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法學院 550081)
案例分析教學法源于歐美國家,從那時開始便推動了從本科到研究生各個領域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并且逐漸蔓延到中國不斷發展。依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當下的中國正在處于法治中國的發展之中。上到依法治國下到依法治校,每一個人都處在法治中國的腳步之中,所以不論是否是法律本科專業的學生都應當培養一定的法律知識與法律素養。而法律案例分析教學便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對于沒有法律基礎的學生既能夠對于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又結合了在實踐當中如何去適用所學的法律知識,不是單純的停留于課本之上。
1.判例教學法
案例分析教學法的雛形其實是來源于美國的判例教學法,但又有所不同。那么所謂的判例教學法實際上根據史料記載應該是在1869年由蘭德爾所提出,而蘭德爾也是當時知名的哈佛法學院的院長。判例教學法一經提出便引入到了法學院的課程之中,并逐漸發展到各個學科領域之中。而判例教學法是將美國上訴法院的判例匯編成為一本教材供學生課前閱讀學習,課堂之中針對預先學習的案例采用古希臘蘇格拉底和學生之間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與思考,而最終以判例分析的方式作為學生的最終考核方式。隨著判例教學法的成熟,于是逐漸變成用于培養學校以及公司的高級經理等管理精英人士的教育方法。
2.案例分析教學法的出現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判例教學法被引入到了中國1。但是中國的法學一脈傳承于前蘇聯,相較于判例法國家無法將判例教學法完全吸收。但是在判例教學法當中注重于對學生法律應用能力、通過分析案例來理解法律背后的原理的方式是值得借鑒的,于是法學家們將其與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相結合起來便發展出了不同于判例教學法,但是又不會像傳統教學方式過于死板的案例分析教學法。
案例分析教學法是通過對于法學案例的各種方式由學生自主的進行學習分析,教師最后以做出總結使學生掌握具體的法律知識。而相較于判例教學法又存在著些許的不同。首先,案例分析教學法的范圍更為廣泛不僅僅約束在上訴法院的判例之中,教師可以選擇任何級別法院中帶有特點的判例,而且案例最終的目的是消化與理解法律理論知識。其次,案例分析教學法教學形式并不單單停留在通過判例來對于法律規則分析以及歸納,而是更加多元素的方式進行案例分析教學。如通過課堂研討、自主學習研究以及現場案例教學等方式來進行。最后,我國并非一個判例法的國家,在我國主要的教學方式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合實際的生搬硬套只會造成制度的水土不服,而將判例分析當中的優點與當下傳統模式的相結合便是適合當下我國的制度。
不同于單純的規范性科學,法學更是一門注重于應用的學科。法學并不是依靠單純的法條堆疊而創造出的學科,相反,法學更加關注的是整個社會以及文化的變動下,隨著國家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而衍生出來的科學。它是由每一個生動的實例而升華成為的規則,并非創造者閉門造車的思緒。所以對于法學知識的講述,特別是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單純的純講授方式很難讓學生很快的吸收知識甚至會導致學生的厭煩情緒等,所以將理論的講解與實際的應用相結合起來才能夠讓法學這門課程更加生動同時讓非法學專業的同學在短時間里接受。
案例分析教學方案一方面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而在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自主的利用所講述的知識思考分析具體的案件,同時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案例分析的方式還能夠加強培養思維邏輯的思辨能力。這也是當時蘇格拉底為什么采用一種辯論的方式來進行授課2。同時,這種思維邏輯的培養能為自己所處的專業打開更為廣闊的視野與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國的大方向,中國當下正在處于法治中國的發展路程之中。法治中國要求更多的人士懂法、知法、守法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而在大學本科通識課程當中設立法律類型的課程正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養與法律知識。在老師初步簡單的講解下,通過自主的課后分析、課后學習以及討論在對一個個案件的分析討論當中,逐漸培養出無意識的法律素養以及法律知識,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更容易讓法律根深蒂固,并且在實際生活當中遇到類似的情況能夠自主的分析,這樣才能夠構建出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家的基礎。
案例分析作為一種古來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科學存在性與可實際操作性,如同在自然科學當中的實驗過程一樣,先人通過實驗知道了物質,而將其歸納梳理出來。而后人通過實驗了解熟悉這個已知的物質。而案例分析實際上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對于初初接觸法律的人通過自己去接觸一個個案例,自己在案例中做出分析參與其中了解當事人的思維等,老師作為引路人引導著大方向,當自己解決一個案子的時候,對于所接觸的法律背后的實質意義也會有了自己的見解同時將法律真正實際應用于生活,而不是單純的死讀法條。
案例分析教學的一大特色便是以這種方式更加能夠讓學生參與到案件當中,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真實的案件理解并且學會去適用法律,法律這時相對他們而言不再是書本當中遙不可及的東西,而是能夠通過自己的運用去解決實際發生的案件。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接觸案件的過程中也是拋開書本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體驗這個社會疾苦的一個過程,而這種真實的過程也是對于自我眼見開闊的一步。
