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斯特拉波與羅馬帝國初期的“世界”

2019-07-11 01:42:48陳瑩
古代文明 2019年3期

提 ?要:斯特拉波是生活于公元前后羅馬東部行省的希臘地理歷史學家。其《地理志》敘述了以羅馬為中心的“世界”及各地區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將羅馬征服以來的“世界”面貌集中呈現出來,迎合了帝國初期自羅馬的視角重新認識“世界”的需求。同時,他充分吸收并批判繼承希臘學者的研究,嘗試探討人類居住“世界”的范圍及其邊界等問題,成為古希臘地理學傳統的集大成者?!兜乩碇尽酚纱苏宫F出兩個相互聯系卻不完全重合的“世界”,這源于斯特拉波兼顧帝國整體利益和地理學專業研究的考慮,顯示出他將希臘學者所知的“世界”嵌入到羅馬征服和統治的“世界”中的努力。《地理志》的文本證據表明,斯特拉波筆下的“世界”不僅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征意義,也展現了作者對帝國初期希臘—羅馬文化聚合趨勢的感知。

關鍵詞:斯特拉波;《地理志》;“世界”;羅馬帝國;希臘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9.03.002

公元前27年后,奧古斯都(Augustus,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治下的羅馬逐漸將歐亞非的廣大地區納入版圖,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湖。他專門撰文回顧一生業績(Res Gestae),稱自己“將整個世界置于羅馬人民的治下”,1并羅列了各個歸順于羅馬的地區和族群。同時代的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公元前70年—前19年)借羅馬主神朱庇特之口說:“對他們(即羅馬人),我不施加任何空間或時間方面的限制,我已經給了他們無限的統治權?!?另一位奧古斯都時代的詩人奧維德(Ovid,公元前43年—公元17/8年)更宣稱“羅馬的疆域就是世界的邊界”。3布里茲(D. J. Breeze)據此認為,帝國的擴張使得領土和邊界意識大大增強。奧古斯都試圖塑造的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帝國(imperium sine fine)。4也正因為如此,羅馬需要以自身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和確立帝國的“世界”。

事實上,羅馬共和末期至帝制初期的許多希臘羅馬學者已經敏銳地察覺時代的需求,如波利比烏斯(Polybius,約公元前199年—前120年)、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年—前43年)都有介紹“世界”知識的宏愿。5但惟有來自小亞本都行省的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4年—公元23/4年)留下一部全面呈現羅馬帝國初期新“世界”面貌的鴻篇巨制。這部作品所及地理范圍涵蓋了現代歐洲、北非和亞洲的廣大地區,因此它也常常被用來說明現實中東西方世界格局的歷史淵源。

以湯普森(L. A. Thompson)為代表的近現代學者嘗試用當代思考解讀古代文本,視斯特拉波為羅馬帝國的代言人,認為他的敘述將羅馬塑造為已知世界的中心;1致力于為帝國調查被征服地區的詳盡信息;因而認為他是羅馬帝國理想熱情洋溢的支持者;2進而推論他對“文明”和“進化”等觀念的宣揚為近代歐洲帝國主義思潮提供了意識形態的支撐。3

二戰后,第三世界國家紛紛獨立催生了探討和揭露西方國家文化帝國主義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其代表人物薩義德在《東方學》一書中指出,歐洲殖民者編造了一個獨立于現實之外的、想象的“東方”,以“東方學”的學科體系固化了西方優越于東方的觀念,從而在后殖民時代繼續保持其文化霸權。4這一理論同樣滲入古代史研究中,促使20世紀后半期的研究者開始反思斯特拉波的羅馬帝國東部臣民身份及其對《地理志》寫作的影響。他們認為,斯特拉波的作品提供了一個來自東部行省的知識精英如何在羅馬帝國影響下接受并傳播帝國意識形態的典型案例。5

無論前述帝國主義思潮還是后殖民主義理論都將充滿時代色彩的歷史思維帶入該問題的研究中,從而賦予了古代文本前所未有的現代性。被稱為“理想主義”(Idealism)的研究派別否定這種將現代理論和認知置放到古代文本的研究方法,認為這勢必造成時代的混淆。6凱爾奇(W. A. Koelsch)等學者遂呼吁“讓斯特拉波只是斯特拉波”,7即對《地理志》的解讀必須從他的文本出發,才能全面呈現斯特拉波對“世界”的詮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相關研究者關注斯特拉波曾在青年時代師從著名希臘學者的經歷,也注意到他的作品吸收了很多重要希臘作家的地理知識,實際上是古希臘人數個世紀地理探索和學術研究的集大成者。不少研究者據此提出,《地理志》這部長達十七卷的作品,不僅將斯特拉波所知的人類所居“世界”囊括其中,還反復強調希臘文化在羅馬帝國的廣泛影響和特殊地位,8傳達了以希臘為中心的知識傳統和世界觀念。9

