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杰 肖嬌雨 (揚州大學 225000)
揚劇是一種地方的戲曲,戲曲主要的功能是傳播本地特色的文化,而且也應是對本地語言特色的一種反映。揚劇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形成了剛柔并濟的藝術特色,既包含了花鼓戲音樂細膩的特征,又包含了香火戲音樂粗廣陽剛的特征,還包含民歌的清新雋永以及清曲富有音樂情感的音樂風格。
揚劇的發源地在江蘇揚州,并且這一劇種主要流行在蘇北、上海、安徽和蘇南的部分地區。揚劇繼承了本地的亂彈以及揚州的民間花鼓、秧歌、香火、龍燈、雜耍、蕩湖船、麒麟唱、民歌小調等一些歌舞的藝術傳統,并在流行于揚州的弋陽腔、徽調、昆曲及香火戲基礎上慢慢發展而來的。
眾所周知,江蘇這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戲曲的發源地,并且揚劇這一劇種在南京、鎮江及上海等地都非常受歡迎,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也形成了揚劇自己特有的風格。揚劇的演唱形式,舞臺的戲曲方言,在非常長的時間里,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揚劇中有接近100多種曲調,經常演唱的約有20種,及300多個傳統的劇目。在揚劇中也有很多唱腔是結合了花鼓戲以及揚州的清曲幾者融合,最后成為了"小開口"。一直到進入上海之后,才改稱為"維揚文戲",流傳到上海進行演出時,同當時的香火戲,也俗稱"大開口"合流,并且定名為了"維揚戲"。揚劇經過近百年的時間沉淀,成為了具有豐富地方特點及特殊風格的劇種,也形成了揚州的地方戲藝術。1950年,由國家組織的揚劇藝術的團體組織——揚劇團。整個團隊把"創新"作為最基本的概念,由新的藝術家們攜同揚州當地人民,一起努力將揚劇發揚光大,揚劇也呈現出新的氣象。
揚劇作為揚州藝術文化的典型代表,揚劇的形成有兩大來源,一是在蘇北地區盛行的香火戲,二是在揚州、鎮江等地流行的花鼓戲,二者在各自發展的過程中皆大量吸收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的元素,形成了“維揚戲”,其中揚州的清曲行腔特點是優美、細膩委婉、綿綿動聽;而香火戲唱腔的特點是粗獷陽剛;花鼓戲唱腔的特點是樸實生動中帶著活潑。1950年政府將“維揚戲”正式定名為“揚劇”。揚劇音樂曲牌非常豐富,劇中角色有生、旦、凈、丑等;表演形式多為獨唱、對唱及合唱;伴奏樂器有主胡、琵琶、揚琴、笛、嗩吶,還有大鑼、小鑼、堂鼓等打擊樂器,并配有一定的說白,劇種個性靈活不失規范嚴謹。揚劇誕生以來,從個體走向融合,從單一走向系統,從幼稚走向成熟,凝聚了幾代藝人的智慧,擁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百歲掛帥》、《皮九辣子》、《挑女婿》等。2006年5月20日,揚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6。揚劇歷史悠久,劇目豐富,以揚州特有的方言土話而廣受蘇北、上海、安徽和蘇南的部分地區等地民眾的歡迎,文化輻射范圍較廣。
作為傳統文化的揚劇藝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熱愛揚劇的藝術家們在原來揚劇的曲牌基礎上,改革并創新揚劇的唱腔,將曲牌體唱腔同板腔體唱腔相互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音樂的體系,并且經過了長期舞臺的實踐,將多種曲牌和揚劇原本的曲牌相互融合,漸漸形成了和諧統一的完整的音樂的體系?,F代揚劇,在曲牌等運用的方面包括了以下的四種方式:
第一種是一曲多唱。運用同樣曲牌,并且適當變化它的節奏及旋律,以此用來去適應不同的題材的作品,并且表現出多種的感情。第二種是曲牌的組合。運用類似于揚州的清曲、套曲一系列的形式,并根據戲曲中劇情的發展需要,用與它調性十分相近的曲牌,且有規律地組合起來,這樣更多的用于描述人物的內心感情和敘事性的段落。第三種是摘句的連接。一般是根據劇情的需要以及唱詞的內容需要,用來摘取著不同的曲牌樂句,并組合成為新的一種唱段。好讓音樂能夠更好地體現出詞意,并且使得詞曲之間結合的更為貼切。第四種,舊曲變體,對原曲牌進行翻新。
