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青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市政道路作為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重要組成,常常成為政府投資的重中之重,然而受制于地方財政因素等影響,部分規劃中的高等級城市道路無法一次實施,為了保證前期使用功能和后期改造經濟性,需要在道路設計工作中,對近遠期因素統籌考慮。本文依托某實際工程,對相關設計思路進行總結探討。
某改擴建道路規劃定位為城市主干道路,紅線寬50m。由于項目所在地周邊地塊開發程度較低,考慮城市發展進程,將本項目定位為城市次干路,同時在后續設計中考慮遠期拓寬改造。
擬建道路位于城市遠郊地區,呈東西走向,現狀道路為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寬度7.5m。本路段所涉及現狀用地大部分為農田,工程涉及大量溫室大棚拆遷。本項目沿線與一條在建主干路,2 條現狀支路平交。
由于項目所在地政府受資金壓力影響以及兩側用地開發程度較低,最終確定本次實施紅線寬度為30m。
分期實施的道路工程,需要在前期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后續改擴建工作可能遇到的問題,并盡可能的提高已修筑工程的利用率,降低反復施工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和環境污染。
市政道路在實施過程中,常由于拆遷工作難度較大而進展緩慢,尤其是對于城中村拆遷,由于市政公用設施的改造升級,當地群眾對于拆遷也常持抵觸態度。
目前國內常用的道路分期修筑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
其一,先修筑規劃道路中心線附近斷面,待經濟條件允許或后期交通量增長后,再修筑兩側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如圖一
圖 1 分期道路方案示意圖(1)
其二,先修筑規劃道路中心線一側道路,另一側留待后續周邊地塊開發后,再行施工。如圖二
圖2 分期道路方案示意圖(2)
其三,先修筑兩側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待未來年交通量發展后,再修筑規劃中心線附近道路斷面。如圖三。
圖 3 分期道路方案示意圖(3)
以上三種方案的選用需要考慮擬建項目近期交通量大小以及道路兩側用地性質,開發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就本項目而言,由于本次實施道路位于城市遠郊地區,是城市外部環路的組成部分,同時周邊用地主要為農田,短期內不具備進一步開發的條件。因而對擬建道路的分期實施方案最終確定為形式一,即“先中間,后兩邊”,兩側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待未來年居住及商業發展后實施。
綜上,本項目確定其斷面形式為紅線寬度30m,綠線寬度50m。為了減少后續拓寬施工難度,本次增加兩側各10 米綠線,并嚴格控制綠線范圍內用地,避免多次拆遷,從而確保一次拆遷完成,降低后續拓寬改造施工難度。
擬建項目由于受道路紅線寬度限制,因此在等級定位時將其確定為城市次干道路。
而考慮后期道路改造升級為城市主干路時,盡可能利用原有工程內容,減少多次施工帶來的材料和人工浪費,提高項目經濟性。最終道路路面結構、相關平縱技術指標、路基填料等均采用了主干路標準。
道路橫斷面設計時,著重考慮后期改造的經濟性。由于本項目所承擔交通量較大,因而在方案中對于機動車的路權優先保證。
中間21.5m 機非混行車道(3.5+3.5+3.25+0.5),非機動車道主要供近期農用車輛使。兩側樹穴為保證后期改建時可直接利用為綠化分隔帶,因此在設置時將樹穴向兩邊偏移75cm。同理對道路照明設施位置進行偏移。從而保證未來年道路改造過程中,車行道、樹穴池、路側石、道路照明及其管線等相關部分可以保留。
擬建項目未來年將提升為城市主干道路,為了確保改造后行車平順性,在管線布置方面采取一次布設到位原則。
本方案中,僅雨水管道埋設于車行道下方,其余管線均布置于車行道外,部分管線布置于紅線兩側10 米綠線內,待后期施工時一并實施。
在道路的規劃設計中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道路分期修建方案的比選問題,尤其在新建的開發區或城市遠郊地區,往往有大量的基礎設施需要投資,而一般快速路、主干路的規劃紅線寬度較大,一次修建資金很多。因此對市政公用設施,尤其是道路工程的分期實施方案就尤為重要。
本文通過對以上實例詳細闡述了分期修建布局的合理性,以上僅是我們對道路分期修建方案的探討,在今后設計工作中還需要不斷完善、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