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2-0075-01
一直很神往中國的道家學說,今年寒假期間,在家讀了老子的《道德經》,盡管晦澀難懂,但還是堅持著讀了下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闡述了“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可以變化),所以它產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人要適應這種變化,即主觀要符合客觀,因此人就有了主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此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
修道是求“道”來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過程。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修道就是用“道”的能量來刻畫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道性換掉人性,從而使人的思維和言行與客觀世界相符合。
作為一個人民教師,面對著一個個鮮活的、純潔的、朝氣勃勃的學生,在工作中,如何去理解《道德經》,運用《道德經》呢?我認為:
1.甘愿付出,不求回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并不爭功,它處于眾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后還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愿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我們總是強調人要無私奉獻,人生要成功,那么我們就必須把“道”的特性(道性)變成自己內在的品質,永遠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人永遠就不會離成功太遠。
2.用行動決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說話才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行動,大量的行動!大量的行動雖然預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絕會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勝自己才是罪強有力的人。所以在勞資看來,并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而自己戰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其華。”意思是,把它放在實實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說些好聽的話。所以“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說話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應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
3.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能做到完美無缺。
在任何一個細節上都體現出了精確、高效、協作與完美的極致,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大忌,必須養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無論思想上,還是生活上的細瑣小事)的良好習慣,才能一展宏圖,實現遠大的目標。
4.極其重要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經》里是說:“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比我們善良的人,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老師。而面對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些知識(若不重視與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雖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實際是極大有迷惑,這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
所以要做一個成功人,首要的要學會愛別人,學會關注別人身上的優點,而少看別人的缺點。你學會了愛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愛,這樣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變得無限寬闊。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離開別人的自我。在社會競爭中要想贏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關鍵就在于要時時關注他人的敏感點。以成就他們的抱負而成就自己的事業,你的事業往往才能得更大、更成功。
5.面對競爭——不爭而善勝
《道德經》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勝都強”、“道法自然”。“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住在別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風頭、不突出自己),心情舒暢深遠,經常給別人以仁愛,他的話是值得信任的,為人正直和藹可親,處事的能力很強,出動又善于選擇時機。一個達到這樣境界的人才是成功,這是金錢、地位和權力所不能換來的。
老子的道德經包含著實現完美人生的理念,值得今天的我們認真地品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