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孫富奇
漫步于天津著名旅游景點——桃花堤,身旁盡是花紅柳綠之景,煞是喜人。看著城市建設的一片繁榮,感受著大自然的春意盎然,腦海中不禁漸漸浮現出另一番場景,我這莫不是又回到了蘭劍的生產工廠?不知那里,如今又是怎樣一片曼妙之姿。
猶記得不久前,記者跟隨蘭劍工作人員驅車前往位于山東德州市的蘭劍物流裝備與技術產業園,當車輛開進園區大門的一剎那,便被眼前的風景所吸引。鮮花與綠草相互輝映,藍天與綠水融為一體,若不是事先得知目的地,還以為誤入了桃花源中。
古語有云:“小隱在山林,大隱于市朝。”蘭劍物流裝備與技術產業園似乎將二者相結合,營造出了孕育科創之地,園區外你可以感受到不同行業間的繁忙與壓力,往返的車流好似永不停息;園區內你可以呼吸到科研創新的安靜與動力,輕聲的細語間卻蘊藏神秘。蘭劍工作人員表示,廠區建設的優良,不僅反映著一家企業的管理水平,同時也應彰顯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優質的工作環境能夠在激發員工工作熱情的同時,給予他們找尋技術創新靈感的積極幫助。
或許這是一種夸張的修飾,但不能否認的是蘭劍近年來在科創中取得了頗豐的成果。包括蜂巢系統、孔明系統等一系列對倉儲物流自動化、智能化起到極大向前推動作用的設備,就在這樣的園區中誕生、落地并被廣泛應用。
當記者與園區內的員工一起向生產廠區走去的時候,耳中所聽盡是專業術語與學術爭論,與蘭劍物流裝備與技術產業園的如花園般的恬適安然形成鮮明對比,就仿佛航行于大海之上,平靜之下卻“暗潮涌動”,而這“暗潮”不是別的,正是思想碰撞的頭腦風暴,是保持倉儲物流這片大海環境良好穩定的重要洋流。
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蘭劍廠區內部,浮現在記者腦海中的是“規矩、精致”二詞,其將內部場地根據組裝、調試以及儲存等環節進行了合理劃分,有效保證產品生產流程的緊密;且在十分醒目的地方,能夠清晰地看到“培育新動能、打造高端智能”的生產標語,就仿佛在說著“要助行業前行,先要自身夠硬”的“正人先正己”理念。
據悉,僅穿梭車單類產品蘭劍就掌握著百余項專利,且能夠根據不同的工作環境將其細分為千余種品類。最令人驚訝的是只需將數據輸入預先編輯好的產品貨架設計系統中,便能夠自動生產圖紙,大大提升了蘭劍對于不同客戶定制化的需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些客戶對速度有要求、有些客戶對料箱大小有區分,如果對每一個項目的零部件在制造好后再進行修改不僅繁瑣,而且會拖慢交付時間。”蘭劍這種先行導入數據,設計研發裝備的模式,極大地避免了客戶的生產效益受到損失,也減少了后期因為設備改造而形成的客戶二次投入。
由此也不難看出,諸多終端客戶都選擇和信任蘭劍的產品,一方面是因為蘭劍為客戶著想的企業精神,另一方面則是其生產制造過程中的高技術和標準,就像古語曾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蘭劍的生產“自律性”和設計“利他性”讓蘭劍在物流這片天空下綻放出一種智者、智慧、智能的“邏輯閃耀”感。
近年來,蘭劍對于物流行業升級的巨大貢獻,讓其屢獲獎項榮譽,如中國物流界“奧斯卡”L T獎(中國物流技術獎)——最佳企業等,記者就不再一一贅述,在此更想通過文字傳遞出的是蘭劍榮譽加身下,繼續潛心鉆研技術、不斷打磨工藝的態度。
在蘭劍之行中,記者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關于“后視鏡”和“輪子”的故事,乍一聽你一定認為和物流設備商蘭劍完全不搭,但當你了解后,你會對蘭劍刮目相看。
“后視鏡”——蘭劍貨物分揀輸送平臺為方便用戶掃碼讀取,在相鄰傳送帶尤其是掃碼器區域的下端,會設計一個反光體方便讀取貨物箱體下方條碼,就類似于車輛的反光鏡。蘭劍工作人員說:“設計研發之初,曾考慮過使用與車輛反光鏡相同的材料,但后來經過試驗認為,其造成的反光會對質檢識別員的眼部有消極影響,所以改為了創新型材料,在保證識別度的同時,確保使用者的身體健康。”
“輪子”——關于輪子的第一個記憶是來自于設備試驗區,往往一套系統會搭配多種驅動輪,包括福來輪、麥克納姆輪、斜擺輪等,經過詢問后得知,蘭劍會對其進行噪音、效率、能耗等多方面的數據采集分析,從而為客戶找到最合適的輸送設計;另外一個與輪子有關的記憶則是來自蘭劍自主研發的叉車三輪系統,它突破了傳統叉車不能橫移的瓶頸,通過轉向輪+舵輪的結合,讓叉車在橫移與前進中都展現出更出色的姿態。
這些細微處的精雕細琢也許并不會在最終呈現中被客戶察覺,但卻一定會為最終呈現增光添彩,良好的市場反響與評價也說明了這一點。蘭劍對于產品每一處的用心思考、潛心研磨,彰顯著企業對于市場、行業的擔當,也反映出企業始終堅持自我,沒有被榮譽、成功沖昏頭腦。
相信在蘭劍的不懈努力下,未來勢必會在物流設備制造業中掀起一陣滔天巨浪,排濁揚清,“啟未來,蘭劍以心開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