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薇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入境物品行郵稅新政的主要內容,然后細致分析了執行此制度時,在行郵物品稅的課稅對象概念、驗放限值、立法層面等方面顯現的值得關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國行郵稅征管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入境物品 行郵稅 征管制度 海關監管
一、行郵稅新政實施現狀分析
(一)行郵稅概念界定
行郵稅是指海關人員對入境物品征收的關稅,及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的增值稅、消費稅的總稱,又叫做進境旅客攜帶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進口稅,即為入境物品進口稅,是一種形式特殊的簡化稅制。依照《海關法》和《關稅條例》的明確規定,在關稅征收過程中物品與貨物是有區別的,其性質是非貿易的,是由合理數量個人自用為限的攜帶入境的行李物品、郵寄入境的物品及其他物品(服務人員自用物品、拖帶物品、運輸工具和入境快件等)構成的。
(二)行郵稅稅收新政的主要內容
海關總署經國務院批準發布了2018年第140號公告,規定我國自2018年11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行郵稅降稅細則。這既是我國為與世界電商發展潮流相適應,滿足社會大眾在解決吃飽、穿暖根本問題后,對舶來品消費需求增長而進行的供給側改革,又是加強對日趨增加的零碎化貿易形態管理的政策調整。此稅率調整總體是將入境物品進口稅率由2016年第25號公告中的15%、30%和60%調整為15%、25%和50%,以高檔手表(完稅價格在1萬元或以上的)為例,若旅客攜帶此類表入境,依照原稅率至少需繳納6千元稅款,享受降稅10%后,能省1千元以上稅款。
此次稅率調整有諸多變化:一是多達260個稅號的物品在此次稅率調整中受益降稅,涉及降稅的物品稅號占稅號總數的69.7%。之前進口藥品歸類在其他物品,屬于未列明物品,入境適用30%的稅率,此次藥品第一次被列明,按15%的稅率征稅,與國家規定相符的抗癌進口藥品,適用3%的貨物稅率,本次稅率新政給病患帶來了福音。二是取消部分物品稅號,取消燕窩、冬蟲夏草及水產品等不準攜帶、入境物品的稅號,該規定符合國家質檢總局和農業部的不準攜帶、郵寄入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他檢疫物名錄。
行郵稅調整與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社會投資、財政稅收體制建設及國民經濟的發展都緊密相關。實行新的行郵稅,給經常海外采買的許多消費者帶來利好;同時關稅成本明顯下降,部分海外代購也表示,這一降稅消息到來興許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利益,故行郵稅新政實施時,在消費者、跨境電商業界及海關監管中都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二、行郵稅新政實施過程中的焦點問題
盡管此次稅率調整帶來的利好甚多,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進出境旅客的增加及跨境電商的日益增長,當前行郵物品的管理和征稅制度仍然存在較多問題。
(一)行郵物品稅的課稅對象概念模糊
因為商品的種類多,范圍廣,數量差異大,對入境物品的稅收征管海關執法缺乏統一衡量的標準,相同的商品進境,可能由于執法人對法律法規理解差異,使得義務納稅人的稅負負擔不同,相同情況差別處置的案例較為普遍。如以海關對行郵快遞業務中的合理數量、自用的規定為例:《海關法》第46條明確規定,個人攜帶行李物品、郵寄物品進出境時,應當合理數量、自用為限,并接受海關監管。《關稅條例》第57條規定,入境物品的課稅對象包括旅客入境攜帶的個人自用物品以外的郵遞物品、應稅物品、饋贈和快件物品等方式進境的商品。但因以上表述過于抽象,管理制度或操作細則缺乏程序性、規范性,尤其對“合理、自用”缺少法律的明晰限定,在實踐中導致關員對進境物品的行郵稅征管裁量權和執法隨意性過大,造成行政執法的非公平正義,導致納稅義務人的稅負差異,容易引起海關與納稅人之間的執法矛盾。
(二)驗放限值過低
1.若以旅檢渠道進境。對于旅客行李以物品放行的具體驗放限值我國并沒有規定,而是認定在確屬合理數量、自用的范疇內,能征稅通關,其具體裁判決定于當場執法人的自由裁量權。歐盟國家限定了行李物品驗放限值,其限值偏低,僅比我國給予行李的免稅額度略高。我國此類驗放限值關注的焦點在于,一旦行李被確認是超過合理數量自用的界限,就視為貨物不再視為物品,不再適用行郵稅,必須正式報關進口,個人無法作為報關主體,只能托付報關公司報關進口。在這種情況下,模糊的驗放限值會引發很多爭議。