盡管研究者從不同的理論路徑出發,但其共同困難在于,很難分清篇幅宏大、視野廣闊的《地理志》所展現的究竟是與羅馬統治者宣傳相呼應的“世界”,抑或是體現來自東部行省的希臘學者知識體系的“世界”?無論研究者是否將羅馬的統治范圍與希臘人世界知識對立起來,但在該書文本中兩者間并不存在緊張關系。事實上,《地理志》不僅記載了斯特拉波所知的“世界”,它還是古代世界一部具有全球視野的作品,作者將各地區的自然、人文、社會和風土人情等信息囊括其中,成為文化地理學的代表人物,10同時也建構出他本人對特定歷史時期“世界”秩序的理解。因此,對《地理志》中的“世界”應有超越地理層面的解讀,深究地理劃分背后的文化觀念和政治象征意義。11

需要指出,本文所探討的“世界”一詞,是《地理志》中Oikoumenē的原文對譯。在古希臘語中,該詞泛指居住者與空間范圍共同構成的“有人類居住的世界”;到羅馬帝國時代,該詞又被用以指代羅馬統治、征戰或交往的地區。因此,超越地理層面的解讀的關鍵就在于考察斯特拉波在羅馬帝國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如何詮釋與發展希臘人關于人類居住世界的相關觀念。有鑒于此,本文將立足于斯特拉波的敘述,梳理和審視前人的研究理論,重新解讀這部《地理志》中呈現的羅馬帝國初期的“世界”,進而思考作者所處的時代格局對于知識精英“世界”認知的影響。

一、以羅馬為中心的“世界”?

古希臘人是認識“世界”和繪制地圖的先行者。自城邦時代開始,他們就以貿易、旅行甚至戰爭等方式不斷探索“世界”。公元前6世紀,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繪制出一幅世界地圖;赫卡泰烏斯(Hecataeus,約公元前560年—前480年)的《大地環游記》(Periodos Gēs)則介紹了歐洲東南部、亞洲西部和利比亞各地區及其相互之間距離。1正如斯特拉波所說,希臘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希臘為人類居住“世界”中心的觀念,圣所德爾菲被視為“大地之臍”。2

自羅馬發起征服戰爭到實現向帝國的轉變,以本位視角來重新認識“世界”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據記載,在羅馬的維普薩尼亞柱廊(Porticus Vipsania)上展示著一幅由阿格里帕(Agrippa,公元前64/3年—前12年)設計、在奧古斯都主持下完成的“世界”地圖。3該地圖業已失傳,現代學者據普林尼的引用推測這是一幅數據相對準確的方形地圖。這幅地圖的繪制與奧古斯都時期對帝國邊界的劃定以及人口和土地普查工作相配合,都致力于將羅馬城塑造為無可爭議的“世界”中心。4

隨著羅馬的擴張,昔日的希臘本土和東地中海希臘化王國先后淪為帝國的行省。歷史環境的變遷使得與羅馬人交往較多的希臘學者重新審視和思考所處的“世界”。在這種背景下,斯特拉波在傳統地理作品的基礎上,補充介紹了羅馬新近征服的伊比利亞、高盧、日耳曼和不列顛等地區,強調羅馬在已知“世界”的統治地位和文明傳播作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當時帝國統治者的要求。因此,學者們往往將《地理志》判定為帝國統治者書寫的政治地理學,認為作者的世界觀也是以羅馬為中心的。5

《地理志》第6卷詳析統一意大利后羅馬成功稱霸的地理優勢:亞平寧半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物產豐富、擁有良港,便于海上戰爭和貿易。以下總結成為學者討論其羅馬中心觀的重要論據:

(意大利半島)的一邊是(伊比利亞、凱爾特和日耳曼等)強大的民族,另一邊則是希臘和亞洲的大部分,正因為它位于這些民族的中間,占據了更廣袤的土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比其他地區要更勇敢,且位居中間的地理位置也方便它從各處獲取幫助,意大利較之周邊民族更具備建立霸權的天然條件……6