在伴奏的樂器方面分為文場和武場,隨后因為樂隊的組成及各方面條件的影響,逐漸改為較為靈活的樂隊編制但是又保留了主要樂器的演奏形式,這樣對伴奏的要求提高,這樣的樂隊形式保留了各個劇種伴奏原來的風格,同時又加強了樂隊里面的各種表現的手法。
可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衰退,一些本地的亂彈紛紛解散,揚劇藝人們因為生活所迫,也開始散班,被迫離開了舞臺從而轉業去謀生計,從以前的靠戲吃飯,到最后的業余消遣娛樂,受到條件的影響,有些大戲沒有辦法進行演出,時間一久,很多大型的劇目、甚至一些技巧也失傳了。因此有一些善于觀察的揚劇愛好者,多年前就已經發出了揚劇危機的警告,這并非是杞人憂天。近年來,揚劇演出的范圍越來越小,觀賞的人們越來越少,觀眾老齡化現象嚴重,青年人不喜歡這種傳統的劇種,方言的演唱形式使年輕人難以接受,甚至出現聽不懂的現象,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學,而老一輩的演員已經演出不動了等一系列的問題。而觀看戲曲人數的多少決定了一個戲曲的興衰、一個戲曲受歡迎的程度。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為揚劇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好的意見。
有很多人把傳統戲曲的消失歸結于新媒體的產生,應當承認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鮮事物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保護傳統的戲曲是我們的職責,如果我們缺乏保護意識,而把這些責任推卸到新鮮事物的文化沖擊上,責怪現代的青年人缺乏鄉土感情等,這都是不妥當的。當代青年人對揚劇不感興趣,僅僅是因為對它的藝術形式不滿意,覺得表演的形式太過老舊。想要重新讓揚劇為大眾所接受,不單單是寫幾個劇本,找一群年輕的演員去演繹就可以,而應從根本上做出轉變、變革,這就包括了它演出的內容,表演藝術的形式,唱腔伴奏,演出人員的化妝,穿的服飾,舞臺的設計,這些都應有新的突破。在進行變革的過程中,除了要充分的挖掘揚劇本劇種中的固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外,還可以吸收其他一些劇種里面優秀的唱腔技巧,在結合了這些方面,還必須注意"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原則。不能因為結合了一些東西,便讓自己模糊了揚劇這一最傳統的概念,無論添加了什么新鮮的血液,揚劇這個最傳統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如果變了,那么也就不是揚劇了,每個劇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藝術個性,沒有個性的藝術相當于沒有了生命。
揚劇畢竟是深入人們骨子里的東西,有不少傳統的揚州清曲、香火戲以及花鼓戲里的曲調,又被人們重新撿起來進行演繹。用傳統的揚劇同社會時代科技相結合,用傳統與創新共同的進步,繼承和傳統同步發展,這是揚劇的發展規律,同樣也是揚劇改革創新邁入新階段的必進之路。揚劇唱腔的變化、繼承與發展仍還在繼續,揚劇的發展及演變的動力都來源于藝人們舞臺的實踐,當然也正是有這些藝術的積累和舞臺的實踐,才使得揚劇的唱腔不停地進步和發展。
現代社會的形勢瞬息萬變,但揚劇是千百年來揚州人民在其經濟文化類型上進行文化選擇的結果,是揚州人民認同且有歸屬感的本地劇種。
不久前,揚劇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這對于所有揚劇的表演者愛好者來說這既是榮譽也是責任。揚劇要想再次振興,以擺脫目前不占優勢的境遇,仍然得向一些先進的、流傳較好的兄弟劇種進行學習。需要通過揚劇愛好者、表演者們的共同努力,通過各方面的學習,把傳統的揚劇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