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梅 聶秀 竹符榕

摘要? ? 利用烏蒙山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集中云南省各地區與科研院所研究推廣的玉米新品種,在烏蒙山地區集中展示,以當地主栽品種昭陽5號為對照,并組織云南玉米行業的專家對展示玉米品種進行觀摩打分。結果表明,在參試的53個玉米品種中,云瑞2號、云瑞508、云瑞407號、TR12、TR25、TR22、TR20、TR31等品種在產量、田間性狀上表現最好,建議下一年參加云南省區域性試驗。
關鍵詞? ? 玉米;新品種;性狀;產量;烏蒙山地區
中圖分類號? ? S513.0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033-02
烏蒙山地區地處四川、云南、貴州三省結合部,是全國最貧困地區之一,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玉米種植區域,境內群山延綿,為北緯高原大陸季風氣候帶。冬季氣溫較低,夏季氣候涼爽,干濕兩季分明。全年無霜期220 d左右,年均氣溫11.6 ℃,全年≥10 ℃的活動積溫3 217 ℃,年均日照時數1 902.02 h,年降水量735 mm,涵蓋了從亞熱帶至暖溫帶的不同氣候類型。
玉米是烏蒙山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與畜禽飼料來源,在產業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近2年,玉米價格下滑,產值降低,加之政府不重視,強行鏟除玉米生產等原因[1],無疑給烏蒙山區玉米種植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選育出適合烏蒙山區獨特地理環境的玉米品種顯得十分迫切。2015年云南省現代農業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在昭通市設立綜合實驗站,在昭陽區設立區域推廣站,這為選育出適合烏蒙山地區種植的玉米品種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本文依托昭通市綜合試驗站及昭陽區區域推廣站,對2017年區域性試驗的玉米品種的田間生產性狀進行研究[2-4],以期為后續試驗及育種提供參考。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昭陽區青崗嶺鄉青崗嶺村,海拔1 840 m,地理位置為北緯27°31′、東經103°44′,面積15 000 m2,地塊為平地,土壤為旱地黃壤,pH值5.6。
1.2? ? 供試材料
展示品種共53個(含1個對照種),分別為云瑞506、云瑞508、云瑞559、云瑞319、云瑞1207、云瑞99、云瑞007、云瑞407、云瑞2號、云瑞119、云瑞316、云瑞1815、云瑞1820、得單4號、興玉101、興單105、YR801、YR802、YR803、YR804、YR805、YR806、YR807、TR1、TR3、TR7、TR8、TR12、TR397、TR113、TR25、TR17、TR18、TR22、TR38、TR391、TR392、TR20、TR21、TR23、TR31、TR299、TR3911、TR4011、DY14-106、DY14-257、DY11-645、昭黃10號、保玉14號、臨玉11號、楚1601、楚15-2。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3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以當地大面積推廣品種昭陽5號作對照(CK)。
展示田選擇在交通便利的公路兩側。展示品種順序排列[5-7],不設重復。本試驗由云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昭通綜合實驗站及昭陽區域推廣站承擔實施。2017年4月8日播種,大行距9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0 cm,種植密度76 950株/hm2,每個品種規范種植333.33 m2左右。9月19日收獲測產。在玉米收獲前組織基層種子經營戶、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戶進行現場觀摩。
2? ? 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云瑞2號、云瑞508、云瑞407、TR12、TR25、TR22、TR20、TR31產量較高,分別較對照品種昭陽5號(CK)增產18.01%、19.16%、17.24%、13.28%、12.40%、15.09%、10.89%、14.82%;其田間性狀表現也較好。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參試的53個品種中,云瑞2號、云瑞508、云瑞407號、TR12、TR25、TR22、TR20、TR31等品種在產量、田間性狀上表現最好,建議下一年參加云南省區域性試驗。由于新品種展示試驗要持續很多年,所以本育種試驗暫作總結。玉米新品種選育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對于烏蒙山區來講面對的挑戰則更大,整個地區很難選育出適合全部烏蒙山區種植的品種。所以即使選出適宜種植的好品種,也得不到大面積的推廣,市場占有率非常小,推廣空間有限,這就是很多外地品種不進入烏蒙山區推廣的原因。但其獨特的氣候為育種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其在此選育的品種同樣表現出多樣性。如在2016年區試驗選育出的云瑞505,農業部專家的測產就達到15 284.4 kg/hm2的高產記錄,創下了昭通市玉米生產以來的最高單產記錄。實踐經驗表明,只要選育出高抗、高產、優質的玉米品種,再加上精細的管理方式,在高海拔地區同樣可以獲得高產。
烏蒙山地區是全國的深度貧困區域,是國家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落后的科研水平及不對等的生產力嚴重制約了玉米育種技術的發展。試驗在本地區首次開展,有關選育技術有不成熟的地方,需要進行學習加以改進,并為以后的選育試驗提供有利參考。
4? ? 參考文獻
[1] 吳盛黎,戴保威.貴州玉米生產現狀和發展前景[J].貴州農學院叢刊,1994(2):10-20.
[2] 關琦.貴州部分玉米品種生態適應性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8.
[3] 周廣成,陳現平,李猛,等.6個玉米雜交種生態穩定性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1,29(2):153-154.
[4] 彭忠華,戴保威,顧金春.貴州不同生態條件下玉米育種目標及雜種優勢組配模式探討[J].種子,2003(2):65-67.
[5] 唐文燁,陳結實.玉米新品種生態適應性研究[J].作物研究,2007(1):18-19.
[6] 番興明,譚靜,張世煌.利用SSR標記對29個熱帶和溫帶玉米自交系進行雜種優勢群的劃分[J].作物學報,2003(6):36.
[7] 陳發波,楊克誠,榮廷昭.西南及四川區試玉米組合遺傳多樣性分析[J].作物學報,2007(6):1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