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林
摘要? ? 本文介紹了小麥—青毛豆高效綠色生產模式的實施主體及技術原理,闡述了其配套技術,對該模式產生的效益進行了分析,以期為該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小麥;青毛豆;高效綠色生產模式;技術原理;配套技術;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 ? S512.1;S64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053-02
青毛豆和小麥輪作,青毛豆產量12 000 kg/hm2,小麥產量7 500 kg/hm2,較小麥—大豆輪作栽培模式及玉米—大豆輪作模式經濟效益增加明顯。青毛豆出口創匯,其秸稈作為牛、羊的青飼料,利用牛、羊糞便發酵后的沼渣沼液還田和青毛豆的固氮作用,下茬小麥施純氮量較玉米—小麥輪作模式減少30 kg/hm2,整個生產過程綠色、生態、環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
1? ? 模式實施主體及技術原理
1.1? ? 實施主體
小麥—青毛豆高效綠色生產模式實施主體為壽縣澗溝鎮金龍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月,主要從事以青毛豆為主體的蔬菜種植、加工、營銷,現有社員120名,擁有以種植青毛豆為主體的蔬菜基地1 333 hm2,核心示范基地33 hm2,該合作社建立健全了青毛豆生產統管機制,實現了統一供種、統一種植、統一用肥、統一防治病蟲草害、統一回收銷售,收購的產品通過壽縣華祥食品有限公司和浙江紹興綠色食品公司,遠銷歐美、日韓,出口創匯。本模式的主導產業為優質小麥和青毛豆生產,附加產業為用青毛豆秸稈進行牛、羊養殖及牛、羊糞便用作沼氣生產,采摘青毛豆用工量大可帶動一定數量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1.2? ? 技術原理
核心技術:該模式的核心技術為小麥—青毛豆輪作及綠色生產技術,代替過去的玉米—大豆輪作模式。充分利用豆科作物培肥土壤的作用,以及青毛豆秸稈過腹產生的糞便發酵后的沼渣、沼液還田,減少小麥生產化學肥料的投入,實現肥料的減量使用和作物增產增效。采取綜合措施進行病蟲害綠色防控。
配套技術:豆秸作為優質青飼料,帶動周邊牛、羊、兔等養殖業的發展。
小麥種植技術路線:選用高產優質品種、深松、播種、施肥、鎮壓一體化作業+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后期一噴多防+機械化收獲等關鍵技術,把“綠色”的內涵和要求貫穿整個生產過程。
青毛豆栽培技術路線:選用良種+精細條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統防統治+適時人工采摘+加工出口創匯,全程綠色生產,實現綠色增效。
此模式適宜沿淮地區旱茬地或者排水方便的水旱地。該模式在壽縣推廣面積1 333 km2以上,且面積近幾年迅速增加。
小麥—青毛豆高效綠色生產模式流程見圖1。
2? ? 配套技術
2.1? ? 茬口安排
小麥10月中下旬播種,5月底至6月上旬收割讓茬。青毛豆于6月中旬播種,9月上中旬收獲鮮豆;也可于7月中旬播種,10月中旬收獲鮮豆。
2.2? ? 小麥綠色生產技術
2.2.1? ? 選用良種。沿淮地區選用抗病性和耐病性強(主要是赤霉病)的中早熟品種,如西農979、泛麥5號、輪選22、南農0686、揚輻麥5號、皖墾麥076等[1]。
2.2.2? ? 科學施肥。由于前茬是青豆,有一定的固氮作用,加之小麥播種前,土壤施用沼渣和沼液,所以施純氮量較一般田塊減少30 kg/hm2。播種前,基肥施45%復合肥(15-15-15)600 kg/hm2、尿素75 kg/hm2;拔節時,用化肥深施機追施尿素75 kg/hm2+45%復合肥(15-15-15)150 kg/hm2。
2.2.3? ? 深松土壤。改變過去的傳統旋耕模式,用大功率拖拉機帶動深松犁深入土壤35 cm下深松,邊震動邊松動土層,打破犁底層,深松后的麥田有利于保水保肥,利于根系下扎[2]。
2.2.4? ? 科學播種。播前用小麥拌種劑進行拌種,防治小麥蚜蟲和苗期病害。播種時間為10月中下旬。10月中旬播半冬性品種,10月下旬播春性品種。播種量依品種、土壤墑情、播期等而定,半冬性品種在正常土壤墑情適期內播種時,播量120~150 kg/hm2,春性品種播150.0~187.5 kg/hm2。播期推遲和土壤墑情差的,應酌情加大播量。播量過多,春季群體大的田塊,小麥病害重,且易倒伏。播種方式應采用機械條播,行距20 cm,播種深度3~4 cm,不宜播種過深。播后鎮壓[3]。
