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各行各業的管理工作逐漸規范化、現代化,牛養殖行業也不例外,養殖者為了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在養殖過程中積極引進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方法,重視牛的防疫工作,以便提高牛肉、牛奶的質量。本文針對牛的飼養管理與防疫策略進行詳細論述,望促進我國肉牛養殖的發展。
1.衛生管理。牛場衛生直接影響牛的健康狀況以及養殖業的生產效率,因此,養殖者需要對衛生管理工作引起重視。牛場衛生管理主要涉及牛場的清潔、消毒、光照、濕度、環境溫度等,甚至包括牛場的地理環境以及土壤狀況,上述因素對于牛養殖活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當溫度較高時,牛必須通過自身散熱能力調節體溫,當濕度過高導致牛自身體熱不容易散發時,牛容易中暑。通常情況下,當牛所處的環境濕度高達90%時,會對牛產生危害。
2.飲水管理。養殖者必須重視牛生產初期的飲水情況,尤其是對乳牛進行泌乳后,更要適當的增加飲水量。養殖場要為牛設置專用的飲水槽,以便使牛自由飲水。養殖者在飲水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嚴格控制牛的飲水量,還要對飲水的溫度進行控制,通常情況下牛的飲水溫度不能低于15℃。
3.飼料管理。養殖者在養殖牛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其飲食進行科學管理,通常情況下牛飼料有兩種類型,分別為精飼料與干草。在飼喂精料前,養殖者要先飼喂一段時間的粗飼料,讓牛有一個緩沖時間,然后飼喂粗飼料與精飼料的混合料,逐漸加大精飼料的含量,不可貿然增加精飼料的量。在對牛飼喂干草時,要在牛飲水之后飼喂,注意干草的飼喂量不宜過多,每次飼喂的量應該有所差異,最好選用植物的秸稈或者干質草,注意飼喂時間的規律性與時間的長短。
4.飼養方法。要采用科學合理的飼養方法,按照規定的飼喂次數與飼喂時間嚴格進行。通常情況下,月齡較小的牛每天需要飼喂3次,并且每次飼喂的時間不宜超過1h,對于體質較弱的牛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適當的延長飼喂時間。

1.加強牛場的消毒力度。養殖人員要對牛場定期開展消毒工作,消除蚊子等吸血類害蟲,嚴格控制傳染源,為牛的健康生長打下基礎。為了有效維護牛場的消毒成果,要杜絕在疫病區域購買飼料原料,減少與疫區的來往,避免養殖場受到感染。
2.嚴把檢疫過程。養殖者一旦發現病害的傳染,首先要對牛群開展檢疫工作,對可疑牛與檢疫呈陽性的牛應及時進行處理。養殖者還應定期開展驅蟲工作,包括肝片吸蟲病以及焦蟲病等。在養殖活動中,要實時觀察牛群的生長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對牛群進行隔離觀察,若牛群發病,應該及時采取隔離、治療措施,盡快消除傳染源。要定期開展健康檢查,防止由于人為原因造成牛場出現疫病現象。
3.重視牛的飼養管理工作,減少普通病的發生概率。在養殖活動中,牛的飼養以及生長環境都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因此,養殖者要掌握牛的生理特點以及生活習性,根據牛的養殖狀態不同采用不同的飼養方式,改變飼料的投放量。飼養者還要經常觀察牛的糞便變化以及食欲情況,查看牛是否精神不濟,行走站臥是否存在異常,以便全面掌握牛的生長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科學飼養提高牛的抗病能力。想要提升牛的抗病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是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提高牛的體質;其次是定期做疫苗免疫,使牛自身能夠產生抗體,提高牛的抗病能力。
綜上所述,養殖者在飼養牛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其生長的各個環節,采用科學合理的飼養方法,設置科學合理的養殖環境,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嚴格掌控牛的檢疫工作,提高牛的抗病能力,為牛場實現高效、穩定、長久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