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博 張 敏 廖乘利
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現狀,農村和貧困地區金融政策欠缺、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公共服務不健全、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過高等因素,造成金融資源難以進入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資源配置失衡導致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金融市場失靈,阻礙了農村人口和貧困人口獲得金融服務。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到2015年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做好金融扶貧這篇文章,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步伐”,金融扶貧已成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助推各地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
本文圍繞貧困人口、政府、金融機構三個主體,闡釋了普惠金融、農村金融和金融扶貧之間的內在聯系,重點圍繞貧困地區通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中的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對于進一步推動精準扶貧,更好發揮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作用,具有積極現實意義。
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System)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宣傳小額信貸時提出的,英語直譯是包容性金融體系,即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鑒于金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讓大企業和富人已經享受了金融服務,但是貧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業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擁有享受金融服務的機會,而普惠金融的重要理念就是讓每個人都應該有獲得金融服務機會的權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農村金融是指與農業、農村經濟相聯系,并且發揮重要作用的農村貨幣資金金融關系,是一切與農村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有關的各種經濟活動。農村金融主要包括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兩個部分的機構。目前對農村金融的定義,大多是簡單從字面理解,即農村的金融,反映了我國城鄉金融分割的“二元”結構,農村金融的職能被人為地限制在“農村”身份,致使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畫地為牢。近年來,多個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促進農村金融快速發展。
金融扶貧是指以發展普惠金融為根基,全力推動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到村到戶到人,努力讓每一個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都能按需求便捷獲得貸款,讓每一個需要金融服務的貧困人口都能便捷享受到現代化金融服務。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門出臺《關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從大力推進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精準對接脫貧攻堅多元化融資需求等6方面發布22條金融扶貧的支持措施。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長期以來,農村金融都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我國目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主要在農村,而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讓金融服務于低收入者和貧困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貧困地區發展農村金融與做好金融扶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實現的路徑就是通過推廣普惠金融體系。
貧困地區的各種資源與金融環境在農村地區這個范疇內是最欠缺的,因此研究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享受金融服務的金融扶貧模式,對于促進農村金融,推廣普惠金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1.貧困人口信用意識欠缺
一些貧困戶信用觀念淡薄,償債意識不強,抱有“認賬不還賬”的思想,對個人在銀行的信用重視不夠;還有一些貧困戶對按期還貸不重視,因為在外打工延誤了還款期限。
根據調研了解,一些貧困地區存在貧困戶由于過去貸款未按時清償,導致無法申請扶貧貸款的情況。
2.貧困人口缺乏對金融知識的了解
