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意識的發展角度分析丟勒的自畫像"/>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華南師范大學 510631)
自畫像是藝術家為自己所繪的肖像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肖像畫,它表達的是一位藝術家對“自我”的再認識,單純地是畫家本人對自身的審視,不會被他人左右,無論是審美角度、畫面布局、色彩搭配以及繪畫風格皆忠于畫家本心。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畫像被稱作“鏡中之畫”,在那個并未出現攝影技術的時代,鏡子成了人們審視自己外貌、溝通自身心靈的重要媒介。敏感的藝術家們觀察鏡中的自己,并運用他們手中的畫筆來完成自畫像的創作,而丟勒正是其中之一。
自我意識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對“自我”的準確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提出了自我意識發展階段論,認為在心理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上都存在一種“危機”。
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是德國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期乃至德國歷史上最為杰出的藝術家之一。丟勒的自畫像數量雖然寥寥,卻舉世矚目,他本人更是被譽為“歐洲自畫像之父”。在他最主要的四幅自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年齡段丟勒的外貌和心理變化,畫作也記錄出他人生中所遭遇的幾件重大事件,即他所面臨的人生轉折與危機。
丟勒的祖父名為安東·丟勒(Anton Dürer),是一名金匠1。他父親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ürer)后來也成為了金匠。但如果按照這種家族繼承關系來,也就不會有后來飲譽歐洲的偉大藝術家丟勒。
1471年5月21日,丟勒出生了,起初他們的生活并不富裕,僅能勉強度日。后來丟勒一家的家庭條件在其父的努力下有所改善,但這種改善并不是經濟層面,而是社會地位層面,整個家族地位的提升無疑為丟勒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1484年,13歲的丟勒畫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幅自畫像,這幅自畫像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天賦。此時的他也面臨著人生的第一個危機,13歲在人成長的過程中屬于一個很特別的時間段。這是年幼的丟勒對自己的審視,但不是初次審視,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畫中嫻熟的筆觸與準確的人體結構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此前他應該已經多次對著鏡子觀察過自己的形象。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12-18歲是青春期,這一階段體現了童年期向青年期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正在生長和發展的青少年正面臨著擺在他們前面的成年人的使命,主要表現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簡單來說就是確定個人未來目標。以此為基礎再來分析丟勒13歲時的自畫像,作品畫幅不大,使用材料是銀鉛筆和傅粉紙,畫上題著這樣一行字,日后補記:“我在1484年對鏡自寫,當時仍是孩子。”畫中年幼的丟勒側著身體,戴著一頂簡單帽子,穿著樸素的單衣,眼神認真而又堅毅,對于肌肉、骨骼、頭發、衣紋等的處理已然較為成熟,對解剖學的掌握和理解也頗具功底,對局部細節和人物整體的把握較為精準。也正是這幅自畫像,讓我們知道13歲的丟勒已經選擇了一條和他的先輩不同的道路,不是選擇繼承其父親和爺爺的金匠技藝,而是想要成為一位藝術家,此后也開啟了他作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的一生。
丟勒在1493年畫了一生中第一幅油彩自畫像,時年22歲。在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中,18-25歲是成年早期,這一階段丟勒遇到了他生命中另一個重大事件,這個階段人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個關鍵之處,人的內心會面臨親密對孤獨的沖突,愛情和婚姻占據主要地位,22歲的丟勒亦面臨著這個問題。在這幅自畫像中,年輕的丟勒頭戴一頂鮮紅色的帽子,身穿深灰色的切口外袍,外袍上有棕紅色鑲邊,袍里的白色衣服上有一圈圈紅色鑲邊紋,暗色的背景下,位于畫面右下角的雙手顯得尤為突出。他用右手輕輕拈著一株薊草。它象征著高貴的品質和榮譽的出身,同時還代表著“愛之幸運”。隨后他在1494年7月7日在雙方父親的安排下完成與阿格妮絲·弗雷(Agnes Frey)的婚禮。但我們很容易看出畫像上的丟勒臉上并沒有明顯的喜悅之情,也許是對愛情的迷茫,又或許是在默默地抵觸這樁并不令他滿意的婚姻。
