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經濟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發展經濟,不僅是量的累積,更是質的飛躍。實行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是實現質的飛躍的重要途徑。全國上下都在加快新舊動能轉的的步伐。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推進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式,關系到整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是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的重要舉措和抓手。目前山東省正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加快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財政作為政府的“理財之政”,是國家冶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政策為新舊動能的轉換可以提供強有力的財力支撐和政策扶持。
一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優化配置作用
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實現“帕累托最優效應”,因此出現了大量的重復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這些舊動能企業,現在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改造舊動能向新動能轉換。財政作為市場資源配置部門,引導資源的注射,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向作用,引導現有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由舊動能轉向新動能發展。對于一些能給地方帶來長遠綠色利益的大項目,財政大規模進行投資,帶動相關產業加速發展,拉動當地經濟增長。
二是加大財政資金統籌整合,集中一定的財力支持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進展。特別對一些重要帶動項目和關鍵環節、薄弱環節,要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不過,對財政扶持資金要編制長期計劃,明確分年度的投資及保障目標,確保應滿足的新舊動能轉換扶持資金及時到位,不被挪用。做好跨年度預算統籌安排,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精確性、科學性、前瞻性,加強監督財政資金投放新動能企業使用過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保證財政資金使用效果。響應山東省政府的號召,2018年費縣全縣經濟工作的重心即圍繞新舊動能轉換,重點建設十大產業園區,突出八大重點產業,聚集有限財力資源,集中發力、有效突破。從2014年起費縣連續開展了“百企技改”工程,每年選擇百家企業、實施百個技改項目、完成百億技改投入,幾年來累計實施技改項目392項,完成技改投入276億元,有力助推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降稅減費,不斷減輕企業負擔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將“降稅減費”作為改革的重點。認真落實“營改增”過渡扶持政策,降低五險一金的繳費比例,累計取消、停征、免征、減征了496項收費基金,繼續擴大實施小微企業稅收減免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有效降低了企業和居民的負擔,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繁榮。通過稅收杠桿增強了財政扶持的普惠性和精準性,推動了經濟動能的釋放和競爭力的提升。費縣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在縣級權限內,最大限度的減少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面向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環保企業實行切實的稅收優惠政策,切實減輕了企業和社會負擔。
二是創新財政扶持政策,轉變財政體制導向,堅持激勵與約束并重
繼續執行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抓住國家增發債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省市政府出臺扶持政策等重大機遇,圍繞三引一促、工業轉型長級,發展現代服務業、鼓勵創新創業、迅速對接,狠抓落實,積極為企業爭取政策扶持。充分發揮財政體制的“風向標”作用,調動各方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積極性。山東省是經濟大省,但財政并不富裕,必須集中資金保重點,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名方面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勵那些以綠色生態、科技創新為導向的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動企業轉型發展。“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完善約束機制,設立財政扶持目標、范圍、條件、限制等,根據現有企業和新上項目的節能減排、創新發展給予區別對待,對于符合動能轉換的企業積極給予支持,對于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企業不予支持。引導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成新動能產業。
費縣這幾年一直實施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雙輪驅動”,在高質量發展中,讓不盡“綠色”滾滾而來。引進了熠峰、中節能等光伏項目,華潤、國電、永能等風電項目和生物能源項目。目前費縣已經形成了火電、水電、風電、光伏發電以及再生能源發電齊具的綜合能源產業集群,總裝機量達到1460兆瓦,占全市總裝機量的27.5%,項目全面建成運營后,總裝機量將達到3000兆瓦以上,成為區域性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同時,費縣還大力發展“兩型”經濟,規劃建設城西循環經濟區和紡織產業園、健康產業園,重點實施國電能化共軌、沂州水泥循環產業鏈項目,鞏固提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實現山青水綠的綠色發展,厚植發展新優勢,開創科學跨超發展新局面。
三是財政與金融配合緩解企業融資困難
山東省出臺了一系列財政與金融協同配合的政策措施,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吸引金融資本支持新舊動能轉換。”費縣在這方面以“三引一促”工作為抓手,圍繞四大產業集群,積極運作產業引導基金、擔保基金、助保貸基金,以股權方式直接向企業出資,引導資金向優勢板塊流動,助力企業實現“二次創業”。運用財政獎補、貸款貼息、信用擔保等集中力量來支持企業創新發展。這些財政與金融配合的政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為原則,助推企業實現舊動能向新動能的根本性轉變。另一方面我縣還積極組建創投基金,吸引金融資本,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當地的經濟發展。
四是引進科技人才戰略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省財政明確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支持人才隊伍建設。費縣在人才引進方面、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財政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引進高學歷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科技人才等,引領企業發展、技術創新。2016年12月縣委批準財政扶持成立創業學院,自成立以來,累計為我縣2000多各創業人員提供了專業系統的培訓和指導。2018年培訓人數超過1000人,預計各項往來資金多達500萬元,為我縣成功創建省級創業型縣城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費縣共建成科技創新平臺81個,其中國家級10個、省級20個;建設了院士專家(費縣)科技咨詢服務中心,與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累計引進轉化科技成果144項,有效發明專利207件;引進“千人計劃”專家、“泰山學者”及帶資金、帶技術、帶項目創新創業人才334人,引進碩士以上畢業生1221人。
新舊動能轉化是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引擎,費縣緊抓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機遇,跨越趕超,生產總值由2014年初的224.1億元提高到2018年底的335億元,年均增長9.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2億元提高到23.5億元,年均增長14.5%;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扶持與引導。所以說財政政策在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至關重要,這些重大政策落地,推動工業提質增效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