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勛來 張夢琦
(青島科技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城市化帶來人類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生活更加便捷,但諸如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住房緊缺、失業率高等城市病問題也相繼出現。為倡導全球城市積極解決出現的城市病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在198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理念,此后眾多國家逐步實施“健康城市項目”,提出建設健康城市的愿景和規劃策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截至2018年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9.58%,但發展中也存在著超載擴張、資源緊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或“亞健康”現象。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并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把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明確指出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就是規范健康城市與村鎮的建設。同年11月7日,經國務院同意,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健康城市試點城市,其中包括副省級城市中的長春、成都、大連、杭州、寧波、濟南及廈門市。為了更有效地推進健康城市建設,達到“以評促建”,需要對健康城市的建設水平進行科學評價,而對示范城市的評價,明晰健康城市建設中的經驗與問題,可以為全國的健康城市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
“健康城市”理念產生于“新公共衛生運動”、《渥太華憲章》以及“人人健康”思想的結合,WHO把健康城市定義為“是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并不斷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能夠互相支持的城市”。[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healthy cities: a programme framework. A review of the oper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healthy cities programme.Geneva,1995.6.我國健康城市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需要以政府為主導來推動健康城市的建設(呂書紅、盧永,2017),[注]呂書紅、盧永:《我國健康城市建設面臨的機遇實施對策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17年第11期。同時健康城市的理論和建設方法需要創新,需要增加對復雜的城市系統中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反饋途徑對居民健康福祉影響的理解(李立明,2018)。[注]李立明:《關于開展健康城市建設的一點思考和認識》,《科學通報》2018年第11期。中國的健康城市建設應構建全方位的健康觀,把人的健康作為重點,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推進健康城市建設(黃國武,2018)。[注]黃國武:《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健康城市發展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因此,從影響健康城市的主觀及客觀因素如政府政策、社會發展等探究健康城市的評價研究的方法、機制尤為重要(Evelyne de Leeuw,2006)。[注]Evelyne de Leeuw. Healthy City: developing history, building methods and appraisement mechanism. Medicine & Philosophy,2006(1):8-11.健康城市評價中的指標設計是非常關鍵的,它為健康城市建設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Premila Webster&Denise Sanderson,2013),[注]Premila Webster, Denise Sanderson. Healthy Cities Indicators: A Suitable Instrument to Measure Health. Journal of Urban Health,2013,90(1):52-61.而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關鍵(玄澤亮,2003)。[注]玄澤亮、魏澄敏、王克利等:《上海市徐匯區健康城市指標體系的研究》,《中國健康教育》2003年第4期。1992年,WHO 成立專家組制定了歐洲區域的健康城市建設水平評價指標,最終構建了健康人群、服務、環境、經濟4個維度,共32項指標。2013年,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課題組發布了我國首個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環境、文化、條件以及社會等4個維度展開,開創性地對我國290個城市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2018年4月8日,全國愛衛會公布了《全國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18版)》,從環境、社會、服務、人群、文化5個維度對健康城市實施綜合測評。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成果為本文構建健康城市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思路與方向。但是前述研究多缺乏對健康城市建設水平具有重要支撐的健康產業的研究,未將健康產業的相關指標納入到健康城市的評價中,而這也正是本研究的主要著力點。
構建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為了更加客觀地評價健康城市建設水平,以便發現短板與差距,及時調整建設思路。本文參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全國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18版)》,根據我國副省級城市中的長春、成都、大連、杭州、寧波、濟南、廈門7個示范城市特點,構建出包括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服務、健康人群、健康產業5個維度的健康城市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見表1)。
本文以2017年的統計數據為基礎,數據來源分別為各種類型的統計年鑒及相關數據庫和統計資料,主要包括《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各省市的統計年鑒、各省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網站。通過數據采集,得到示范城市健康城市建設水平原始數據。
結合二級評價指標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標準化處理方法。對百分比的指標,當指標最大可以到達100%時,那么數據原值即可作為標準值使用;對帶有計量單位的指標,當指標為正向指標時,數據原值的處理方法是:
(1)

當指標為逆向指標時,數據原值的處理方法是:
(2)
通過無量綱化處理,得到2017年我國7個示范城市健康城市建設水平評價指標數據,數據散落于0~1間,其中1代表最高水平(見表1)。
每一個評價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科學地確定每一個指標的權重是綜合評價的一個重要步驟。本文采取熵權法來客觀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具體如下:

