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波
(新疆地礦局第十一地質大隊,新疆 昌吉 831100)
銅鎳礦床與超基性基性巖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其經濟綜合利用價值極高。此次研究,將新疆某銅鎳礦作為對象,在分析其地質特征基礎上,運用綜合物探方法開展研究,有效地分辨巖體物性,提取與超基性巖有關的高重磁異常,圈定了基性-超基性巖體范圍,為該區銅鎳礦的尋找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作用[1-3]。
研究區處于康古爾-黃山深大斷裂帶銅鎳多金屬成礦帶上,泥盆系(上古生界)以及石炭系和侏羅系(中生界)與新近系第四系地層是區內的主要地層出露。區內的構造主要為康古爾塔格-黃山深大斷裂,展布方向主要為近東西向,對區內銅鎳礦帶鎂鐵-超鎂鐵巖空間分布起到了明顯的控制作用,帶內的含礦與不含礦巖體展布方向和康古爾-黃山斷裂保持相同的方向,次級韌性剪切帶主要發育于斷裂的兩側區域內,發揮著導巖與導礦的作用,容巖與容礦的直接構造為更低序次的褶皺和斷層構造。
康古爾塔格重、磁異常梯度帶北側區域是研究區的分布所在,南北側區域上由康古爾塔格-黃山深大斷裂將其分割開開來,物理場呈現不同的特征。中立高值與正磁異常主要表現在斷裂帶北側的區域上,重力低值與負磁異常(平穩、低緩特征)主要出現在南側區域上。基性與超基性巖和中基性的火山巖在該區具有較大的雌性變化特征,同時含磁鐵礦以及火山碎屑巖同樣如此,中強磁性是其主要的特點。高磁場區是該區的主要磁場表現。該區的變質巖、火成巖以及沉積巖在巖石密度上表現為逐漸變小的特征,中深變質巖以及中基性巖漿巖具有較高的密度特點。
鏡兒泉西側區域的第四系覆蓋區是研究區的分布所在,該區具有30%左右的巖體露頭,分布很多花崗閃長巖,同時還發育很多石英脈,超基性巖體在一些區域上零星出露。高磁異常在區內1萬地面磁測圖與航測圖上非常明顯,系統研究推斷基性超基性隱伏巖體主要存在于中深部位置上,通過綜合物探手段的應用,能夠將超基性巖體與巖體的邊界進行充分的提取出來,經物探正反演手段對巖體空間屬性進行分析。
將重磁測線17條設置于研究區,布網為50×10m,對物理數據(2227個)進行采集。在區內重力數據存在很大變化,表現為各向異性的特點,高值異常區能夠很好的分辨出,一個在區域南側端部具有較大的異常梯度,北側則呈現較小的異常梯度;另一個異常在區內較大,但范圍不大,梯度陡傾出現在兩側異常上,重力特征和其他區域存在很大不同,由南向北磁測數據呈現不斷增強的特點,南側呈現穩定與屬性相同的特征。
尋找和銅鎳礦相關的基性-超基性巖體是此次研究的主要任務,因此,需要將物探屬性在超基性巖體上的特征進行有效提取。對高雌性異常區進行劃分,主要分布于北側的斷層帶區域上。同時對高重力異常區進行劃定,將0.15 mGal為重力剩余異常的閥值,對Ⅰ號、Ⅱ號綜合異常進行劃定。
Ⅰ號綜合異常長寬分別為300m、130m,為39000 m2的相對面積,依照形態特征,在平面投影上異常表現為矩形特點,呈現NE30°巖石走向,并傾斜向南,較為陡立,短冊和負梯級帶在南側區域相互重合。依照重力等值線對異常進行異常分析,發現有3個小閉合圈形成于地表,其中最強的為W1異常,達到了0.31 mGal的重力異常極值,為1000 nT的磁異常極值;異常W2相對次之,達到0.23 mGal的重力異常極值,與685 nT的磁異常極值;異常W3最弱,呈現 0.18 mGal的重力異常極值與 720 nT磁異常極值。依照這些異常特征顯示同一空間中侵入體形態分布的不同方向特征,使巖漿侵入和構造在斷層中的分布特點得到了充分體現。
