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紅
摘要:課外古詩教學,要教會學生朗讀技巧,并搭建平臺激發他們的誦讀興趣。讓他們在自主合作中編輯詩選,以點帶面積累厚度;在品析經典、玩味意象中體驗情感把握主旨。
關鍵詞:課外古詩;朗讀技巧;玩味意象;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2-0063-02
古詩是文學天地里一顆璀璨的明星,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每一首詩都帶著詩人的身世經歷、生活體驗,融入了詩人的生活情趣和家國情懷。如能靜心讀懂一首詩,就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聆聽一位長者的諄諄教誨。懂之越多,情感的陶冶越深,人格的健全越堅。而事實上,在中考指揮棒的引領下,初中語文教師對于課外古詩的教學只重視背誦和默寫,往往忽略了它的情感體驗。古詩學習中情感體驗的缺失,就像一個人面對寶藏取其皮毛棄其精髓嬉笑離去。
語文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對學生精神領域有著深廣的影響,學生對文本素材的感知往往又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師不僅要重視語文教材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及內容的價值取向,更應尊重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的個性解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課外古詩教學現狀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以為要刻不容緩地更新語文教師對課外古詩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古詩,讓他們能讀樂背,并在不斷感悟中受到精神的熏陶。筆者以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誦為主,激發詩趣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是語文教與學的傳統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語文課標指出:經典詩文誦讀過程中,對語調、韻律、節奏等技巧的把握,有利于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因此,要想激發學生的讀詩興趣和熱情,必須先給予他們一定的朗讀技巧指導。
1.1 指導技巧,夯實基礎。
“詩從味中出,味在詩中藏。”有感情地誦讀詩詞,把握好語氣節奏,斷句停頓,語調的輕重緩急,用自己抑揚頓挫的聲音讓詩詞的韻味、情味從字里行間中徐徐地散溢,來傳達自己對作者心聲的理解。古體詩詞結構工整,平仄嚴謹,誦讀是有規律可循的。如誦讀的節奏處理:四言體“二二節拍”,五言體一般是“二一二”或者“二二一的節拍”,如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其十》:“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七言節奏一般為“四三”,但嚴格的也可分“二二二一”節奏、“二二一二”節奏,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重音處理:五言體的重音一般放在第三個字上,讀得較重較響。七言詩的重音,宋人魏慶之認為:“第五字要響。”對于語調緩急的處理,詩句一般是按照“平聲字讀音較長,仄聲字較短”這個規律來處理。同時語調的高低要富于變化,或激昂慷慨、或平緩流暢,或低沉悲憤,或歡快跳躍。學生在誦讀古詩時,我們要告訴他們,詩詞的朗讀語速要比正常的略慢一些,有時還可以學學古代老夫子陶醉在詩的意境之中時,那種搖頭晃腦的體態動作,增加學生讀詩的情趣。
1.2 搭建平臺,激發詩趣。
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厚積而薄發”。當學生的誦讀技巧比較成熟了,也能自主閱讀課外詩歌時,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古詩詞朗誦活動,讓學生的詩興在活動中進一步激發,從而加大古詩詞的積累量。為了使學生的詩歌朗誦自主有序地進行,首先要學生在背誦數量上搶占先機。讓他們按小組進行比賽,規則如下:各組對調檢查。某同學順利背完一首詩(七年級上冊要求背誦拓展思鄉題材的古詩),就在他的名字后貼上一顆星。一星期一次評出個人“詩之星”和小組“詩之星”。其次,當詩歌積累到一定的數量時,隆重地召開詩歌朗誦大賽。定出評分標準,邀請本班任教老師或者學生喜歡的老師參加。朗誦形式盡量豐富多彩:可以單首詩歌朗誦,也可以名句組合朗誦;可以配樂朗誦,也可以舞蹈伴誦;可以個人朗誦,也可以小組合作朗誦。最后,對于朗誦優勝者或優勝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而一次次獲勝的成就感則會強化孩子們讀詩的興趣。
2.以點帶面,積累厚度
為了使學生能夠自主有序地親近詩歌、誦讀詩歌,在學生熟悉朗讀技巧的同時,筆者讓學生對同一主題的作品盡情地涉獵,以達到點面結合,盡最大化擴展讀詩的外延。