一些貧困戶思想觀念未轉變,將扶貧貸款等同于政府扶貧資金,錯誤認為不用還本付息;一些貧困戶對金融產品不了解,對金融機構業務政策及貸款辦理流程不清楚,對金融的理解與使用情況尚較為保守,仍習慣向親朋好友借錢而非銀行貸款。
根據2015年上海財經大學“千村調查”項目調研顯示,農村金融滲透度偏低、農民的金融意識、保險意識比較薄弱,保險參與度偏低,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滲透度也很低,僅有13.9%的家庭從銀行獲取過貸款。
3.貧困人口自身發展產業能力弱
絕大部分貧困戶家庭自身無產業支撐,生產力低下,基本生產靠天吃飯,家庭收入來源單一,無任何保障,還有的貧困戶家庭成員患有大病。
根據2018年調研,在四川省雷波縣開展小額扶貧信貸前期調查過程中,按銀行機構授信條件,95%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自主申請貸款受限金額低,幾乎不符合申請貸款條件。
4.取得貸款后使用不當
一些貧困戶通過小額扶貧信貸優惠政策取得貸款后使用不當,用于個人債務清償、看病、個人消費等,沒有用于產業發展;或者沒有規模種養殖的經驗和技術,也沒有專業技術指導盲目操作,導致發展產業失敗無力償還貸款。
1.服務于農村的金融機構不健全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主要分為農業發展銀行1家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儲銀行等2家商業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相關村鎮銀行等隨著商業銀行商業化改制,中國農業銀行等營業網點逐步從鄉鎮撤離,大部分農村信用社也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這些金融機構從追求商業利潤、控制風險等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從貸款對象上就排除了真正的貧困人口,難以有效滿足農村和貧困人口金融需求。而一些非正規的農村金融組織由于金融服務比較符合農民需求,但是潛在風險較大。
2.金融產品創新不夠,無法滿足貧困戶貸款需求
金融機構考慮資金風險管理,在貸款對象選擇上重點是有償還貸款能力的農戶,貧困戶沒有抵押物難以獲得貸款。且貸款主要是小額貸款或農戶聯保貸款等形式,取得貸款后,僅能滿足很小一部分有能力或有技能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對于絕大部分沒有勞動力、因病因災等致貧的貧困戶作用不大,甚至存在償貸風險。2015年通過對貴州冊亨縣進行的調研顯示,兩個布依族鄉鎮農信社的存貸比大于監管紅線75%,貧困戶對資金的渴求強烈,金融機構有錢卻未能提供相應服務。
3.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不健全
貧困地區一般都是地理條件惡劣、交通不夠通暢的地域,且貧困戶居住較為分散,如果采用設立金融服務機構等傳統方式,金融機構將承擔巨大的管理和運行成本,不利于促進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各商業銀行均把業務重點放在城區,對于農村和貧困地區則由于交通不便、網點配置缺乏等原因不愿深入。
4.征信體系未建立健全
金融機構由于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不能及時掌握農戶或貧困戶的信用數據,造成雙方信息不對稱,無法從源頭上把控風險。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而不敢放貸,形成金融機構想放貸而不敢、農戶或貧困戶想貸款卻申請不到的現象。
5.對金融知識宣傳匱乏
由于金融機構對貧困地區金融知識宣傳存在盲區,導致很多貧困戶對金融機構職能不清楚,只知道是存錢的地方;對于貸款、保險等金融服務或產品不了解,甚至不知曉;有的農戶或貧困戶對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新型金融產品持懷疑態度,認為不夠安全。
1.精準扶貧對象信息不夠完善、真實
目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息在采集的時候,根據工作人員入戶調查取得。對于貧困戶的收入界定沒有準確的根據,均是由農戶自身申報,存在低報、謊報的情況。同時,建檔立卡后相關信息不同程度存在更新不夠及時的問題。貧困戶的信息準確性直接影響提供貸款授信、信用評級等金融服務的準確性。
2.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
一些貧困地區還未接通互聯網;有的深度貧困地區金融機構只在人口較多的鄉鎮設立,還未覆蓋所有鄉鎮。如涼山州雷波縣47個鄉鎮,農村商業銀行(改制后的農村信用社)只在其中的15個鄉鎮設立了金融機構,覆蓋率不到32%。
3.良性的市場化金融扶貧機制尚未形成
當前是精準扶貧的攻堅階段,金融機構更多把參與金融扶貧當作政治性任務來完成,更多是由政府主導設計的金融扶貧實施方案,而對于金融機構可持續低成本的金融扶貧模式尚未建立完善。
4.財政政策與金融產品還未形成合力
因為農業的弱質性,涉農貸款風險較大、成本較高,一些地區推行了財政貸款貼息政策,但是貼息到位不及時;還有的地方沒有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導致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和收益不對稱,嚴重影響涉農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的積極性。
5.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推進還需加快
農村資產市場建設滯后,貧困戶貸款的時候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耕地、宅基地等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度緩慢,難以確認資產權屬和進行價值評估,這些都是困擾著農村金融發展的障礙。