這場婚姻并沒有給丟勒帶來太多幸福。丟勒曾在1520年7月至1521年7月帶著妻子游覽尼德蘭,他在《尼德蘭游記》中事無巨細地記錄了旅途中發生的事情。據后來的潘諾夫斯基觀察2,丟勒在游記中“流露出對妻子的不滿”,原因是丟勒會在筆記中標記與他共進晚餐的人名,而他妻子的名字出現的次數屈指可數。婚后的第一年,丟勒得到紐倫堡的畫家行會接納。1497年他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畫室。隨后他再次離開紐倫堡前往意大利威尼斯,不過短短一年多他就返回紐倫堡,1505年他再次前往意大利,于1507年返回。此后丟勒大部分時間都定居在紐倫堡進行藝術創作。意大利之行給丟勒帶來很大影響,通過與其他國家藝術家的交流,他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又有新的思考,這在他26歲的自畫像中完全展示出來。
1498年,26歲的丟勒創作一幅有風景的自畫像。在這幅自畫像上,丟勒的畫技可謂突飛猛進,也體現出那個時代對于繪畫清晰度的追求。畫中丟勒精心描繪出所有細節,每個部分都被交待得清清楚楚。畫中丟勒內著白色有褶的衣服,上面金棕色的領口鑲邊被細致地描繪出來,外穿白色并鑲有黑邊的緊袖外套;左肩用繩結系著褐色的斗篷,手上戴著銀白色手套,頭上所戴的黑白條紋相間的帽子,與外套的紋飾也形成呼應。這些都是當時流行的穿著,整個裝扮顯示出丟勒社會地位的提升和其功成名就后志得意滿的精神狀態。畫中丟勒發色已經從金棕色變成淺褐色,稀疏的淡褐色胡須、波浪式的披肩卷發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形象氣質。身后的窗外同樣細致地描繪了山川河流等風景,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達·芬奇《蒙娜麗莎》背景上的風景畫,這是丟勒唯一一幅有背景的自畫像,也許他正想借此來暗示他的意大利之旅。畫面的中下部有丟勒對這幅作品的題詞:1498年,我26歲,我是這樣來描繪我自己的。這時的丟勒正如前文所述已經擁有自己的畫室,并接到一批重要的肖像畫訂單,這使他很快聲名鵲起,成為享譽歐洲的大畫家。我們可以觀察到畫中丟勒的姿勢已經與前兩幅自畫像截然不同,面部表情也更加生動,似乎在向我們展示他身為一名藝術家的自信與驕傲。
1500年,是丟勒的繪畫探索的轉折時期。此前他在繪畫風格上追求的是真實描繪對象,就像達·芬奇等大師們所做的那樣;但此時的他將興趣點放到對造型規律的總結上。此后的丟勒歷經十年寫出了著名的《人體比例四卷書》3,這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繪畫技法理論之一,該書將藝術與科學結合在一起,反映出丟勒個人對于將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態度,這種態度其實可以代表當時整個時代的繪畫傾向,也引發后世對于藝術與技術、藝術家和手工藝者之間關系的探討,至少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與手工藝者是分開的。從這一幅《1500年的自畫像》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丟勒對繪畫中比例的探究其實從很早之前就開始了。
在這幅28歲的自畫像上,丟勒略去了所有背景和細節,全黑色的背景烘托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畫中丟勒以正面直面觀眾,這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肖像的姿勢呈三角形展現,每個部分都描繪地非常清晰,即使是陰影處也不例外。整個畫面給人寧靜、平衡之感。丟勒身著棕色皮領上衣,衣服同樣是切口的樣式,顯得華貴而厚重。深棕色的長卷發一綹綹地披散下來,顯然他在注意每一綹頭發的空間位置,并對它們進行細密的描繪。這張畫的構圖非常特殊,畫面中有正反兩個三角形,它們相互疊合成十字架的形態,使這幅作品在理性中又含有神秘主義的傾向。
從金匠的兒子到飲譽歐洲的大師,從13歲的丟勒畫出第一幅自畫像起,從年幼的丟勒想成為一位藝術家的那一天起,藝術的種子就在他的心中萌發,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心自我意識的覺醒,成為一位藝術家的想法始終堅定。丟勒的自畫像就像是“自我”的一次敘述,透露出他對藝術的執著,從他的自畫像中,我們能看到畫作力圖傳達出的情感和力量。
注釋:
1.周施廷.《丟勒與故鄉紐倫堡的市民文化》.《文化藝術研究》,2013.
2.《丟勒的生平與藝術》.歐文·潘諾夫斯基,陳平,顧琳.美苑.2009(03).
3.張艷妮.《西方畫家自畫像創作中的情感隱喻探微》,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