筆者發現七年級課內外詩歌有七首都是展現思鄉情懷的:《夜雨寄北》、《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墻城聞笛》、《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考慮部分七年級孩子首次離家住校,思家念母之情甚是強烈,甚至有個別孩子涕淚縱橫,大有非母陪不能學習的趨勢,因此七年級上的課外詩歌拓展為“思鄉主旨”的詩歌,讓孩子們在精彩紛呈的“思鄉”情中感受大家風采,從而安撫好自己那顆脆弱的心。
在確定課外古詩拓展主題的同時,筆者指導學生分組進行整理編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七年級上方案:在語文教材中,李白、杜甫、自居易、岑參、孟浩然的思鄉作品非常多。筆者把全班同學分成五組,并抽簽抓取其中一位詩人,這位詩人的詩只屬你這組,另外還可選擇除這五位外你喜歡的其他詩人的思鄉古詩。各組長把自己組員查閱到的思鄉詩編成“詩集”。要求:仿照課外古詩詞誦讀版面,標注作者、朝代,并對詩中難讀難懂的字詞注音、注釋,也可作簡單的導讀賞析。最后為自己小組編輯的詩集起一個新穎別致的名字,設計一個與內容相符的封面。
3.內聯外延,厚積薄發
當學生的讀詩興趣得到一定激發、背誦篇目逐日增多時,教師要適時教會學生品析古詩的方法,使學生對同題材的古詩能夠舉一反三、內聯外延,以達到厚積薄發之功效。
3.1 品析詩文,內聯外延。
筆者在教授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先讓學生找出詩歌的意象(楊花、子規、月),并告訴學生: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中,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外化,詩人往往借助意象表達思想感情。再讓學生借助已有的感知描述意象的自然情狀,并結合寫作背景確定作者借此傳達的情感。最后教師小結:楊花漂泊不定、子規悲啼“不如歸去”,展現了一幅悲哀凄慘的圖景。正此時,驚聞王昌齡被貶荒僻之所,怎不叫詩人悲憤憂愁?那就叫明月帶去詩人的關切與同情吧,“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直接傳達了詩人對朋友的真摯友情。品讀這首詩后,讓學生回憶李白或其他詩人抒發友情的詩,并比較其異同。如《贈汪倫》(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比”表達對汪倫的感念之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寓情于景,傳達了詩人對孟浩然的依依不舍。另外還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傳達友情的詩歌。
筆者通過一些品析方法的指導后,和學生一起設計“課外古詩詞學習探究表”,激勵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合作互助,交流分享。
課外古詩詞學習探究表:
小組名稱詩詞內容探究時間
走近作者
詩詞背景
賞析意象
品味精彩
詩歌主旨句
同主旨佳句
情感異同處
這份“探究表”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一個參考模式,學生對表格中的學習內容可以進行適當地增刪。通常情況,每星期交流一次。
3.2 玩味意象,同中思異。
每首詩詞基本上都有一個或幾個意象,詩人往往借助意象表達思想感情,而這些意象也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了固定的情感內涵。因此,要想準確把握古詩詞的意境和主旨,就要掌握一些典型意象,并能對其進行賞析概括,分析異同。
以思鄉題材為例:雁、書信、柳、月亮是比較典型的思鄉意象。因為:雁,大型候鳥,春來秋往,牽動游子的鄉情;書信,紙短情長,承載著旅人的萬重思緒;“柳”即“留”也,折柳贈別,寓含離別之苦和不舍之情;月亮,陰晴圓缺,最合人悲歡離合之感觸。這些不同意象都同樣傳達了游子的思鄉情、羈旅愁。
而其中的月亮除了思鄉情,還被賦予“閑適”之情、朋友之情等內涵。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普天之下共同一輪月,詩人卻偏說故鄉的月最明亮,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也能使讀者感同身受,那是因為詩人的眼中飽含著思鄉憶弟的深情。“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的《鳥鳴澗》):這首詩給我們描繪了寂靜空曠的春山晚景,當月亮冉冉升起時,竟使山鳥驚覺起來。借助“月”的意象,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陶醉在月夜中的悠閑,也看到了詩人高潔的志趣。
總之,課內外古詩詞是中華優秀經典文化的典范,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它的聲韻美和意象美;在不斷地誦讀中積累厚度,在不斷地賞析中領會異同;在日漸豐厚地感知中陶冶了情操,激發了詩趣。
參考文獻:
[1] 許文潤,韓楓.淺談古詩教學與積累[J].課程教育研究(下),2015(12).
[2] 李白.李白詩集[M].吉林:吉林出版社,2010,65.
[3] 管然榮.如何確定古典詩歌的教學內容[J].中學語文教學,2011(3):5.
[4] 劉傳瓊.課內“活”起來課外“動”起來[J].教書育人,2013(7).
[5] 蔡國文.由內而外 受益無限———談古詩的課內指導與課外拓展[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