2.若以郵遞渠道進境。寄遞物品的驗放限值國外一般和行李物品一樣,我國寄遞進出境的物品每次價值不高于1000元,寄往或來自港澳臺地區的物品,每次價值不高于800元,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郵遞方式驗放限值屬最低。寄遞入境物品都需要計算進口稅,此稅沒有超過50元的,予以免征行郵稅。故通過跨境電商交易等新型交易平臺的境內消費者、商業經營者和以貿易目的個人均可利用此政策上的紕漏,拆單避稅。內地網商通過水客帶貨及私人郵遞方式交易,由于僅需交行郵稅,或利用行郵稅不滿50元享受免稅優惠,將跨境網購貨品化整為零進境,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
(三)行郵稅制度在立法層級及內容包容性方面有一定缺陷
基于立法層級分析,相比于貨物進口稅制度,目前的行郵和快件入境物品的稅收法律法規多數以海關總署通知、公告或者內部文件形式存在,法規的層級低,透明度和穩定性不高。如現行的《進境物品進口稅稅率表》稅目、稅號和稅率的調整和解釋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負責,而確定入境物品歸類和完稅價格的文件依據則是海關總署公告,在2002年、2007年、2010年、2012年、2016年和2018年海關總署前后六次發布公告,修訂了《進境物品歸類表》及《進境物品完稅價格表》,某些法規取消后并沒有制定新的法規替代,影響實施的權威性。如《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征收進口稅辦法》(海關總署令第47號)自從遵照總署2004年第29號公告取消后,總署尚未同步提出新的征收進口稅辦法,目前實則無法可依。
三、完善我國行郵稅征管制度的建議
隨著進出境郵遞物品數量日益上漲,跨境旅客不斷增多,行郵物品的征稅制度及監管方式需要調整。為使市場環境公平、稅制結構規范及稅款流失減少,現提出完善我國行郵稅征管制度的建議。
(一)對“合理、自用”的行郵監管原則進行破題
提供操作性個人自用指引,如借鑒美國邊境保護局的方法,將使用了一年以上物品確定為個人自用(外表有明顯折舊痕跡)。建議修改該概念,用入境方式、同一品種數量、價值等操作性更強的準則來決定簡化計征關稅和免稅范疇。建議在《關稅法》中明確經郵遞公司入境的物品,由郵遞公司義務向監管部門披露物品的郵寄人、收件地、名稱和價值等涉稅信息,形成數據鏈和信息流,來鑒別該物品是貿易還是非貿易屬性,準確掌控屢發性、團伙性走私線索。
(二)提高郵遞物品驗放限值
現行郵遞物品的800元/1000元的驗放限值嚴重偏低,與經濟發展水平和時代步伐要求不協調且在行郵稅征收體系內部也與其他規定不相符。執行時太多的郵件超過限值,給監管人造成了過高的工作量和輿論壓力。我國可借鑒日本郵遞物品驗放限值和行李物品免稅限值相同的做法,將郵遞物品的驗放限值上調到和旅檢限值一致的5000元。
(三)完善立法,提升相關稅政的法律層級,增強法律法規統一性和權威性
基于法律普及大眾問題,考慮到行郵稅制度要更簡潔高效,行郵稅制度應在關稅法整體框架下,由簡明的、成體系的、公開的法律法規構成,我國可借鑒國際立法經驗,其相關政策都由國務院統一制定在《關稅法》中,增強法規的威震性,給過關旅客、用郵人和執法人員提供明晰的指引。
參考文獻:
[1]馬淑友,呂洪財,李向陽.中外進境行郵稅征管制度比較研究 [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8(5):102-113.
[2]劉奇超,施正文,曹明星,蘇鐵. 中國進境物品進口稅制度改革:國際比較與立法思路[J]. 國際稅收,2017(2):69-74.
[3]佘建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新政評析[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6(5):97-106.
[4]鐘昌元.跨境電子商務背景下我國行郵物品稅的改革探討[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6(3):104-114.
[5]嚴曉莉.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關稅問題及其對策研發[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宜昌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