2.2.5? ? 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物理防控上,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和粘蟲板;農業防控上,選用抗病品種,進行健身栽培,提高品種抗逆性;化學防控上,使用農藥減量助劑“激健”,減少農藥使用量。草害防治時間主要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冬季除草)和翌年2月下旬至3月初(春季除草),雜草主要為豬殃殃、大巢菜等闊葉類,用苯磺隆、使他隆等藥劑防除。苯磺隆使用時氣溫要達8 ℃以上,其他除草劑要求氣溫5 ℃以上。小麥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有2次,一是3月上中旬結合春季化學除草,用20%井岡霉素粉劑750 g/hm2或者10%井蠟芽1 800 mL/hm2防治小麥紋枯病;二是在小麥穗期進行以防治小麥赤霉病為重點的“一噴三防”(防蟲、防病、防干熱風),推行大型自走式噴霧器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及作業效率。防治時間為小麥揚花初期(見花噴藥),在揚花期雨水較多時,應該噴施2次,即第1次施藥后5~7 d再噴1次藥。藥劑配方為3%啶蟲脒乳油450 mL+磷酸二氫鉀1.5 kg/hm2+10%井蠟芽1 800 mL/hm2或者48%氰烯·戊唑醇300 g/hm2,兌水450 kg/hm2細噴霧[4]。
2.2.6? ? 收獲。小麥成熟后,及時機械收獲,烘干入庫;收獲的同時,秸稈機械粉碎,全量還田。
2.3? ? 青毛豆綠色生產技術
2.3.1? ? 早熟品種。6月中旬播種,品種選綠毛2號,播種量90 kg/hm2,機械條播,行株距40 cm×15 cm;基施45%三元復合肥(15-15-15)300~375 kg/hm2,結莢期追施尿素112.5 kg/hm2。播后苗前用96%金都爾乳油900 mL/hm2封閉除草;三葉一心期視草情,用25%虎威水劑1 200 mL/hm2+10.8%高效蓋草能600 mL/hm2化除[5]。開花前,用10%吡蟲啉900 g/hm2+20%氯蟲苯甲酰胺150 mL/hm2防治蚜蟲、大豆卷葉螟;結莢初期,用10%除盡750 mL/hm2+10%吡蟲啉900 g/hm2防治蚜蟲、大豆卷葉螟[6];9月上中旬采收鮮豆,產量可達10.5~12.0 t/hm2,一般銷售價格在2.2元/kg左右。
2.3.2? ? 中熟品種。7月中旬播種,品種選六月拔,栽培管理措施與早熟品種類似,10月中旬采收鮮豆,產量在13.5 t/hm2左右,一般銷售價格在2.8元/kg左右。
3? ? 效益分析
3.1? ? 經濟效益
小麥收入約為16 500元/hm2;青毛豆收入約33 600元/hm2。投入成本:小麥生產成本9 000元/hm2,青毛豆生產成本(含人工費)12 000元/hm2。2季純收益29 100元/hm2。該模式的經濟效益較小麥—大豆輪作模式和玉米—小麥輪作模式增加明顯。
3.2? ? 生態效益
由于前茬是青豆,加之土壤深松和肥料機械化深施,相比玉米—小麥生產模式,在小麥產量都是7 500 kg/hm2情況下,小麥施肥量減少純氮30 kg/hm2。小麥秸稈全量還田,青毛豆秸稈作為牛、羊等飼料,牛、羊糞作沼氣原料,沼液、沼渣還田,全部作物秸稈實現小循環利用,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時,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小麥和青毛豆的病蟲草害全部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最大程度地保護天敵和生態環境。
3.3? ? 社會效益
此模式投入少,技術簡單,周邊很多農戶采用該模式,青豆統一由合作社收購外銷。能解決部分貧困戶季節性工作,采摘青毛豆的工資為0.5元/kg,一般貧困戶每人每天都能收入60~80元。青毛豆出口,可賺取一定的外匯。
4? ? 參考文獻
[1] 李立志.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27.
[2] 高崇,郭瑞,趙明忠,等.豫中北灌區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8(9):9-10.
[3] 曹桂芳,任曉雪,陳昆,等.豫東地區小麥高產穩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7):26-27.
[4] 吳云勝.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現代農村科技,2018(8):25.
[5] 崔前昌.銅陵地區早春毛豆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8):158.
[6] 陳新,顧和平,易金鑫,等.有機毛豆高產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8(5):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