莫爾奇羅(M. G. Morcillo)據此指出,斯特拉波認為羅馬的霸權不單依靠戰爭,更得益于意大利的優越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1杜克(D. Dueck)則認為,與羅馬核心文化圈的接觸使斯特拉波認識到,帝國擴張不僅豐富了時人的地理知識,更確立了羅馬在“世界”地圖上的中心位置。2恩格斯(J. Engels)強調,斯特拉波在意識形態上受到形成中的奧古斯都“世界”帝國及其新統治秩序的影響。3

除了對羅馬霸權確立原因的分析,《地理志》謀篇布局也傳達了以羅馬為中心的訊息。該書依次介紹西部的伊比利亞、北邊和西北的高盧與不列顛、意大利本土、東北的日耳曼尼亞、東部的希臘和亞細亞,東南的印度和阿拉伯以及南部的埃及和利比亞與羅馬交往或被羅馬征服和統治的情況。據此不難復原出一個圍繞羅馬和意大利的“世界”圓圈。4他還多次提到南意大利的大希臘(Megas Hellas)城市及小亞通往羅馬的道路,將這些地區視作羅馬的原材料供應地。5在某種程度上,斯特拉波的敘述同奧古斯都的“世界”規劃一樣,都宣揚了羅馬將先進文明和政制復制到世界各地的使命。

此外,斯特拉波對各地歷史的介紹也滲透著以羅馬為中心的觀念。介紹希臘阿爾戈斯地區的歷史時,他從赫拉克勒斯子孫回歸的神話談起,歷數此地疊經斯巴達、底比斯、馬其頓征服所帶來的混亂,直至羅馬統治時代才“重新享受著自由和相當的榮譽”。6這種從古代神話延伸到羅馬征服時期的敘事正是斯特拉波記述各地歷史的固定模式,借此強調帝國為當代“世界”帶來了和平安定。

沿著以上敘述思路,斯特拉波不僅將羅馬確立為地理意義上的中心,更將其奉為已知“世界”的文明中心。這與同時的羅馬作家瓦羅(Varro,公元前116年—前27年)、李維(Livy,公元前59年—公元17年)和維特魯威(Vitruvius,約公元前1世紀人)相互呼應,共同體現了帝國初期的時代思潮。瓦羅提到,羅馬位于地理條件最佳的歐洲,氣候溫和、最適宜農耕。7李維筆下,卡米盧斯(Camillus,約公元前446年—前365年)在羅馬被高盧劫掠后發表了一長篇演說,飽含深情地回顧羅馬是被神庇佑的城市,豐富的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都是人們不該離棄它的理由。8維特魯威同樣認為羅馬占據著最完美的中心位置,這源自神意的安排,也便于羅馬人征服整個“世界”。9

在《地理志》書末,斯特拉波對羅馬帝國初期的“世界”做了如下總結:

羅馬人統治著世界上最好和最著名的地區,建立了空前廣大的帝國……羅馬人從羅馬城開始,逐漸通過戰爭控制了整個意大利。憑著同樣的勇敢和智慧,他們繼續征服意大利以外的地區。如果我們將大陸分成3部分,羅馬人統治了除伊斯特爾河(Istre)以北以及黑海北岸外的幾乎整個歐洲;利比亞的部分,羅馬人占據整個地中海沿岸,內陸地區或者無人居住,或者還停留在游牧生活的階段;亞洲部分,羅馬人的勢力同樣遍及沿岸島嶼。至于亞洲的內陸地區,羅馬人與帕提亞人(Parthians)分而治之,而在羅馬人世界帝國的東面、北面和南面還居住著印度人、巴克特里亞人(Bactrians)、斯基泰人和阿拉伯人與埃塞俄比亞人,但是原屬于這些族群的區域還在不斷地轉移到羅馬人民的手中。10

這段敘述直觀地反映出他對已知“世界”的認識。首先,他襲用希臘作家三大洲的劃分,11認為其地理范圍包括歐洲、非洲北部、亞洲中西部。其次,他認同羅馬已是“世界”統治者,占據其間“最好和最著名的地區”。再次,他將該范圍以外的地區視為尚未進入文明階段的“世界”邊緣地帶。最后,他強調羅馬人的控制范圍還在持續擴大。那么,斯特拉波是否如部分學者所說,放棄了希臘人傳統的地理觀念,完全站在帝國的立場試圖刻畫一個以羅馬城為中心、不斷擴張的“世界”呢?

