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衛
財務監督實質上是指由國家機關、從事會計核算監督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內部部門所依法開展的監督活動,通常情況下它依據于系統性的財務指標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觀察、判斷、建議及督促,使得企業內部的財務活動得到檢查和監督。
就財務監督的重要職能而言,企業可以從兩方面獲得益處:一是財務監督可以有效的維護各方權益。這些權益涉及到投資者、生產者和經營者等多方面權益人的合法權利和義務。企業的經營目標不是一味求得股東財富的最大化,而是求得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使得各利益主體處于一種均衡的狀態。而財務監督所重視的就是投資人和經營者等多方權益者的權益,繼而形成一種“各方共同主導”的權益布局,最終保障財務治理的有效性。二是財務監督可以切實保障企業依法開展財務活動。如果企業的財務活動不合法,那么其財務資料的可靠性就不具備,導致財務活動出現舞弊、造假的現象,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倒閉。因此,加強財務監督可以有效保障企業財務活動的合法性。
目前,盡管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是其財務監督現狀依然不容樂觀。首先,由于民營企業諸多創始人都是企業主本身,他們往往會任用親戚等有一定血緣聯系的人作為企業的財務人員。這是一種財務監督意識薄弱的表現,因而企業的財務監督工作往往出現一種不正常的氛圍,具體體現為“任人唯親、親情大于監督”,最終導致財務監督形同虛設。企業主選擇自己的親戚圈作為創業團隊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到了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定程度時,親戚行為并沒有那么廉潔,舞弊貪污現象屢見不鮮。因此,針對親戚圈的財務監督不力是民營企業加強財務監督的障礙之一,會極大程度的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態和財務廉潔性。
其次,很多民營企業盡管經歷長期的發展和沉淀,但是其內部管理結構和財務治理模式依然不完善,繼而造成財務監督制度的缺失。財務監督作為企業財務治理模式的核心,它發揮著“維持企業正常運營,規范經營活動”的作用。如果財務財務監督制度不夠完善,那么企業的戰略經營目標和財務治理目標就無法實現。同時,企業內部管理結構和財務治理結構直接決定其財務工作受到監督與否。所以,完善財務監督制度的出發點是企業內部管理結構和財務治理結構。
第三,內部財務監督的管理決策權沒有放開。觀察我國眾多民營企業的股東組成情況,不難發現,企業股東大部分是家庭成員或親戚朋友,他們把企業的所有者權益聚集在一個點上,那就是親情紐帶,因而民營企業在產權上體現為“法人財產權和終極財產所有權無法分離”。所以,民營企業無論是進行重大決策或是普通決策,都是由企業主或主要投資人來進行的,因而企業內部難免會出現“領導指示做假賬來處理違法經濟業務”的現象,繼而導致財務監督無法行使基本職能,最終為其財務監督工作帶來不小的障礙。
眾多民營企業的財務監督障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監事會的職能缺失。部分民營企業在早期發展中已經設立了監事會,但是其監督機制依然很脆弱?,F代企業管理結構中較為突出的特性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有效分離,這要求股東所有權和經營者利益得到一定的制衡,因而董事會需要受到實際的監督,而監事會就是發揮著這種職能作用,但很多企業的監事會人員能力不足、專業性不強,導致監事會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
二是財務治理的受監督范圍不夠廣。這是指債權人對企業進行財務監督存在障礙。債權人是企業的重要利益有關者,它可以獲得約定的利息收益。但是在企業拿著債權進行風險性項目投資時,債權人很難得到公平性的利益分配,就是投資成功后債權人得不到超額收益、投資失敗后債權人蒙受損失。因此,債權人在企業財務監督中的缺席是當前民營企業財務監督的主要障礙之一。
由于民營企業正在為國民經濟做出前所未有的貢獻,民營企業應進一步探尋加強財務監督的路徑,達成“規范企業財務活動、提高財務監督效益”的目標。就民營企業的普遍現狀而言,加強其財務監督的首要路徑是,合理優化財務人員構成,分散或減少企業主通過親戚關系任用的財務人員,進一步規避“親情犯罪”的風險。企業在進行財務監督時應摒棄“公私不分”的現象,任何人都要接受檢查和監督,防范可能發生的貪污腐敗風險。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人事調動的方式調整親戚圈人員的職位,確保在“崗位高低不變”的情況下分散財務監督權利。在發現親戚圈人員有違規或經濟犯罪行為后,嚴肅處理此類事件,從而達到嚴肅財務監督氛圍的目的。
企業應切實規范財務監督制度,從制度上和執行上兩個層面規范財務監督:確保在書面上形成企業財務監督制度的條例和章程,明確企業內部各方的監督責任,從而增強來自企業內部的財務監督。同時還要確保企業全員在行動中執行財務監督制度。
另外,這還需要企業將自身經營權和所有權進一步分離開來,重點是分離那些親戚圈“一人獨治”的權利。如果企業主的親戚同時擁有所有權和經營權,那么企業應當做出的改變是,通過股東大會轉移所有權,或者通過職位變動轉移經營權。
企業可以通過完善監事會功能和債權人監督功能兩個路徑增強財務監督。企業要賦予監事會更加強有力的監督權,同時還要明確指出監事會的監督范圍。這要求企業通過修改規章制度來進一步落實,比如說,監事會成員通過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監事會擁有“檢查企業財務活動”的監督權利。就債權人的監督功能而言,企業應當自覺賦予債權人足夠的監督權,比如,重大財務決策權、財務收益權等等,這屬于債權人監督企業財務全過程的行為,這是債權人應有的行為權利,最終確保企業財務監督的廉潔性。
綜合而言,民營企業的崛起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為了保護原始創業者的權利和利益,民營企業應當思考加強財務監督的途徑,從而掃除財務監督工作中的障礙,如監事會職能缺失、財務治理的受監督范圍不夠廣等等,以確保民營企業繼續穩步發展,最終為國民經濟做出長久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