Ⅱ號異常表現比較弱的特點,其主要由相近的閉合圈(E1、E2)共同組成,有約170m2的相對面積,表現為規則的橢圓形特征,展布方向為NE50°,達到0.18 mGal與710 nT的重力異常與磁異常極值,依照這些特點,Ⅰ號異常體W3異常和兩個閉合圈較為接近,呈現NE50°的磁異常展布特征,這些現實空間分布上三個閉合圈屬性基本相同。詳細研究,可通過三個方面進行分析:①重點加強Ⅰ號綜合異常W1閉合圈的研究,以及其空間特征和物性特征等。②W2閉合圈為連接行的一個環節,應當加強研究,對隱伏巖體(不同結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③W3閉合圈和E1和E2閉合圈(Ⅱ號異常)分布情況與相互關系。④對區內的重磁特征進行充分研究,對其分布情況充分了解,對幾個重磁特性和其存在的屬性關系進行研究。
3.4.1 相關數據通過Voxlr 3開展擬合趨勢分析,進行三維網格化處理重磁數據Voxler 3處理,以50×50×50標準設置分辨率,通過反距離兼各向異性法進行網格計算,如此能夠將最小畸變在有限控制之中,進行重磁數據的分辨。
研究認為斷層和高重磁異常具有非常好的套合性,保持和斷層相同的展布特點,顯示高密度高磁巖體分布于斷層之下,依照區內異常特點,認為超基性巖體是引發這些異常的主要因素。
針對Ⅰ號綜合異常開展擬合重磁三維等勢面圖,閾值主要為0.12 mGal的剩余重力異常以及510 nT的DT化極磁異常,在1280—1310 m高程方位對趨勢圖進行擬合,如下圖所示。將草急性巖體綜合異常進行了充分體現,閉合現象未出現在西向重磁異常之上,存在較高的異常特點,顯示向西側區域上還存在一定的重磁異常延伸,依照重磁異常趨勢特點,有等梯度帶存在于重力異常的西側,目前不存在收斂的特點,顯示巖體疊加出現在深部位置,峰值主要出現在磁異常等勢面上,系統研究認為高磁異常范圍之內即是超基性巖體的分布所在。

圖1 3D 重磁等勢面圖
對Line110進行重磁反演,定量計算區內的綜合異常特征以及區內標本物性特征,在197-208點范圍即是超基性巖體的分布所在,達到2.95g/cm3的密度,處于50m的埋深,有110m厚,達到425m的延伸,呈現向南側陡傾自立的產狀。
新疆某銅鎳礦分布于鏡兒泉區域上,鏡兒泉西高磁異常帶發現于1萬地面磁測圖上,與區內的地質信息進行研究,將區內有利的成礦帶圈出。利用2千比例的高密度重磁測量對區內開展研究,將2個高磁異常區劃分出來,分布于區內西北側區域上的異常,呈現較強的重磁異常特征,分布于北西兩個交錯的斷層位置,推測認為超基性巖是導致該異常的主要因素;分布于南部位置的花崗閃長巖周圍的異常,主要由閃長巖所導致的異常。系統研究認為,高重磁異常分布的西北側區域上,對成礦極為有利,分析該隱伏超基性巖體中此異常特點,在埋深上巖體不夠深,具有較大的延伸。之后定量計算L110線,表現為50m的埋深與2.95g/cm的密度和延伸400 m,呈現陡立向南傾斜的特征,進行一維反演,得出結果,對超基性巖體情況基本掌握。
在第四系覆蓋區通過綜合物探方法的運用,可以將其巖體分布情況以及五行特征充分的查明,為相關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綜合物探手段在礦產勘察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尤其現在能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大的今天,在各類礦產找礦中應用綜合物探方法,成為最有效的手段,更成為地質找礦工作的透視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