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陜西 寶雞 721016)
1976年12月15日,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
這天中午,村里一位村民在村南100米的坡地上平整土地的時候,高高舉起的镢頭扎進土里時,只聽鐺的一聲響,清脆的聲音從土里傳出來,震得農民雙手發麻,這位農民刨土一看,只見一個青銅器露出一角。
由于農民早年受過文物保護的教育,他知道這是國家的寶藏,派人把常年駐扎在村里的周原考古隊喊來。12月15日,周原考古隊對其進行了清理發掘,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有銘文者74件,銘文最長的有284字,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西周青銅器最多的一次。其中有一個文物成了國寶,它就是西周史墻盤。
莊白村青銅器窖藏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1米,深1.12米。為了進一步弄清窖藏情況,1977年春,周原考古隊在窖藏周圍進行了鉆探和試掘,在窖藏南面60米處,發現了一排南北走向的石柱礎6個,柱礎間距3米左右。柱礎周圍的西周文化層內出土有銅削、古鏟、蚌殼、骨料、繩紋陶片和板瓦片等。這些現象說明,這里是一處西周大型建筑遺址,這批青銅器就埋藏在當時的房屋附近。由于坑小器多,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器物的放置是先大后小,先輕后重,大小相套,立臥不一。窖穴的底部、四周和器物之間的空隙處,都用草木灰填灌,防止器物損壞,這對青銅器起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史墻盤做器人的名字叫“墻”,是當時著名的微氏家族中的一員,所做的官職為“史”,“墻”者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故此器名為“史墻盤”,現藏于陜西省寶雞市周原博物館。
史墻盤制作于西周中期,通高16.2厘米,口徑47.3厘米,深8.6厘米,重12.45千克。圈足,飾竊曲紋。雙附耳,腹飾垂冠長尾鳳鳥。用云雷紋襯底。盤內底部鑄銘文,銘文共18行,除末行外每行15字。其中有重文5個,合文3個。銘文總計284字。

史墻盤拓片
史墻盤銘文譯文:
古時,文王之初,因周地政通人和,于是商帝降德,重用文王,漸使文王有今天,受萬邦擁戴。繼承疆域的武王,征伐四方,遍告殷民,永遠收服了狄虘,還遠征懲罰了犬夷和童黎。創立法度的成王很圣明,周圍有重臣扶佐,如韍環圍。性格剛烈的鯀重新得到郊祀,是周的大恩德。康王命畢公去治理成周,使疆域治理更好。昭王很有能力,楚荊不納貢,邵王屢次去巡視。
天子是天之子。養育著文武臣民。上列諸天子。治下沒有饑寒之民。天子常常救下民之急。刑獄起自太昊,昊帝還是滅亡了。大禹父親鯀忤逆堯,禹卻成了天子,反而福厚年豐。禹沒有用刑獄,蠻夷卻都拜服。
我青陽氏的高祖在微、靈地主持祭祀炎帝。武王降災于殷,高祖微子派烈祖迪去見武王,武王令周公將微子安排住在周原下面。擔任甬叀職務的乙祖達通曉計量之法,為周王長遠謀劃以報答周王的愛護之心,白天黑夜,吃住都在廊下。亞祖祖辛,教育子孫不忘記祖宗,多子多孫,個個都有出息,快慰先祖。年富力強的父親叫乙公豦,積極跳屯舞促使農夫種地砍麻。教史牆學習,徹夜不停。這樣的日子沒有間斷,牆不敢抗拒。
高舉天子的圣旨。來作寶器。列祖、父親。請接受牆鄭重的伏跪禮。我把頭發揣在懷里,將久遠之事,記錄在這件器上。其萬年永保存!