表1 我國7個示范城市健康城市建設水平評價指標與標準化數據
計算第j項指標時的第i個城市指標值的比重:
(3)
其中,Zij為第j項指標時的第i個城市指標標準值。
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4)

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dj=1-ej;從而確定指標權重:
(5)
通過計算,得到各指標權重(見表2)。

表2 健康城市建設水平評價指標權重表
把每個維度的評價指標通過加權處理,進行綜合,從而產生一個綜合的變量。本文選取線性函數法進行評價指標的綜合:
(6)
其中,F為第i個城市的綜合得分。
通過計算,得到我國7個示范城市健康城市建設水平評價結果(見表3)。

表3 我國7個示范城市健康城市建設水平綜合指數與排名
大連市、濟南市、寧波市、成都市健康城市建設水平居于第一梯度。大連市綜合評價指數排名第一,各項評價指標比較平均,其中健康環境評價指數居于第一位,但是健康社會評價指數較低。濟南市健康城市綜合排名第二位,在健康服務、健康社會及健康產業層面均處于領先位置,這為其健康城市建設綜合水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濟南市的健康環境及健康人群層面遠不及其他示范城市。2017年濟南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只有50.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只達到40.5%,人均健康期望壽命只達到79.53歲,嬰兒死亡率高達2.22‰。寧波市在健康人群層面表現突出,人均健康期望壽命達到81.34歲,但健康環境及健康產業層面相對落后于其他示范城市。成都市在健康環境、健康人群、健康社會及健康產業等方面均處于中游位置,但是健康服務層面嚴重落后,全市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比例只達到4.01%,全市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比例只有6.88%,政府資金投入亟需加強。
杭州市、廈門市健康城市建設水平居于中等梯度。杭州市只有健康產業及健康人群層面處于優勢,其余三個層面均處于落后位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健康服務層面,全市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比例只有3.48%。廈門市在健康環境層面處于領先水平,但其他方面差距明顯。
長春市的健康城市建設綜合水平相對比較落后。其中人均健康期望壽命、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食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人群吸煙率均達不到平均水平,亟需改善。
結合7個示范城市的經驗,建議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加快推進健康城市建設。
一是在健康環境層面,全方位打造健康城市環境。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北方城市健康環境較差,主要原因是由于冬季供暖,北方城市空氣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推廣清潔能源利用率,加快供熱系統的升級改造;將生態城市、宜居城市及健康城市相組合,提高自然環境質量;提高城市公共交通運輸能力及服務水平,推廣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嚴格限制汽車尾氣排放;提倡健康住宅、健康社區理念;增加城市綠化覆蓋面積,為市民營造清新、優美的生態環境;推廣噪聲污染防治新技術,減少和控制建筑工地噪聲污染。
二是在健康人群層面,全力提升人群健康質量。借鑒寧波市的經驗,通過建立市民健康教育基地、網絡、電視等方式提升市民對健康的認識,讓市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倡導全民健身運動,通過舉辦各種健身活動實現“全民參與”;提高體育建設資本的投入、加快體育運動場所及設施的建設和普及;進一步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形成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三是在健康服務層面,努力提供優質健康服務。學習濟南市的先進做法,逐步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專業隊伍素質,促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實施鎮街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健康扶貧,選派城市醫師到基層開展技術幫扶,開展免費義診和巡回醫療服務,實現醫療服務的全覆蓋;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行動計劃,鼓勵支持社會辦醫和非公醫療機構發展,滿足群眾多元化就醫需求。
四是在健康社會層面,營造健康社會氛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及政府決策,以健康為導向進行城市規劃,從而降低因環境問題給健康帶來的威脅;嚴格遵照各城市的《控制吸煙條例》,針對重點區域、難點部位加大控煙執法力度,推廣戒煙治療知識,盡快建設“無煙城市”;制定積極的健康促進政策以鼓勵全民參與健康城市建設,提升全民對健康城市的理解和認識。
五是在健康產業層面,推進健康產業發展。應積極借鑒杭州市的經驗,放寬健康產業準入條件,實現健康產業落地計劃;政府應全力優化城市用人環境,努力吸引高水平、高學歷人才資源;同時各級政府應加快落實城市土地規劃政策,擴大健康產業用地供給,以推進城市健康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