老師在挑選案件的過程之中不得不考慮諸多因素,這種方式不論是對于初初接觸法律的學生抑或是老師都是一種挑戰。老師對于案件的選取必須要考慮到課程大綱當中所設計的難點與知識點,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到不同專業下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接受程度,但是通過將課程的難點和知識點與案例相結合起來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更能夠有效的在短時間內學習接受。另一方面,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指導需要拿捏有度,既能夠保證學生暢所欲言發揮自己的思維,但又能保證方向的正確。
近年來教育部下發的一系列講話等文件當中不斷強調各個高校當中對于實踐教學的加強以及重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3。法學通識課程也并不是初露頭角,早期零幾年在北京大學等學府就開始有了法學案例分析課程。但是直到現在有的學校仍舊難以脫離傳統的教學模式觀念,課堂上大多以老師為主導的理論講解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興趣也大大減少。這種模式下的教學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課堂的互動并通過案例的方式來透露出法學本質的內容。導致法學通識課程失去了本該有的吸引之處,并且在課后實際遇到問題時很難利用所學知識去思考解決問題。
由于作為通識課程面對的是不同層次的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所以在案例的選擇上面也是略有難度。首先,在選擇案例時應當是一個由淺至深的過程,逐步的引導形成的法律邏輯思維。其次,對于案例的選擇應當更加貼近平時大家所熟悉知曉的案件。最后,案件的類別應當更加多元化但是卻又不會偏離太遠,主導的案件類別還是應該是大家所熟悉的類型。
教師在不同的課程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面對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案例分析課上老師應當扮演著指導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在二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在講述基礎理論時作為講述者但逐漸到分析的階段以指引者的身份出現則不能對于學生進行過多的干涉,應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思考,特別是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初涉法學會有些膽怯,這個時候老師便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讓這種不同的思維碰撞出不同的火花。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參與到整個課程之中,積極的自主學習自主思考,這也是通識課程的意義所在。
作為通識課程的案例分析教學法不僅是單獨的法學課程,更是可以融合各個專業特色的課程。法學課程不僅僅是一門單獨的專業性學科,更是值得所有普通非法學專業人士去了解培養法律思維的課程,它能夠帶來超越本專業更為開闊與實際的知識領域與思維方式。除此之外,作為通識課程會面對大量各種專業的各具特色,將法學課程的獨特特色與各個專業相結合起來會因此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也會為其它專業的研究開拓不一樣的眼界與視角。
1.專業性
作為通識課程的法學案例分析課程,面對的對象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所以案例的選擇在專業性上會有所難度。既要體現作為的法學課程的專業性,不論是民法領域或是刑法領域,案例分析并不是單純的講故事而是應當利用案例來解釋法律講述法律。但是由于面對的對象并非法學專業學生所以專業性不能夠太強,應當是一個由淺至深的變化。
2.時效性
選取的案例時效上應當選擇較為熱點有一定社會關注性的案件。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對于過于深奧的案例不但難以理解并且也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選取的案例可以較偏向社會熱點,在全國范圍之內有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也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參加。
3.爭議性
案例的選取可以選擇一些帶有爭議點的案件,這樣爭議點可以讓學生有思考,然后有相互辯論討論的空間。但是這種爭議點的控制應當適當不能過于專業化,應當是普通的學生也能夠發散思維思考的問題。
4.疑難性
對于案件的難度在選取時候應當拿捏有度。首先,由于通識課程設立的對象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他們的法學基礎并不算好,所以對于知識的消化存在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由于是法學的課堂可以存在一定適量的難度會更加有助于學生更加有挑戰成就感。在現實生活當中案情是很復雜綜合性的,所以在課程的講述當中也不能拋開實際情況去講述較為簡單的案件。
首先在案例討論的方式上可以發生一定的轉化。可以在傳統的教師教授課程的基礎之上,穿插著講解典型的案例并且讓學生在課下做足準備的前提之下展開討論,既能保證基本知識的了解又能在基礎知識之上利用案例來熟悉并活用知識點。對于不同的觀點之間可以相互提出質疑并且進行討論,最后由老師來進行討論后總結。
注釋:
1.黃繼香.美國法學教育中的案例分析法簡介[J].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06).
2.段志平.案例教學法及其在法學教育中的作用[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3.張衛國.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法的本土化路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