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花
摘要? ? 鄉村振興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在此形勢下,武陵山片區脫貧工作需要具備更加長遠的戰略意識。本文闡述了當前武陵山片區扶貧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從發揮土地價值、發展集體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提出了長效實現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村民脫貧致富的對策,以期為片區脫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鄉村振興;脫貧;對策;武陵山片區
中圖分類號? ? F32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231-02
根據2018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消息,截至2017年底,全國仍有3 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其中,約90%的人口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那里是貧困人口的重災區。武陵山片區地處湘、渝、鄂、黔交界處,共有71個縣,其中42個是國家級貧困縣,是中西部扶貧攻堅重點區域。鄉村振興是武陵山片區脫貧的升級版,是城鄉統籌一體化的延伸,是實現脫貧和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更是制定脫貧戰略的指導方針。鄉村扶貧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方面廣且深,同時武陵山片區的貧困人群差異很大。因此,要實現武陵山片區有效脫貧,必須以鄉村振興為綱領,從片區具體地域情況出發,用長遠思路謀劃脫貧路徑。做好鄉村振興,始于頂層設計、重在整體規劃,扶貧重點在于不同貧困對象區別對待、微觀施策。只有將2種方法共同發揮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武陵山片區貧困人口的脫貧減貧,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
1? ? 成效
2011—2015年,武陵山片區消除貧困人口逾300萬人,貧困率下降近10個百分點。以旅游業為領頭羊的優勢特色產業正快速發展,經濟發展實現新增長,基本形成片區內良好的經濟運行機制。片區內交通運輸框架初步形成,96%以上的鄉鎮、行政村通水泥路,所有縣城通柏油路。片區生態環境適當改善,公共服務能力大幅增加,城鎮化率顯著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夯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
2? ? 存在的問題
片區土地價值未能全面發揮,產業發展層次比較低,社會經濟發展總體上比較落后,生態保護和發展的矛盾逐漸呈現,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2.1? ? 土地撂荒嚴重,經濟產值較低
武陵山片區地型屬于典型的深丘山陵地貌,田型不規則,地塊小,只能少量使用微型耕機、拖拉機,農業生產基本采用勞動生產強度大的傳統耕作方式,從開耕播種到灌溉施肥,所有的田間管理全靠人力勞作,耕種效率低,挫傷了農民的耕種意愿。有的土地雖然種植了農作物,但是投入田地的人力、物力、財力缺乏科學規劃,導致土地利用程度下降,產出水平降低,也使農民寧愿選擇撂荒土地,也不愿意耕種。
2.2? ? 經濟發展落后
雖然近年來國家對武陵山片區進行產業扶貧開發,重點發展生態旅游,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其區域經濟發展總量、發展質量與人均經濟均量明顯落后于各地區平均水平。2013年,片區人均GDP只有19 963元,相當于全國人均水平的47.75%。到2014年,片區人均GDP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1.3%。2015年,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4.6%[1]。2016年,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7.3%。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受困于地理環境和基礎設施,對區域經濟有明顯帶動作用的大型企業數量不足,經濟增長極不凸顯,產業鏈發展不完整,還未打造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與產業集群。武陵山片區內的貧困人數逐年下降,貧困發生率也連續走低;精準扶貧的瞄準程度逐漸提高,減貧覆蓋面逐漸擴大;但貧困程度深、經濟發展落后導致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使脫貧工作難度越來越大。
2.3? ? 生態環境脆弱
武陵山片區平均海拔1 300 m左右,常年氣候惡劣,水土流失現象頻發,部分地區沙漠化程度較深,土壤貧瘠,自然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限。這些生態貧困因素不同程度地加劇武陵山片區的生態脆弱性[2],且生態脆弱性與貧困具有高度相關性。長期以來,武陵山片區生態基礎薄弱、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不穩定以及經濟總量小,其粗放式經濟發展與破壞式開采同時加劇了生態資源的損耗程度,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尖銳,產業結構調整受生態環境制約大,由此陷入兩難困境。有限的生態資源收益又很難惠及廣大貧困群眾,造成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落后—貧困—經濟開發—攫取生態資源—生態環境退化—更貧困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片區農民脫貧成效。
3? ? 對策
