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

摘要:利率市場化是金融市場高度發展的標志和里程碑,在給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巨大風險。本文基于利率市場化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空間縮小的角度,研究導致凈利差減少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 盈利能力
我國利率市場化開始于上世紀的九十年代,迄今已基本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1993年我國相關學者提出利率市場化的構想;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九五”時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996年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根據市場供求自由浮動;2000年實行外匯利率管理體制改革,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2003年人民銀行提出“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大額長期、后小額短期”的“三先三后”利率市場化改革思路;2012年我國中央銀行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存款和貸款的利率浮動區間,并于次年放開了人民幣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2015年,作為利率市場化的“最后一槍”,人民銀行放開了存款利率管制上限。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風險也隨之產生。
相關學者認為利率市場化能夠有效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也能夠促進社會經濟效率的不斷提高。然而,商業銀行作為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參與者,在短期內將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如何有效化解風險,確保資金安全,保持盈利穩中有升是商業銀行在這次改革浪潮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利率市場化概述
利率即資本的價格。利率市場化下,利率主要由資金市場的供求決定,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等諸多貨幣政策及時調控利率。簡單來說,利率市場化就是把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形成以央行的基準利率為基礎和以人民幣為媒介的資金自主定價機制。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界一直重點關注的課題。鑒于外幣市場有較成熟的改革經驗,而且有公認的利率作為基準(如Libor),從2000年9月21日開始,我國就開始改革外幣利率管理體制,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各種外幣貸款利率及其計結息方式;對于大額外幣存款(300萬美元及以上),其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確定,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由銀行業協會統一制定。這一模式在后續的年份里逐步推廣至人民幣利率改革。
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影響機制分析
(一)凈利差是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盈利來源
我國商業銀行因為長時間受到行內外體制的影響,營業收入中利息收入的占比相對較高,非利息的收入占比明顯偏低,銀行的盈利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的存款和貸款業務形成的利差。以2017年的經營數據為例(表1),我國國有銀行的利息收入與營業收入之比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更是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
(二)利率市場化影響商業銀行凈利差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五大國有銀行累計的凈利息收入超過2萬億元,占據其營業收入約百分之八十二,中小城市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占比均在百分之九十左右。而由于利率市場化放開了存款和貸款的利率限制,導致銀行存貸利差不斷縮小,盈利能力受到制約。此外,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商業銀行將擁有自主定價利,從而進一步加劇銀行之間的競爭,利率波動性增大,風險性也會不斷提高,間接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三)商業銀行經營風險不斷提高
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由于利率波動加大,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成本也會提高;其次,商業銀行為了彌補利差空間的減少,會把貸款目標定位在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活動中,導致貸款潛在違約風險增加,貸款的管理成本也會相應提高;第三,商業銀行為了增加利息收入,可能會采取較為冒進的降低存貸比的經營方式,從而提高了潛在的流動性風險;最后,商業銀行為了能夠找到新的盈利模式,會發展新業務,相應的業務拓展成本也會增加。
(四)利率市場化有利于推進銀行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轉變,提高國際競爭力
傳統的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決定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和水平將會受到利率市場化的巨大沖擊,銀行間競爭日趨激烈,凈利差空間逐漸減少,經營業績增長逐步放緩,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將會受到較大挑戰,但也應該看到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各家銀行想在未來的競爭環境中爭得一席之地,必將在市場定位、客戶拓展和盈利模式等方面重新作出調整,銀行之間將會形成發展路徑和盈利模式的分化。未來,國有大型銀行將向著綜合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將向著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城市商業銀行等小型銀行將向著社區化、精品化方向發展。客觀上有利于持續推進我國銀行業的改革和轉型,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利率風險管理力度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晚于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改革后,較大的利率波動會對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不利影響,由此產生的客戶違約率和風險損失率會相應增加,違約風險也會進一步抬頭。因此,商業銀行要重視對利率風險管理人員的培養,同時,積極做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去降低利率風險,完善的信用風險預警和處置體系,對風險做到早發現早化解,穩定地推進利率風險管理對策的落實。
(二)創新金融產品,提高銀行非息收入占比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我國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擠壓,從而非利息收入會成為商業銀行經營利潤新的增長點。所以,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銀行需要創新和發展中間業務,拓展盈利渠道。各家銀行應充分發掘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歷史發展機遇,一方面,調整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優化產品和客戶結構,通過可轉讓定期存單、銀行債券等主動負債工具拓寬負債渠道,整體上降低負債成本;一方面,充分發揮金融牌照的作用,提高銀行的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順應時代發展主動作為,大力發展銀行的金融市場業務,拓展同業投資、債券發行與承銷等綜合融資業務,不斷提高金融理財和非利息收入業務的占比,做大做強銀行的營收規模。
四、總結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面臨行業競爭加劇、盈利空間縮減、經營風險提升的困境,同時,改革也必然會倒逼銀行盈利模式、經營模式、客戶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我國商業銀行應努力克服改革中的短期陣痛,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提升風險管控水平、增加非息收入占比,抓住改革帶來的發展機遇,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
參考文獻:
[1]彭星,李斌,黃治國.存款利率市場話會加劇城市商業銀行風險嗎——基于中國24家城市商業銀行數據的動態GMM檢驗[J].財經科學,2014(12).
[2]吳土金,周炳林,林松立,崔嶸.利率市場化的案例與影響[J].資本市場,2011(3).
[3]王耀青,金洪飛.利率市場化、價格競爭與銀行風險承擔[J].經濟管理,2014,(5):93-102.
[4]譚中明,時紅.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例[J]. 西南金融,2016(3):17-20.
[5]薛晴,劉湘勤.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基于利率風險暴露視角的實證分析[J]. 人文雜志,2017(3):47-53.
[6]畢馬威中國,2018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暨銀行業20大熱點課題研討.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滇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