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趙丹丹 劉金昀


摘要? ? 本文在搜集、整理、分析1999—2016年白城市國家基準氣象觀測站逐日氣溫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學方法獲得所研究要素的時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1999—2016年,白城市燕麥2個播期各發育期平均氣溫變化趨勢不一致。其中,第一播期出苗期、孕穗期和開花期呈上升趨勢,其他各發育期均呈下降趨勢;第二播期拔節孕穗期呈下降趨勢,其他各發育期均呈現上升趨勢。極端最高氣溫變化趨勢為第一播期出苗期和孕穗期及第二播期分蘗期、拔節孕穗期和抽穗期呈上升趨勢,其他各播期各發育期均呈下降趨勢;極端最低氣溫變化趨勢為第一播期播種期、第二播期出苗期呈下降趨勢,其他各播期各發育期均呈上升趨勢。
關鍵詞? ? 燕麥;生育期;氣溫變化;吉林白城
中圖分類號? ? S512.6;S162.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003-02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地處我國農牧交錯帶東端,年均降雨量約為400 mm,降水分布不均,常年春旱嚴重。轄區內土地退化、沙化、堿化嚴重,約有“三化”土地27萬hm2,嚴重制約了當地農牧業發展。作物的氣候適宜性是指作物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對氣候條件的要求也不同,而氣候也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作物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氣候的需求以及對本地氣候的適宜程度就表現為作物的氣候適宜性[1]。
馬樹慶等[2]指出,作物全生育期熱量不足或某個生育期階段性溫度過高、過低,都會給作物生長發育帶來不利影響,嚴重的會致災。曹鴻興等[3]論述了100余年來氣候變化的事實及對未來情景的預估,預計未來若干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會增加。
燕麥又名雀麥、野麥,其營養價值很高,脂肪含量是大米的4倍,8種必需氨基酸、VE的含量也高于大米和小麥面粉。燕麥具有較強的抗性(抗旱、耐瘠),具有一定的改良鹽堿地作用,種植燕麥對改善白城市脆弱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可以有效利用退化耕地,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率,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白城市擁有“國家燕麥引進與繁育基地”,該基地也是“中國國家級燕麥標準化示范區”,目前針對白城市燕麥的氣象專項服務還是空白,因而做好燕麥專項服務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1? ?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氣象資料來自白城市國家基準氣象觀測站1999—2016年逐日平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資料;利用氣候傾向率、周期分析、保證率等統計學方法分析白城市氣溫時間分布特征。統計吉林省白城市農業氣象科學研究院1999—2016年燕麥發育期觀測數據,同時結合燕麥生物學特征和種植實際進行分析。其中燕麥一年兩熟發育期具體劃分為第一播期(一糧)播種期4月5日、出苗期4月22日、分蘗和拔節期5月2日、孕穗期5月27日、抽穗期6月2日、開花期6月7日、灌漿成熟期6月10日,第二播期(一草)播種期7月20日、出苗期7月23日、分蘗期7月31日、拔節孕穗期9月11日、抽穗期9月17日。
2? ? 結果與分析
2.1? ? 平均氣溫變化特征
從圖1可以看出,1999—2016年,燕麥2個播期各發育期平均氣溫變化趨勢不一。其中,第一播期出苗期、孕穗期和開花期呈現上升趨勢,上升趨勢率分別為1.1、0.3、0.5 ℃/10 a;播種期、分蘗拔節期、抽穗期和灌漿成熟期呈下降趨勢,下降趨勢率分別為0.1、0.4、1.7、0.1 ℃/10 a。第二播期拔節孕穗期呈下降趨勢,下降趨勢率為0.1 ℃/10 a;播種期、出苗期、分蘗期和抽穗期平均氣溫均呈現上升趨勢,上升趨勢率分別為0.30、0.02、0.70、0.20 ℃/10 a。除第一播期的出苗期、第二播期的分蘗期和抽穗期外,其他各發育期平均氣溫變化趨勢率均通過0.01的可信度檢驗。
2.2? ? 極端日最高、最低氣溫變化特征
從圖2可以看出,1999—2016年,白城市燕麥2個播期各發育期極端最高氣溫變化趨勢不一。其中,第一播期出苗期和孕穗期呈上升趨勢,上升趨勢率分別為0.6、0.9 ℃/10 a;播種期、分蘗拔節期、抽穗期、開花期和灌漿成熟期呈現下降趨勢,下降趨勢率分別為0.3、1.4、2.0、1.1、1.1 ℃/10 a;第二播期播種期和出苗期呈下降趨勢,下降趨勢率分別為0.8、0.5 ℃/10 a,分蘗期、拔節孕穗期和抽穗期均呈上升趨勢,上升趨勢率分別為0.9、0.1、2.5 ℃/10 a。各發育期均通過0.1的可信度檢驗。
從圖3可以看出,1999—2016年,燕麥2個播期各發育期極端最低氣溫變化趨勢不一。其中,第一播期播種期極端最低氣溫呈下降趨勢,趨勢率為1.1 ℃/10 a,其他各發育期均呈上升趨勢,出苗期上升趨勢率為1.4 ℃/10 a,分蘗拔節期上升趨勢率為0.9 ℃/10 a,孕穗期上升趨勢率為1.7 ℃/10 a,抽穗期上升趨勢率為0.7 ℃/10 a,開花期上升趨勢率為1.5 ℃/10 a,灌漿成熟期上升趨勢率為0.6 ℃/10 a;第二播期出苗期呈現下降趨勢,下降趨勢率為0.1 ℃/10 a,其他各發育期均呈現上升趨勢,播種期和分蘗期上升趨勢率均為1.5 ℃/10 a,拔節孕穗期上升趨勢率為2.0 ℃/10 a,抽穗期上升趨勢率為3.8 ℃/10 a;除第二播期抽穗期外,其他各播期各發育期均通過0.1的可信度檢驗。
3? ? 結論
1999—2016年,白城市燕麥2個播期各發育期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和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變化趨勢均不一致,氣候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為調整栽培措施、減少氣候變化對燕麥減產的影響提供理論基礎,同時也可以為選育優良品種、增加灌溉面積等方法來應對氣候對燕麥減產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4-6]。
4? ? 參考文獻
[1] 黃璜.中國紅黃壤地區作物生產的氣候生態適應性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6,11(4):340-346.
[2] 馬樹慶,安剛,王琪,等.東北玉米帶熱量資源的變化規律研究[J].資源科學,2000(9):41-45.
[3] 曹鴻興,李德平,虞海燕,等.氣候變化及其未來情景[J].新疆氣象,2006,29(5):1-4.
[4] 湯鵬程,徐冰,郭克貞,等.西藏高寒牧區燕麥生理指標與氣象因子的關系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13,32(3):97-100.
[5] 郭來春,于維,王春龍,等.白城地區燕麥產業發展建議[J].農業科技通訊,2013(3):24-25.
[6] 李春,齊華,江和文,等.遼寧發展燕麥生產的氣候適應性研究[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7(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