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瑞
(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湖州 313000)
新建麗香線南起麗江站,北至香格里拉,為國鐵I 級單線電氣化鐵路,設計時速160km/h,建設工期6 年。線路全長139.666km,隧道20 座/92.5km,橋梁32 座/9.4km,路基37.76km,橋隧占比73%。麗香鐵路處于新構造運動強烈、應力集中度高、多期巖漿侵入的地質環境中,地質構造復雜多變,活動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十分強烈,受褶皺、斷裂及巖漿侵入活動的影響,巖體整體性多遭受嚴重的破壞,巖體松散破碎,自穩能力差。根據應力測試資料,區內水平地應力值一般較大,勘測階段地表深孔實測地應力16.11~27.79MPa,施工階段洞內實測最大地應力5.16~12.70MPa,線路走向與區域構造線大致平行,最大主應力近似垂直于線路走向,且順層偏壓問題較為突出,這對隧道邊墻的穩定性十分不利。玄武巖夾凝灰巖、炭質頁巖、板巖等巖質較軟,遇水易軟化,巖體力學指標急劇降低,導致隧道開挖后收斂變形明顯,累計變形最大收斂100.3cm,長坪、白巖子、圓寶山等隧道初支大變形、嚴重侵限。
其中白巖子隧道進口緊鄰海巴洛大橋香格里拉端橋臺,出口緊鄰螺螄灣三線中橋麗江端橋臺,進口里程D1K61+600,出口里程為D1K65+683,全長4083m,隧道最大埋深約680m。
從圍巖性質看,白巖子隧道圍巖巖體屬于強風化沉積巖,巖體破碎,褶皺發育,存在明顯的順層偏壓,且層理傾向多變,控制難度大,圍巖受開挖擾動影響大,松動圈達到5~6m,導致圍巖出現大變形,且表現出塑性和流變性質。
從開挖工法看,白巖子隧道采用三臺階法施工,圍巖受開挖擾動次數多,剛架連接差,初期支護封閉周期長,支護結構的承載力低,未形成對圍巖的有效支護。
從隧道斷面形狀看,單線鐵路隧道高跨比相對較大(約1.4),且邊墻采用直墻結構,不利于水平收斂控制。據監控量測成果數據分析,各隧道洞內初期支護變形大多表現為水平收斂較大,拱頂下沉量較小,且變形速率突變多發生于工序變換時(開挖下臺階或仰拱)。
根據新奧法的理念,隧道支護體系設計的關鍵技術在于充分發揮圍巖自身承載力,必須考慮支護結構與圍巖的相互作用,深埋軟巖隧道存儲的彈性勢能高,一方面要允許圍巖產生一定程度的塑性變形釋放能量;另一方面避免圍巖進入松動狀態,需要及時提供有效的支護阻力。
針對白巖子隧道前期施工存在的大變形問題,分析認為,三臺階法開挖閉合時間長,尤其是仰拱單獨挖作為一個步序,導致初期支護閉合周期長,不能及時阻止變形的發展,變形發生后,導致鋼拱架閉合困難,結構受幾何非線性影響顯著,換拱頻繁,并存在同一位置多次換拱情況,作業人員士氣低落,進度緩慢。
結合白巖子隧道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情況,通過分析監控量測的數據,研究圍巖變形規律的時空效應,提出兩臺階帶仰拱同步開挖工法。具體工法流程為:上下臺階帶仰拱同時鉆眼、爆破→通風、排險→扒碴→進行上臺階初支、下臺階出碴→進行上臺階超前支護、下臺階立架→噴混凝土。
兩臺階帶仰拱同步開挖工法的上臺階高4.3m,下臺階高4.5m,臺階長度4~6m。該工法具有以下優點:(1)實現上下臺階同時開挖,同步支護,短進尺、快循環,各工序緊湊,施工進度快;(2)實現下臺階帶仰拱開挖,快速施工,仰拱初支緊跟掌子面,初期支護成環早;(3)采用同步爆破、扒渣,有利于隧道結構穩定,避免多次爆破對周邊圍巖的擾動;(4)臺階短利于仰拱二襯緊跟,保證施工安全步距。
(1)優化工序,平行作業。利用掌子面打鉆時間施作錨桿,利用掌子面打超前鎖腳時間進行錨桿注漿,上導立架、下導出渣;下導立架、上導施作超前鎖腳。實現上臺階和下臺階(含仰拱)平行同步作業。
(2)快速封閉。兩臺階帶仰拱同步開挖工法初支封閉快,成環早,鋼架連接質量好,二襯仰拱跟進時間短,有效控制變形、避免坍方,杜絕初支侵限換拱現象,安全風險降低。
(3)加強支護、狠抓落實。加密超前導管,控制軟弱變形圍巖超挖、防止大面積溜坍;拱架間采用工字鋼相連接,整體受力;雙排鎖腳抑制收斂變形,下導拱架加密超前導管防止垮塌[1]。
邊墻及拱部打設自進式長錨桿,錨桿直徑32mm,每孔打設3 根錨桿共計長度6~7.5m,注漿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加設槽鋼后安裝錨墊板,確保對支護結構和圍巖的約束。錨桿注漿料采用3%的早強劑、10%的膨脹劑、87%的水泥配制膠凝材料,然后按水膠比0.3 進行攪拌,確保錨固效果。
(4)增加配制、提高效率。增加掌子面施工作業人員,提高效率,加快作業時間;合理增加機械設備,并配制專業維修隊,定期保養、維修,確保施工中機械設備性能良好。表1 為兩臺階帶仰拱同步開挖工法設備配置情況。

表1 設備配置
采用DCM2-90 履帶式隧道錨桿臺車、卡特格蘭地C6 鉆機等設備適應隧道不同位置和高度的施工,實現多孔徑鉆孔作業,兩鉆臂同時作業,提高施工效率高。濕噴機械手確保噴射混凝土的質量,減小落漿回彈量,并提高對施工人員的健康防護。采用新的工法后,循環時間大幅度縮短,V 級軟弱大變形隧道由22h 縮短至15h 工效提升近1/3,月進尺由35m 左右提高到月進尺最高85m,月進尺增長142.8%。
(5)重視超前地質預報。現場時常會遇到實際開挖揭示地質與設計提供的地質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施工階段的超前地質預報工作尤為重要。充分利用超前水平探孔、地質雷達、紅外探水、TSP 等超前預報手段,探明前方實際圍巖情況,確保施工安全。
(6)強化量測。監控量測是軟弱圍巖隧道安全施工的“眼睛”,是判斷結構穩定性、指導軟弱圍巖隧道安全施工“最重要”的信息化手段,加強圍巖觀測,數據及時反饋,通過量測數據指導現場施工,動態調整現場支護措施。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深埋軟巖單線鐵路隧道大變形的問題,結合具體工程,開展兩臺階帶仰拱同步開挖工法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可為今后的類似工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