二、人類居住的“世界”

除了討論“世界”的中心,斯特拉波還明確地界定了“世界”的邊界:“沿著麥羅埃城(Mero?)往南3千斯塔狄亞,會到達一片因酷熱而不適宜居住的地區……是我們所居住世界的南部邊緣和起點”、“愛爾蘭(Iernē)位于與不列顛平行的北邊……在我看來,我們所居住世界的北部邊緣就在那里”、“伊比利亞(Ibēria)海角被稱為圣角,是有人居住世界最西邊的地區”。1他還計算出世界南北向的寬度是3萬斯塔狄亞, 東西向(從伊比利亞海角到印度海角)的長度為7萬斯塔狄亞,因此推測人類居住的世界是一個類似于希臘男子披風形狀的不規則四邊形。2

實際上,這種通過確定東南西北各個方向的起點和測量相互之間的距離來判定人類居住“世界”范圍的方法繼承自希臘作家。3荷馬史詩將“世界”描繪成一個被大洋包圍的島嶼;希羅多德質疑這種觀念,開始搜集“世界”邊緣地區和族群的信息來確定人類居住世界的范圍,他筆下的“世界”北起斯基泰人的勢力范圍、南至埃塞俄比亞人的居所,從西面凱爾特人的土地延伸到東邊的印度;4在此基礎上,埃佛魯斯(Ephorus,約公元前400年—前330年)根據不同的風向來源將“世界”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域。5亞歷山大里亞的希臘學者埃拉托斯泰奈斯(Eratosthenes,約公元前276年—前190年)進一步引入經緯度來確定地理位置,并嘗試測量各區域之間的距離。上述這些希臘人的研究成果被斯特拉波吸收,也成為他討論“世界”范圍的理論前提。

如前文所述,《地理志》的整體布局顯示了以羅馬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符合羅馬帝國初期的認知潮流,卻與傳統的希臘作家有明顯不同。斯特拉波對“世界”疆界的敘述同樣反映出羅馬征服和外交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與奧古斯都自述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征服和控制的“世界”相呼應,6然而,這種對應又不是絕對的,一方面,帝國初期還未形成明確的邊界,一些通過戰爭開拓的領土只是被奧古斯都宣稱已納入其統治范圍,但因戰爭的繼續這些地區的歸屬并未穩定下來;7另一方面,正是此處需要強調的,前輩希臘學者關于人類居住世界的討論被延續并滲透于斯特拉波的作品中。

以對北部邊緣的敘述為例,《地理志》指出:

那些在北部大洋沿岸居住的日耳曼人中,僅有分布在雷努斯河(Rhēnos)到阿爾比斯河(Albis)之間的為人們所知,其中最著名的是蘇加姆布利(Sοugambrοi)和基姆布利人(Cimbrοi)……但是我們并不清楚阿爾比斯河那邊的大洋沿岸地區。因為我們不知有任何人曾經嘗試沿海岸一直向東航行至里海???羅馬人至今仍然沒有到過阿爾比斯河以外的地區;同樣也沒有人從陸地上進行過這樣的旅行。1

奧古斯都所交代的相應軍事外交行動如下:

我的艦隊從雷努斯河口穿越海洋向東部地區最遠航行到基姆布利人的邊界,而在此之前,任何羅馬人都未曾到過那里的陸地和海域,而且基姆布利人……以及該地區的其他日耳曼族通過使節尋求我及羅馬人民的友誼。2

相關記錄還有維雷烏斯(Velleius,約1世紀人)的記載,“羅馬軍隊將軍旗插在雷努斯河至阿爾比斯河之間的區域……羅馬艦隊是沿著蜿蜒的海岸線,從一片未知的海域駛進阿爾比斯河的”,3以及普林尼所記“在神圣的奧古斯都的贊助下,北部的大部分海域已通航;當艦隊從日耳曼駛向基姆布利的海角……會有一大片海域通往斯基泰人的濕寒之地”。4

