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杰

騰訊等多家知名公司的大廈集中在粵海街道。圖/IC
李崢的辦公室擁有絕佳的視野,這里位于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的核心地段。
站在300多米高的中國儲能大廈第56層,隔著深圳灣能看到右前方的香港。低頭俯看,緊挨著的是中興通訊研發大樓,左邊是創維和TCL。李崢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總裁,在粵海街道居住了14年。在周圍環繞的數十座樓群中,他能快速指認出哪個是華為、大疆,并細數眾多作風低調但是實力強勁的技術企業。
這正是粵海街道近日成為網紅街道的原因——人們驚訝地發現,眾多知名科技公司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區域高密度聚集。粵海街道以“螞蟻”的體格輸出了“大象”的能力,來自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南山區GDP達到5018億元,其中粵海街道創造了不少于2509億元的GDP,占了南山區的半壁江山。截至2019年6月,南山區有156家上市公司,超過半數在粵海,南山區培育的14家獨角獸企業中,9家在粵海。
粵海街道的意外走紅背后,還可以發現一條有意思的軸線規律。40年來,深圳最有活力的區域沿著深南大道從東向西遷移,從羅湖區的國貿大廈,到福田區的華強北,如今落在了南山區的粵海街道。
1997年,深圳市軟件協會秘書長鄭飛從武漢大學畢業來到深圳,用他的話說,那時的粵海街道還是一片空曠的“爛泥塘”。
早期深圳發展最耀眼的地區在東邊的羅湖。那里是深圳改革開放的窗口,集中發展對外貿易。1985年,160米的“中華第一高樓”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深圳速度。
同一年,深圳西南部的深圳灣畔,大陸第一家高新科技園區——深圳科技工業園(以下簡稱科技園)成立。這是深圳整個科技產業發展的起點,當時受到美國硅谷的啟發,深圳市委市政府找到中國科學院,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各自投資1000萬元,合辦科技園。
這片當時的“爛泥塘”還沒有行政上的歸屬,直到五年后,1990年,深圳南山區成立,次年劃分片區,科技園的位置正好落在了粵海街道轄區。這在當時還算不上拿到一手好牌,這一帶都是靠近海岸的灘涂,大部分地區仍未被開發。一場大雨過后,或者海水漲潮,很快就會淹沒不少地方。
灘涂之上,卻開始漸漸長出希望。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深圳開始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并且明確提出“以高新技術產業立市”的目標,希望改變以“三來一補”為主的產業結構。也是在這一年,任正非帶著華為團隊搬到科技園,在深意工業大廈租了兩層辦公室,潛心搞研發。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家幾十人的公司會在多年之后站上中國科技產業的核心舞臺。
與還在蟄伏期的西部不同,深圳東部的建設卻如火如荼。1996年,地王大廈竣工,總高度383.95米,取代國貿大廈,成為亞洲第一高樓,把深圳的商圈往西拉近了一公里。這一時期,借助國內剛剛興起的計算機熱潮,深圳的年輕人都扎堆在福田的華強北。1998年,馬化騰和四位同學在此創建了騰訊。
華強北每天人山人海,柜臺和商鋪串聯起了一條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做電子生意的人在這里走一趟,從元器件、加工制造到客戶市場全部都能搞定。李崢當時也在華強北創業,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那時候,傳呼機、VCD、跳舞毯、山寨手機……每年都有一個產品在華強北成為爆款,帶來一波又一波造富神話。到2007年,全國80%的手機生產廠商匯聚在深圳,華強北成了全國乃至亞洲的手機交易中心。
“如果你想開拓和發展國內外商貿市場,就去華強北。如果你想搞研發,就來南山區。”在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筱看來,從早期開始,華強北和科技園就有明顯的基因差異。
與華強北濃烈的市場氣息不同,科技園的發展最初要靠政府推動。早期,深圳市政府投入了幾十億在科技園招商引資,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研發。當時,飛利浦、微軟、三星等外企以及華為、中興、長城等公司依次落戶。有數據統計,園區成立三年后,高新產品產值迅速增加,是建區之初的4.7倍,占全市的36%。
不過,相較于人潮涌動的華強北,遠離城區的科技園看上去仍然顯得荒涼。2005年,李崢從華強北搬到粵海街道居住時,這里仍然算是偏遠地帶。他所在的小區是粵海街道科技園片區少有的住宅用地,其余則是矮樓或者工地。從深圳市區通往南山的只有深南大道,從燈紅酒綠的羅湖區去一趟南山的蛇口開發區,就等于下鄉。20多公里路程,只有一趟公交,晃晃蕩蕩兩個小時才能到。
但華強北的輝煌時期沒有維持太久。山寨手機的造富神話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停滯,之后蘋果手機進入國內市場,國產手機品牌逐漸成熟,此后電商興起,政府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華強北山寨模仿、加工的路徑逐漸走不通,十多年的輝煌走向沒落。
而科技園所在的粵海街道,卻剛剛開始迎來自己的上升曲線。十幾年間,軟件園、國家IC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多個孵化器相繼成立。科技園的氛圍逐漸濃厚,把原本散落在其他區的高新技術公司都匯聚于此。騰訊大廈、大族科技中心、金證科技大廈等寫字樓在粵海街道相繼拔地而起。粵海也開始孵化出一大批土生土長的科技創業公司,比如大疆、柔宇、騰訊云、菜鳥網絡等,都成為了獨角獸。
過去的“鄉下”,慢慢變成了“城里”。金證的一位員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十年前,公司剛搬到粵海街道,周邊配套不完善,如果企業沒有自己的食堂,吃飯是最讓員工頭疼的問題。科技企業常常加班,一到晚上,四周都是黑漆漆的樹林,街上人跡難尋,同事們只敢結伴出門。
而如今,各種造型特異的摩天大樓在粵海街道相繼落成,從招牌上能認出許多站在時代浪尖上的科技公司。在科技園開業的萬象天地購物中心,引入了百老匯文藝院線、誠品書店等受到年輕人追捧的品牌,當地網友感嘆:“直接把這片土矬的地方變成了北京的三里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