1.建立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引導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進一步強化服務“三農”的工作力量和業務,拓展服務網絡,針對貧困戶、農戶需求的特點,積極創新適合“三農”的金融產品,增加貧困地區信貸投放。積極支持各類村鎮銀行、涉農擔保公司發展,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創建農業保險和再保險機制,組建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組織。
2.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政府應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將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財政補貼范圍,財政補貼支持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的網點、金融服務便民站、安置的ATM、POS機等自助設備;加快推進農村互聯網覆蓋面,充分將“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運用于農村金融,積極推廣電子銀行、自助渠道、手機支付等現代手段,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功能農村金融網絡體系,降低運行成本。
3.加強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
建立完善貧困戶、農戶征信體系,以建檔立卡信息庫為基礎,依托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立地方“三農”信用數據庫,控制因信息不對稱導致信用風險的發生或傳遞。推行信用戶、信用村等等信用示范創建活動,積極引導貧困戶和農戶重視個人信用。同時,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對拖欠貸款、利息的農戶或貧困戶進行懲戒,降低或取消貸款,列入失信“黑名單”。
4.形成財政政策與金融扶貧的合力
建立完善保險和風險補償機制,加強政府財政補貼力度,通過財政資金建立扶貧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對金融機構進行獎補,降低金融機構扶貧資金投放的風險;還可以發揮風險補償資金的杠桿效果,運用財政扶貧資金作為發展農戶融資擔保公司和信用擔保公司的基金,撬動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促使貧困戶“無抵押、無擔?!弊兂涩F實;發展各類農業生產保險,將保險與信貸業務相融合,為商業銀行參與金融扶貧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5.加速推進農村資產市場規范化
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夯實農村資產的基礎,積極發展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合理整合農村資源。建立專業的評估機構,培養對宅基地、耕地、林地等農村資產進行評估的人才隊伍,保證評估質量和可信度。
6.適時推動金融扶貧向普惠金融過渡
在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從政府主導逐漸轉換為金融機構主導,積極借鑒推廣蘭考試驗區普惠金融發展之路和井岡山“基礎金融不出村、綜合金融不出鄉鎮”的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提升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
1.精準對接貧困戶需求
加強金融扶貧產品的創新開發,按照“一戶一策”的原則,不斷促進金融扶貧產品服務向精準化、實效化發展,精準對接建檔立卡貧困戶,深入了解貧困戶的基本生產、生活信息和金融服務需求信息,根據貧困戶致貧原因,量體裁衣地為貧困人口就業就學提供有針對性的小額信用貸款、創業擔保貸款、助學貸款等多元化金融服務。
2.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針對貧困戶或農戶的貸款用途設計產品,科學設定貸款額度、還款期限及貸款利率,確??沙掷m發展;在貸款抵押物方面,適當放寬范圍,探索土地、房屋、牲畜、農作物等新型抵押物,以滿足惠農貸款需求;學習借鑒國外鄉村銀行的小組連保等模式,充分發揮村委會或社區在協助貸款申請初審、貸款發放、跟蹤回訪、回收等方面的優勢,從源頭開始進行全過程風險控制。
3.加強金融服務宣傳教育
在宣傳教育形式上,利用漫畫、宣傳單、小品等形式,通過網絡、電視、短信等方式,對儲蓄存款、貸款業務及相關辦理流程等進行宣傳,并形成常態化農村流動宣傳教育,組織進入機構志愿者定期前往農村便民服務站、集市、村委會等開展現場金融宣傳教育,提升貧困戶和農戶對金融知識的掌握度,全面提升金融素養。
4.強化金融扶貧貸款與產業聯系
金融機構要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可對接財政產業扶貧項目,因地制宜的通過金融扶貧貸款扶持具有一定技能的貧困戶發展綠色種養殖業、特色旅游、農村電商等特色產業;也可以創新模式,探索“銀行+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方式,依托農業合作社技術相對成熟、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等優勢,對合作社和貧困戶同時授信、發放貸款,讓貧困戶參與合作社發展,減小發展失敗風險,提高金融扶貧貸款的效率,避免貧困戶返貧。
1.不斷加強誠信意識
樹立堅持按期還本付息的征信意識,通過不斷積累信用資本,撬動更多信貸資源擴大生產,從而從根本上增收脫貧,確保不返貧。
2.激發自主脫貧動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增強貧困“造血”功能,通過金融扶貧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激發貧困戶內在脫貧意志,讓貧困戶通過自身努力脫離貧困,防止依賴政府扶貧資金,產生“等靠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