從引文看來,斯特拉波和奧古斯都及其他羅馬作家關于羅馬開拓上述地區的敘述能夠相互呼應。對萊茵河和易北河之間區域的征服實際上是奧古斯都統治期間最值得驕傲的戰果之一;他和繼子德魯蘇(Drusus,公元前38年—前9年)通過艱苦的戰爭開拓了這片領土;后者還在當地為他修建了祭壇。5可見,斯特拉波也將帝國初期擴張的土地納入自己的敘述,這使得他能夠評論其前輩如埃拉托斯泰奈斯等“對于歐洲的西部和北部一無所知”。6他的敘述還延伸至相似緯度的不列顛島(Brettanikē),談到該島曾派使節到羅馬,這和奧古斯都關于不列顛國王向他祈求保護的敘述也可相互印證。7然而,盡管對羅馬的擴張成果表示認同,斯特拉波關于北部邊緣的討論并未止步。他進一步指出:“愛爾蘭位于與不列顛平行的北邊……在我看來,我們所居住世界的北部邊緣就在那里?!?據其解釋,將“世界”的北緣確定在比羅馬涉足區域稍北的愛爾蘭島,不僅是因為不列顛位于愛爾蘭的南邊,即便希羅多德和埃拉托斯泰奈斯等希臘作家認為居住在北部邊緣的斯基泰人所在位置也比該島靠南得多。9另外,他否認古希臘人皮提亞斯(Pytheas)對最北邊圖萊島(Thoulē)介紹的可靠性,10指出沒有任何其他作家提到該島。他還據皮提亞斯所記該島上北極圈和北回歸線重合的現象推斷,即使該島確實存在、也是不宜人居,因此應被排除在人類居住的世界范圍外。綜合以上討論,斯特拉波確認人類居住世界的北部邊緣就在愛爾蘭,并提及該島“完全是野蠻人居住的地方,由于嚴寒而生活窮困潦倒”。11這里不再是羅馬人的統轄范圍,但是仍然有當地人按照特定方式生活,因而是人類居住世界和其他世界的臨界點。由此可見,一旦涉及“世界”邊界的討論,斯特拉波的思維就回到了古代希臘作家的軌道上。12

又如,斯特拉波認為世界的南部邊緣在麥羅埃城以南3千斯塔狄亞,與奧古斯都的宣傳相比這又南移不少,他的相關依據仍然源自希臘作家。據奧古斯都所說,“兩支軍隊在我的命令和指揮下被帶進埃塞俄比亞和被稱為福地的阿拉比亞(Arabia)……我軍深入埃塞俄比亞直達麥羅埃附近的納巴塔城(Napata)。我軍攻入阿拉比亞直達馬里巴城(Mariaba)。”1這是指公元前25年—前22年的軍事行動。羅馬駐埃及總督佩特羅尼烏斯(Petronius)為阻止埃塞俄比亞向埃及的襲擊,出兵征伐并攻陷大量城鎮,軍隊行進至納巴塔城后女王坎達柯(Kandake)投降。埃利烏斯·伽努斯(Aelius Gallus)則出兵阿拉比亞直至馬里巴城。2根據這些軍事成果,奧古斯都把羅馬帝國的南部控制范圍延伸至納巴塔—馬里巴一線。自荷馬時代起,埃塞俄比亞(Aithiopia)就一直是希臘人心目中的“世界”最南端,被視作神的居所。3上述納巴塔城曾是庫什王國的重要城市,自公元前6世紀起,埃及的進犯迫使王國南遷,麥羅埃城取而代之成為都城和王宮所在地,希羅多德即有相關記錄;4而且古典時代希臘作家習慣將以麥羅埃為中心的文明稱為埃塞俄比亞。5然而,希臘地理知識向羅馬的傳播畢竟有限。直到征服迦太基,羅馬人才開始向“世界”南端的探索,并于公元前30年建立埃及行省。6奧古斯都強調軍隊深入納巴塔城,以此表明帝國范圍已達到時人所知世界的極限。實際上,麥羅埃城尚在他所說的納巴塔城以南170英里(約274千米)。盡管奧古斯都模糊了兩者的界限,羅馬軍隊進至納巴塔城即告中止,并未攻陷都城麥羅埃。斯特拉波不僅明確指出兩者的差別,7還引用希臘學者的數據說明,從麥羅埃距有人居住世界的起點即真正的“世界最南端”——肉桂之鄉(hē kinnamōmophoros)尚有3千斯塔狄亞。8同樣,奧古斯都并未提及羅馬軍隊對馬里巴城的征服行動以失敗告終,而斯特拉波不僅詳細描述了這次戰役的慘況,還引用了希臘人商業活動的經歷來補充介紹阿拉比亞半島南端沿海岸地區的情況。9由此再次顯示了他同奧古斯都的宣傳并不完全對應。