在鄉村振興視角下,脫貧開發要有新視野、新思路、新手段,應著力打造優勢區域布局以及產業格局,發展集體經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開發,以及居民增收等方面的投入。
3.1? ? 發揮土地價值
實現鄉村振興、脫貧致富,要創新土地使用制度,充分發揮土地價值。擴大利用荒漠化草場、山地等未利用地的指標,適量降低經濟園區的工業用地地價,適度放寬公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政策。村集體實行以戶為單位,將30%的土地用于保證村民生活自給自足,其余70%的土地實行“確股確權不確地”。明確村民擁有土地的經營權、承包權份額,即確定每戶承包的土地面積,但不指定具體地塊。分離土地的經營權與承包權,村民僅享有土地承包權,經營權則以股份形式,本著有償自愿的原則,統一流轉至村集體。由村集體打破村小組界線,進行集中連片流轉,達到規模經營的目的,同時確保土地流轉期限穩定、統一。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武陵山片區特色優勢產業項目,并給予土地優惠政策。現代農業組織可直接和村集體洽談,簽訂土地經營合同,增加投入成本,加速農業規模經濟的形成。同時,對于旅游開發用地,以村集體經濟的方式進行商談及轉讓,各農戶按照其擁有的股份進行土地收益分紅,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旅游開發征用部分農戶土地,只有部分農戶可以享受到旅游開發帶來的扶貧收益情況的發生。
3.2? ? 發展集體經濟
要實現鄉村振興、村民脫貧的目標,需要強大的經濟體系作為基礎。因此,武陵山片區應當立足于自身的資源條件、自然環境、特色民族文化和社會經濟基礎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走上脫貧致富的鄉村振興道路。
合理利用國家扶貧資金,將其投入到扶貧開發、建設當中。按照登記在冊貧困人口計算人均股份,將村集體擁有的旅游、休閑、度假資源轉換為資產,按全村統計人口計算份額,使全村村民成為當地的旅游文化度假公司、村集體經濟的股東,并享有利潤分紅,貧困居民按人均雙份進行分紅。注意股權要量化并具體到村民個人,但是不能進行折股計算,不能退股換現,也不能轉讓,更不能以股權參與經營管理,但是享受最終收益分成。同時,村民也可以應聘成為度假村、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員,以勞動換取報酬。由于集體擁有“股份”,每位村民都將從多方面積極支持村集體經濟的運營發展,期待更多的年終分紅,如此既可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又可提高村民收入,同時也對村資源進行了合理利用開發,起到了戰略統籌的作用。只有村集體經濟實力更大,服務貧困群眾的能力才更強,才能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3-4]。
3.3? ? 保護生態環境
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準則,積極發展有機生態農業項目,不斷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和治理。可重點發展特色農業項目,例如柑橘、獼猴桃、藍莓、中藥材產業等,使武陵山片區農民可以“靠山吃山、吃山養山”。通過特色農業的種植,實現水土流失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武陵山片區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而在生存條件惡劣的石山區、深山區以及生態脆弱區域,實行易地搬遷,達到扶貧目的,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生存問題。對生存條件差、貧困人口多的自然村寨進行整體搬遷;對分散居住的貧困戶實施個體搬遷;對拒絕搬遷的貧困戶可采用生態補償的方法,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留守原地,承擔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把武陵山片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保護補償范圍,對片區內的生態林區域進行生態補償、復墾種林。
通過生態旅游、生態農業以及生態補償等多種途徑,增加農業生態保護資金來源。當生態水平提高后,更容易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形成農業生態保護長期自我維持和良性發展機制。針對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采取差異化的保護和管理模式,實現生態資源環境整體性、系統性和動態性的保護[5]。
4? ? 結語
鄉村振興、脫貧致富的中心立足點是如何實現長效脫貧,這也是其根本歸宿。要求武陵山片區著眼將來,進行統籌規劃,不僅要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還要改變發展理念,積極加強政府、社會與市場共同作用的大扶貧格局的路徑和模式探索,采用PPP模式共同參與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開發,培育和挖掘鄉村發展潛力,真正實現鄉村振興、脫貧致富。
5? ? 參考文獻
[1] 段愛明.金融發展與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及扶貧攻堅對接問題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4(12):69-72.
[2] 劉璐琳.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反貧困的思考[N].光明日報,2012-04-15(007).
[3] 王星欣,李定珍.湖南武陵山片區流通產業發展水平的實證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12):1499-1503.
[4] 劉新衛,楊華珂,鄖文聚.土地整治促進貧困地區脫貧的模式及實證[J].農業工程學報,2018,34(5):242-247.
[5] 沈宏益.西藏鄉村旅游扶貧開發探討[J].中國農業會計,2018(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