃分為八類,關于違法行為,各有關單位可以參考本法進行處罰。所以,制裁是會計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法理的要求,也是會計工作嚴肅性的原則所決定。
2.2主體的界定
首先,只有單位的負責人、財務人員以及會計主管才有權進行會計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提供。由于上市公司需要對外公開會計信息,因此以單位負責人為代表向會計使用者提供財務信息,并對公司所屬債權關系、經濟活動作出解釋和說明。而財務總監是對生成會計信息,監督會計活動的直接負責人。
其次,由于只有單位負責人和財務總監有在對外報送會計報表上簽字的權利,又有對企業內部制定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監督監管的權力。所以單位負責人和財務總監應有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性、真實性的義務。
最后,一般會計人員需要遵守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維護企業的合法利益和安全隱私,在權限范圍內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在生成會計信息后,單位負責人和財務總監簽字后,由單位負責人對外提供,因此一般會計工作人員只對單位內部會計工作負責,單位以外的、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則由單位負責人和財務總監負責。
需要說明的是,倘若單位負責人和財務總監被單位所有者要求或指使實施會計舞弊,那么會計責任只是由單位所有者去承擔相關的違法責任。
第三章 會計法律責任存在的問題
3.1關于虛假會計信息法律責任界限不清晰
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表會涉及到很多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的信息的匯總,如果企業存在披露虛假財務信息的行為,那么這個披露過程由于涉及眾多環節,牽涉眾多人員,如:經辦業務員、財務人員、會計主管、單位負責人等,這個過程很難追查出結果,財務報表的粉飾一般都是出于維護經濟利益的目的,以違法手段粉飾報表最終向債權人、證券所、投資者、消費者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因此,根據違法進行法律責任的界定很難,牽涉眾多。但在一些大方面,如對單位負責人、會計主管、審計師等的法律責任在《會計法》和《公司法》中則有著清晰的界定。此外,除了對經辦人員的法律責任進行追究,還應追究監管上的失責,但目前并未出臺相關的法律條文對監管部門的失責行為進行科學界定,在責任界定上不合理、不公平,涉事單位內部法律責任占大部分,而監管部門很少被追責到。但是如果訴諸于法律,當虛假會計行為牽涉眾多,法院一般會按照非理性無限連帶責任的原則,為了維護廣大財務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判處最能賠償財務信息使用者損失的一方承擔法律責任。
3.2不同法律體系規定不協調
不同的法律關于法律責任的界定存在矛盾之處:《會計法》以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將經濟犯罪行為認定為違法,將追究法律責任。但《刑法》則以維護社會市場秩序為研究對象,涉及經濟犯罪的一般是貪污受賄罪、財務侵占罪等,但這些與《會計法》中提出的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定罪存在矛盾之處。因此,相關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會出現推諉、重復執法等行為。
第四章 完善我國會計法律責任制度的建議
4.1明確對虛假會計信息的法律界定
法律中關于虛假財務報告的概念和具體特征并未作明確規定,但對違法行為的出發作了具體規定。會計行業外的人士注重報告的結果與事實的結果是否相吻合,他們認為一旦財務報告與實際的會計行為和經濟活動相違背,那就是虛假財務報告。而會計人員更注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他們一般都按照制度進行會計處理,他們認為只要是按照準則行事,那么會計信息將不能被認定為虛假財務信息。而此時,對于虛假會計信息的界定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次,由于不同的會計人員對于企業內部各種不確定因素和會計估計業務的把握程度不同,使得財務報表數據和企業實際經營情況不符這一行為顯然超出了會計人員的業務判斷范圍,因此不應當將其視為違法行為。
4.2理順相關法律間的關系
不同的法律關于法律責任的界定存在矛盾之處,這就有極大的可能性導致多頭執法,重復執法以及多種處罰問題的出現。這種問題不利于對會計信息合法性、真實性以及一貫性的監管。因此,整合現有的法律資源,對于各個法律間的關系進行理順是有必要的。例如,以保證會計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如果有特別法對會計行為作出具體規定的則按特別法執行,沒有則按照普通法處理,保證各個法律之間的協調,防止出現重復執法的現象。
第五章 結語
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會計活動更加活躍,會計處理越加繁多和復雜,而會計信息的處理牽涉各方利益,處理不當將會引發利益沖突,因此需要借助于法律的途徑來緩和沖突。
本文對會計法律責任進行了相關介紹,并對其中存在的如責任主體的界定、虛假信息的界定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回避會計法律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只有將其更好地完善,才能更好的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哲. 會計法律責任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10):195.
[2]沈一輝. 會計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探討[J]. 財務與會計,2017(22):13-14.
[3]黎江虹,吳京輝,金恩雨,唐國平. 我國會計法律責任研究——基于《會計法》修訂視角[J]. 財務與會計,2017(21):32-35.
[4]唐國平,王華,萬文翔,李靜. 我國現行《會計法》主要特征、不足及修訂思考[J]. 財務與會計,2017(21):16-19.
[5]吳德軍,史永,陳輝,冉明東,唐國平. 我國《會計法》修訂研究綜述[J]. 財務與會計,2017(2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