斯特拉波還提到了,人類居住“世界”東北的斯基泰部落及東南的印度。值得注意的是,他曾提及羅馬帝國東界在高加索山—幼發拉底河一線,10并于書末將印度人、巴克特里亞人、斯基泰人等歸為帝國境外的邊緣人群。而上述國家與族群同羅馬有所交往,也被奧古斯都納入其外交成果。11然而,羅馬對上述地區知之不多,他遂引用大量源于亞歷山大東征時的信息加以介紹。此后關于東北和東南界限的討論同樣以希臘學者的研究為基礎。關于東北方向,斯特拉波指出,“我們知道的最遙遠的斯基泰人是羅克索蘭人(Rōksolanoi),他們比我們所知最遙遠的不列顛人更靠南邊,”盡管如此,“在他們居住范圍以外的地區因為寒冷而不適宜居住”,因此他將羅克索蘭人居住的斯基泰地區看作“世界”的東北界限。12在關于東南方向的部分中,斯特拉波提及,“人們說名叫塔普羅巴奈(Taprobanē)的海島位于印度南邊相當遠的地方,那里尚有人居住,(在緯度上)與……肉桂之鄉平行”,13于是他將“肉桂之鄉”和塔普羅巴奈島連成一線,視為人類居住“世界”的南部邊界。

在他所處的時代,斯特拉波是一位與時俱進的作家,其《地理志》回應了羅馬帝國初期對世界性地理作品的需求,吸收了羅馬征服戰爭以來軍事擴張和對外交往的成果,締造出一個相當接近奧古斯都宣傳的無邊界帝國。然而,由對世界邊緣的敘述來看,在這個以羅馬為中心的“世界”框架外,他還補充了關于不列顛以北、埃塞俄比亞、阿拉比亞和印度以南以及斯基泰人東北等內容,亦即根據希臘的知識傳統拓展了“世界”的邊界,其中四方界限確定和距離測算等方法也源于赫卡泰烏斯、希羅多德和埃拉托斯泰奈斯等希臘作家。1此外,他還對世界的大小、形狀和結構等進行討論。可以說,他對“世界”的描述,是以羅馬統治者表述的其征服和統治區域為基礎,批判地繼承希臘學者的成果而做出的探索。

三、時代格局與新的“世界”認知

根據前文的討論,在《地理志》中,斯特拉波視羅馬城為“世界”的中心,并吸納了帝國領土擴張的信息來描述羅馬統治的“世界”;同時,他批判地繼承前輩希臘學者的研究傳統,嘗試從地理學視角探詢“人類居住世界”的基本情況,其中關于“世界”邊界的討論與奧古斯都的敘述已不盡相同。由此,斯特拉波似乎向讀者展現了兩個既重合又略有區別的“世界”,反映了他服務于“國家利益”(ta chreia tas politikas)和研究“專業知識”(epistēmē)兩個不同層面的創作目的。2

首先,斯特拉波以羅馬人的立場描述了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世界”,詳細說明“世界”各地區被羅馬征服的歷程及行政管理狀況,突出帝國向落后地區傳播文明的歷史作用;他還逐一分析了周邊地區與羅馬進行貿易、提供原材料等方面的實用價值,這些信息滿足了羅馬帝國初期統治者的現實需求。正如斯特拉波所表明的,其地理學研究“主要是服務于國家的需要”,其“首要的寫作動機”就是“致力于為統治者呈現世界的確切面貌,從而指引他們的行為”。3

其次,斯特拉波在希臘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人類居住的世界”。這反映出其另一重要創作動機——專業知識即地理學的研究。他指出,地理學研究需要廣博的知識:其對象包括有人類居住的全部陸地以及環繞周圍的大洋;還要充分掌握荷馬、阿那克西曼德、赫卡泰烏斯、埃佛魯斯、埃拉托斯泰奈斯和波利比烏斯等權威希臘作家地理研究成果;在此前提下,用“最簡潔的方式呈現人類居住世界的形狀、大小、特征以及同地球整體的關系等信息”。4這也是他作為地理學家的任務。

斯特拉波對羅馬中心地位的塑造,對其傳播文明作用的肯定,為近現代殖民者將自身行為合理化提供了文本依據。但是,無論是用希臘語寫作,還是大量援引希臘學者的著作,都表明他的作品并不盡然體現了羅馬帝國的立場。此外,將近現代殖民者與殖民地的關系同羅馬帝國與周邊地區的關系直接對應的問題還在于,忽視了羅馬帝國的歷史特殊性,即帝國初期還未形成固定和完整的文化內核,仍處于不斷吸納外來文化的開放狀態。5對于這種特殊性,斯特拉波已有所洞察。他深知,羅馬帝國未達成對“世界”的統一認識,不少希臘科學研究和航行探索的成果也與羅馬統治者所了解的情況并不完全一致。正是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斯特拉波萌發出后一個層面的創作意圖。

