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安琪
摘要: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和互聯網金融爆炸式的發展,使傳統金融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商業銀行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顯得步履維艱。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到來既是國內金融市場完善的必然產物,同時也給了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各商業銀行已不能依靠傳統業務在市場上占據戰略性的優勢,進行業務產品創新和結構轉型將成為各大行必然之舉。而在當今金融功能技術突破等外生因素推動下迸發的資產管理行業浪潮將各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推向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制高點,使其成為各大行未來轉型創新新路徑。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 業務創新 資產管理業務
一、引言
財富管理業務是指機構針對客戶的財務需求,對客戶的資產負債等進行管理,并提供信用、現金、投資等金融服務,幫助客戶達到資產的保值增值、降低財務風險的過程。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需求的變化,居民的財富迅速積累,居民和企業對剩余資金管理的市場需求激增,使財富管理業務逐漸成為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各金融機構搶奪不斷推陳出新藍海。
隨著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開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動的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金融行業的巨大沖擊,使得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已不能成為各銀行利潤不斷增長和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產品創新和結構調整已成為各商業銀行勢在必行的改革路。各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型銀行)在前所未有的壓力下,財富管理業務等中間業務成為它們奪取市場的重要一環。
二、商業銀行資管業務發展現狀
(一)不合理業務結構逐步調整,理財業務鋒芒初露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仍以傳統資產負債表內業務作為主要經營對象,即存貸款業務、證券投資業務、票據業務、融資業務等。受傳統“高利差”的盈利方式下,各商業銀行將存款規模作為搶奪市場占有率的能力和業績考核的主要標準,使業務結構單一,中間業務發展和產品創新不足。以我國五大國有銀行為例,根據最新的2015年上半年各銀行數據統計,我國國有銀行利息凈收入平均占營業收入比達到70%以上,而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不足30%,其中中國農業銀行傳統存貸差收入比重達到80%,非利息收入卻低于20%,業務發展結構極為不合理。與國外同業相比差距較大,國外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發展上,收益比重達到50%,是主要的盈利來源。且在業務產品結構上分配不合理,創新不足,國外的理財業務市場分為高端私人銀行服務和大眾化的理財產品,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業務主要集中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收益率低、同質化嚴重的大眾化理財產品為主,對于高端私人銀行業務挖掘仍不足。
受利率市場化影響,近年來各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有所調整,非利息收入比重逐年增加,盡管各傳統業務和產品仍在收入貢獻率中占主打地位,但理財業務對收入利潤帶來的巨大拉動力說明各銀行逐漸開始重視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創新和業務結構比重的調整。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根據中國工商銀行2015年上半年年報統計,其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長6.1%,但非利息收入同比增加了14.7%,是利息凈收入增長速度的兩倍以上。在非利息收入增長中個人理財及私人銀行業務收入190.51億元,同比增加89.43億元,增長88.5%,代理個人基金業務收入、私人銀行及個人銀行類理財產品收入取得顯著增長;對公理財業務收入92.35億元,同比增加21.79億元,增長30.9%,主要是類基金類對公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量大幅增長,帶動銷售手續費和投資管理收入增加,其增加速度遠超其他中間業務的同比增加率。
(二)風險管理控制不到位
我國的大部分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型銀行,由于技術落后、管理體系不到位、核心資本充足率等原因使其在風險控制方面不完善。在20世紀初,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曾大幅增加,導致很多政策性信貸無法維持,產生了大量的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帶來了一場具有濃重政府色彩干預的違約潮。部分中小商業銀行為了搶奪貸款市場,在進行客戶選擇時,缺乏必要的風險控制和安全預警,造成了銀行大量呆賬壞賬。尤其是受到近年來的房地產泡沫的影響,過低的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和風險控制系統的缺失使許多中小型商業銀行面臨巨大的壞賬和破產風險。
(三)互聯網發展為理財業務提供了平臺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迅速發展正在改變各個傳統行業,金融業在互聯網時代下不斷創新出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對于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其經營對象與傳統業務不同,傳統業務針對對象為資金,而銀行理財業務的經營對象主要是服務,具有風險較低、靈活性高、價格敏感度較高、成本差異大等特點,目前各商業銀行逐漸開始重視互聯網技術在理財業務創新上的推動力,借助互聯網平臺推出了各類網上理財產品和配套產品服務,提高了理財業務的服務質量和效率。
三、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借助“互聯網+”平臺拓寬客戶范圍,提高產品服務質量
各商業銀行應該借助互聯網技術,利用大數據平臺和云計算技術,對市場需求進行準確分析和定位,通過顧客交易信息挖掘顧客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對客戶消費行為進行準確預測,制定適宜于市場需求多元化金融資產配置組合。從互聯網技術對資產管理類業務影響的收益和成本來看,其較低的信息成本拓展了業務的客戶范圍,挖掘出了更多潛在客戶,提高了客戶信息的準確性,使其業務范圍不僅僅局限于透明度較高的大型企業,也擴展到了透明度較低、財務信用狀況較好的小企業或個人,尤其是對于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開展,利用大數據挖掘建立客戶數據庫,根據大客戶特有的消費偏好推出“1對1”專業理財服務,提高產品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
(二)加強跨界合作,外包非核心業務
商業銀行可加強與其他機構的合作,通過借助其他機構的牌照來繞開一些對銀行業監管的投資領域限制,擴大業務范圍,促進理財業務產品的創新。如對于實力較強、規模較大、業務能力強的大型商業銀行通過加大與信托、券商等機構合作,將自有理財資金委托給合作機構,再由合作機構設立定向資管計劃投資于特定信貸項目,如購買銀行票據等,達到銀行表內資金向表外風險轉移,增加商業銀行資金流動性,擴大信貸額度, 或者通過新設、并購其他機構來增強各專業領域競爭力,且其對于各領域的業務沒有側重與優先之分,而是通過“風險資本回報率”和“投資收益率”來靈活決定資源在產品投入上的分配,增強協同效應,降低規模成本。對于業務能力較差,規模較小的中小型銀行可選擇業務專業化模式,選擇性的發展有特色的、適宜自身的業務,集中發展自己的優勢核心業務,同時通過跨界的戰略聯盟來增強自身產品研發和銷售能力,對于資金占用量較大、專業化要求較高的產品,可以通過技術服務外包進行產品研發和創新。
(三)完善風險控制系統,實行客戶分級管理
目前,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紛紛進行了的理財業務事業部改革,如云南富滇銀行成立的理財產品部,交通銀行設置的交通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等。同時在產品上將資金通過資產證券化,將產品量身定做給不同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的客戶,同時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來拓展分銷渠道。如商業銀行可通過與信托合作,借助信托渠道將普通資產重新包裝,進行證券化處理,再作為理財產品通過網點銷售給風險承受能力較差的一般投資者;對具有“長尾風險”的業務,以私募基金的形式或作為資產配置的組成部分銷售給風險承受能力強的機構投資者或私人銀行客戶。此外,各商業銀行可借鑒P2P信貸模式,作為資金的中介平臺提供金融信息服務,將企業或個人的資金提供給需求企業。
參考文獻:
[1]衡琨.論利率市場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北方經貿,2015(10)
[2]巴曙松,嚴敏,王月香.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N].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3]邢通.淺析中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8)
[4]滕永平,張曉彤.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發展[J].商場現代化,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