史墻盤的銘文較長,記述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極其重要。該銘文內容可分前后兩部分:前部分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位天子的功德和事跡;后部分為墻自敘其家族自遠祖以來事奉周王朝的歷史。史墻盤所記述歷代周王的史實,與《史記·周本紀》上記載的內容基本上是相互吻合的。特別是對微氏家族歷史的記載,迄今為止幾乎從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錄,而史墻盤的出土填補了商周時期的一段重要的歷史空白,其學術價值不亞于《尚書》中的某一篇。在史墻盤銘文中則一連出現了七世祖先的姓名,簡直如同一本青銅器上鑄刻的家譜。這段內容的銘文,考釋如下(從史墻盤拓片右起第九行、從下數第三個字開始):“靜幽高祖,在微靈處。越粵武王既戕殷,微史烈祖,乃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宇,于周俾處。愍惠乙祖,來匹厥辟遠猷,腹心子入,鄰明亞祖。祖辛娠毓子孫,繁祓多釐。齊角熾光,義其禋祀。胡夷文考乙公,遽爽德純,無積農穡,歲稼唯辟。孝友史墻,夙夜不馳。”這里出現了高祖、烈祖(武王時代)、乙祖(成王時代)、亞祖(康王時代)、文考乙公(昭王、穆王時代)、史墻(恭王時代)共六世。這段史料學術價值十分巨大,它是研究商周宗教、氏族、家族、歷史、官制等方面不可多得的真實可信的材料。
有了這樣多代的祖先,就必然存在對這些祖先的宗廟祭祀活動。古代中國的史學家們建構出一幅由夏至周的廟制發展史。但是,對這一發展史的建構卻有兩種觀點存在。以《禮緯·稽命征》一書為代表,認為:“唐虞,五廟:親廟,四;始祖廟,一。夏,四廟;至子孫,五。殷,五廟;至子孫,六。”此說重點在于通過對“周因于殷禮”的證明,從而達到否定周廟的真實存在這一目的。如果夏的四廟不包括始祖廟的話,那么夏朝立國初期并不注重對祖先的祭祀,這或許是和夏啟的“石破北方而啟生”的異常出生神話有直接聯系。可參見《漢書》顏師古注引《淮南子》佚文中的有關記錄。四廟說的提出,為親廟地位的建立提供了歷史依據。以《孝緯·鉤命訣》一書為代表,認為:“唐堯,五廟:親廟,四;始祖廟,一。禹,四廟;至子孫,五。殷,五廟;至子孫,六。周,六廟;至子孫,七。”此說提出的意義在于把周廟地位的提升,注重的是周禮對殷禮的”損益”。在這里也是主張夏朝立國初期的四廟說。同樣都是緯書,卻有兩種不同的廟制發展史觀。看來,作為緯書,仍然維持著孔子思想的正統性。但是為兩派觀點都贊同的四廟說,在青銅器銘文中的具體例證如下:《戍嗣鼎》:”用乍父癸寶餗”。《弭叔簋》:“用乍朕文且寶簋”。《崗劫尊》:”用乍朕高且寶尊彝”。呂大臨《考古圖》卷三·二中所收藏的一件簋器,其銘文中出現了”乍皇祖益公文公武伯皇考龔伯”四世之名。為此,他解釋說:“祭及四世,知古之大夫惟止三廟,而祭必及髙祖。武伯龔伯,其祖考之為大夫者,以謚配字,如文仲穆伯之類。益公文公,其曾髙之為諸侯者。大夫祖諸侯,末世之僭越也。”
微姓,是上古時期一個很少見的姓氏。但是,他的傳承卻相當完整。根據史料記載:軒轅黃帝娶四姬,生二十五子。其中,元姬西陵氏族的女人為妻,生二世玄器。玄器再娶西陵氏族的女人為妻,生三世喬報。喬報再娶西陵氏族的女人為妻,生四世帝嚳。帝嚳高辛氏的次子就是五世契——商代流傳著“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玄鳥生契的神話,講得就是關于這位始祖的故事。由契再往下傳到第33世就到了商王帝乙、商紂王的父親。帝乙的兒子受封在微,子姓,名啟,也就是史料記載的第34世微子啟。史稱“微子”。
根據史墻盤銘文的記載:“靜幽高祖,在微靈處。越武王既戕殷,微史烈祖,乃來見武王”——正當武王伐紂之時,微氏的“烈祖”,前來向武王投誠。《牧誓》中所提到的微國的史官大概就是此人吧。則史書上的微子啟應該就是《史墻盤》銘文的”微史烈祖”。
進入周王朝以后,“微”姓有了兩種:一種如上所述是出自子姓商人后裔的“微”姓。另一種則是出自姬姓周文王后裔的復姓“微生”姓,《百家姓》中的“羊舌、微生”說的就是這個姓。根據《路史》記載:“魯公族有微生氏。”因此,源自上古子姓商王族的“微”和源自上古姬姓周王族的“微生”,完全是有著不同來源的兩種姓。孔子的弟子中就有一個叫“微生高”的,春秋時魯國人。孔子曾經評價說:“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醋焉,乞諸其鄰而與之。”看起來,微生高在當時是個以直率而聞名的人。
綜上所述,《史墻盤》銘文對微氏家族的完整記載,已經具有了家譜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它是用青銅鑄刻出來的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