另一方面,斯特拉波的地理研究繼承了希臘學者的傳統。受后殖民主義理論影響的研究,往往由這層創作動機演繹出羅馬統治者向東方行省分子施加意識形態影響的認識。1盡管理論研究者致力于揭露并拋開帝國主義的視角,但以羅馬和希臘的關系類比近現代新老殖民帝國的關系,卻忽視了希臘本身也是被征服者,而且也沒有理清希臘文化的歷史作用。斯特拉波對自己掌握希臘文化的強調,固然沖淡了其出身的東方背景,但這并非全然是對羅馬統治的屈從。希臘文化對這位來自東方的作家來說,更像是一張邁進帝國核心文化圈的入場券。正是憑借它,他才得以討論帝國統治者關切的問題,沖破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意識壟斷,建構出符合希臘學者知識傳承的世界認知。

拋開理論的解釋,重回古代文本則可發現,斯特拉波詳細說明了上述兩層創作目的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這正是他與奧古斯都記敘不完全對應的原因所在。在他看來,專業研究應盡可能詳細和準確,因此有必要考查人類居住世界各方向的邊界和距離,如南部邊界是在麥羅埃城還是更南的“肉桂之鄉”。相較之下,他認為,服務國家則應致力于宏觀的考量,需要由國家利益著眼為統治者提供可參考的數據和建議。如確定人類居住的北界為愛爾蘭后,他又由帝國的立場分析道,不列顛以北的地區過于偏遠,其居民與世隔絕,不具備渡海侵襲羅馬人的力量,無須畏懼和過分關注。2另外,他還指出,羅馬對外戰爭中確實存在因不了解地形而導致慘敗的經歷,如帕提亞戰爭和日耳曼戰爭等,這意味著隨著帝國范圍的擴展原來僅限于專業研究的偏遠地區也會逐漸被納入國家的戰略考慮,因此,地理研究者應當最大限度發揮該學科的實際功用,提供可參考的知識為決策者規避風險。3這樣,斯特拉波既為奧古斯都概念中的帝國邊疆和地理知識意義上的世界邊界的差異做出了合理化的闡釋,也將希臘人的地理知識嵌入通過帝國擴展形成的、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世界”圖景之中。

斯特拉波這樣解釋“人類居住的世界”(Oikoumenē)與帝國未來的關系:

地理學主要是服務于國家的需要,其活動的范圍是大地和海洋,也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因此,當居住的地方大則活動的范圍也大,當居住的地方小則活動的范圍也小。一旦占據了所有地方則活動的范圍達到最大,我們就稱之為“人類居住的世界”,它也將是最重要的活動區域……只有那些有能力掌控陸地和海洋,能夠將眾多族群和城邦納入統一管轄之下的,才是最偉大的統治者。4

這段敘述不僅認同了奧古斯都締造的“無邊界帝國”概念,同時也暗示以現實情況來看帝國要實現無邊界的設想必需地理學的參與。因此,對統治者而言,古希臘的地理知識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斯特拉波基于不同層次的寫作意圖構建出《地理志》中的兩個“世界”:元首治下以羅馬城為中心的帝國“世界”與在希臘學者探索下不斷擴展的人類居住的“世界”。在其敘述中,這兩個世界被有機地統一起來。此中展現出的,不僅是這位來自東方的作家對“世界”富含政治象征意義的地理認知,還有他擺脫自身文化邊緣地位、迎合羅馬帝國初期希臘—羅馬文化融合時代趨勢的努力。

斯特拉波親歷了希臘化王國的終結和羅馬帝國的建立。通過希臘化時代的作家,他了解到亞歷山大與繼承者開拓的、地域廣闊的希臘化世界,及其促進希臘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巨大成就;同時,他也見證了羅馬帝國運用希臘文化征服和統治世界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斯特拉波認同羅馬延續了希臘化時代文化聚合的精神,期待帝國將亞歷山大“世界國家”的夢想逐漸變為現實。5

可見,斯特拉波既不是盲目的帝國支持者,也不是被動的迎合者,而是主動地投身羅馬帝國初期世界認知的構造。正是經過以斯特拉波為代表的希臘學者們的共同努力,希臘文化在羅馬帝國確立了其特殊地位,并獲得羅馬統治者的支持,成就了作為西方文明發端之一的全新希臘—羅馬文化。

盡管在斯特拉波筆下羅馬取代希臘成為“世界”的中心,但他對羅馬中心地位的承認與對以地理知識為代表的希臘傳統文化的尊崇感并不矛盾,相反,兩者是并存的。《地理志》不僅與帝國初期羅馬統治者的需求相呼應,對“世界”的疆域進行了細致考證,而且試圖將希臘學者對人類所居“世界”的認識融入不斷擴張的帝國概念中,表達了對統治者建成“世界國家”的堅定信心。他一方面固然為形成中的帝國意識形態所影響,另一方面也展現出對以地理學知識為代表的希臘文化的掌握和信心。從斯特拉波的角度來說,“世界”的真正中心并不僅僅是現實中的羅馬城,而是融合了先進的希臘文化的羅馬帝國。在他看來,希臘文化已然成為羅馬的靈魂,是它統轄四方不可缺少的利器。

綜上所述,斯特拉波敘述了兩個不同層次的“世界”——羅馬統治的“世界”和人類居住的“世界”;他認為通過帝國初期的政治統一和文化聚合兩者被匯成一體。他在構建“世界”的同時也承擔起使希臘知識傳統融入帝國統治實踐的歷史責任。對于斯特拉波來說,羅馬帝國致力于一項規??涨暗膫I,即將“世界”的全部海洋和陸地納入其治下,但是要建立這樣一個“世界”帝國并進行有效率地管治仍然需要希臘學者的輔助;畢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后者已經成功地打造出一個地理學領域的知識帝國;惟有借助他們,才能真正將羅馬帝國的“世界”擴展到整個人類居住的“世界”。

四、結 ?語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蒙森和哈弗菲爾德(F. Haverfield)等學者提出“羅馬化”的觀點以來,將羅馬等同于先進文明、強調羅馬對被征服地區的改造作用成為認識羅馬擴張的主導理論。1斯特拉波敘述中對羅馬政治、軍事及文明傳播等重要成就的肯定,都與近代以來帝國主義的思維方式相吻合,其作品遂被近現代研究者冠以“文明進化論”、“羅馬中心觀”等標簽;另一方面,《地理志》畢竟以希臘語寫作,其中大量援引希臘人地理知識傳統,對“世界”邊緣地區和族群做了詳盡的觀察和描述。他對“邊緣”的關注似乎又與“羅馬中心”的立場相悖,因而頗受20世紀以來后殖民主義理論研究者關注。然而,無論帝國主義理論還是后殖民主義理論,如果直接套用近現代的國家關系和概念、忽視羅馬帝國初期的文化特征,就難免造成以現代思維歪曲古代現象的時空錯位。可以說,摒棄源于近現代現實的“類型化的概括”,將更有助于理解古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及其相互聯系。

筆者認為,斯特拉波對“世界”的描述,既吸收了羅馬帝國初期作為政治版圖的、以羅馬城為中心的“世界”,同時繼承了希臘學者對“世界”尤其是對其邊緣的地理知識。他有意識地將兩者結合起來,體現出一種希臘—羅馬政治和文化共生關系。這種做法,固然出于羅馬帝國政治統治地位的承認,卻也反映出他投身希臘化時代延續至羅馬帝國初期文化融合潮流的主觀意愿。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斯特拉波并不是惟一的個案,突出希臘—羅馬關系的密切性幾乎成為帝國初期文人創作的主旋律。由此看來,強調自身的文化價值,充分展示它在新時代的功用,構建一個既能反映羅馬帝國需要、又符合希臘學者理想的“世界”,或許正是斯特拉波呼應其時代思潮的方式。

[作者陳瑩(1984年—),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希臘研究中心講師,重慶,400715]

[收稿日期:2017年9月4日]

(責任編輯:劉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高清a毛片|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在线五月婷婷| 91福利免费|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va视频| 婷婷色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色天天综合| 欧美日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另类综合视频| 亚洲成a人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一级爆乳无码av|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午夜啪啪网| 亚洲永久色| 久久夜夜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福利一区三区| 综合色在线| 91欧美在线|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欧美午夜网站|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欧美a在线看|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产迷奸在线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午夜小视频在线|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操狠狠操|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国内毛片视频|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在线看AV天堂|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粉嫩|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男女男精品视频|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嫩草国产在线|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日韩色图区| 91国语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成人亚洲天堂| 日韩在线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