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晶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四川省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在這片擁有獨特自然條件的土壤上誕生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在這種環境下,四川傳統民居形式豐富,并根據地域表現出不同的特色,縱觀四川民居建筑,我們不難發現四川民居在中國建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面對有限的資源時,匠人們通過智慧將資源最大限度整合,表現出樸素的生態建筑觀念,這是前人在有限條件下的因地制宜,這種建造智慧是傳統民居中營建技藝的精華。
四川地區位于中國西南部的高山環抱中,土地遼闊,山脈綿延,以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出名,是一個相對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自古以來就與眾不同,與中原地區或北方地區的民居發展具有很大區別。四川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平原丘陵山地多種地形相結合,成都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其余大部分地區都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從南至北有雅礱江、大渡河、涪江、嘉陵江等水系,豐富的水系造就了發達的植被和富饒的自然資源。
四川地區以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資源豐富聞名,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四川省的氣候環境。四川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水較多但季節分配不均,四川盆地內部潮濕悶熱,日照時間少云霧天氣較為多見。夏季較為炎熱,冬季時間短,這決定了四川地區的民居必須優先考慮夏季的隔熱通風問題,從這一角度而言為竹編夾泥墻這種營建技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由于四川地區山脈綿延的地理環境條件,傳統民居大多以散居式聚落方式布局,人們營造民居時因勢修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特點。在山地地區和丘陵地區,人們更多采用合院的豎向變化處理進行營建,四川地區也不例外。傳統民居建筑形體隨地形蜿蜒多變,平面布局靈活,空間變化有序,層次豐富。多為穿斗式屋架,人們營造民居時因勢修建,不強調拘泥于營造法則。四川多山,民居朝向不像北方講究,通常結合地形考慮因地制宜。四川多雨,屋頂出檐及懸山出挑較大,有時不同住宅間屋頂相連,這樣的構造保證雨天居民免受雨淋,夏天遮陽,減少大量的陽光直射屋內,且濕熱的天氣造就了四川人民在民居設計時更多的要考慮通風排濕的因素。
竹編夾泥墻是四川地區一種典型的竹材構筑方式,這種墻體利用了竹材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通過竹篾編織出墻片,具有較強的韌性,粉白與深色的木結構從質感和色彩兩個方面形成有趣的對比。這種竹編夾泥墻建造性價比高,在四川較多地區隨處可見。在四川的木構民居中,房屋墻體大多不承重,只作為圍護結構,因此誕生出竹編夾泥墻這一特色技藝,從川西出土的漢代明器或畫像磚中可以看出竹編夾泥墻在建筑中的應用已有很長的歷史。這種墻體的構造方式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墻面形狀的類型上可選擇的自由度很高,可以滿足不同形狀的墻面要求,墻體表面光潔平順,厚度約為一寸多,也可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酌情設計,透氣性良好,不易開裂,建造成本較低,經濟性良好,適用與廣大鄉村建設,同時竹編夾泥墻自重輕抗震性能好,是當地人們因地制宜的智慧的極佳體現。
竹是四川較為常見的植物,也是在傳統民居中運用的最為廣泛的自然材料,四川省的氣候條件決定了這里是極佳的適宜竹生長的地區,竹材和木材是這里運用最為廣泛的自然材料,從古至今都是四川地區十分理想的建筑材料。四川人民用自己的智慧賦予了竹材的多種用法,竹編夾泥墻是遍布四川地區較為通用的營建工藝,可以滿足四川民居中平面布局靈活這一特點,不拘泥于墻面形狀。同時也可以較好地滿足隔熱通風的要求,保證基本建筑熱學性能。
四川傳統民居在地形、氣候、文化和建造材料等條件的綜合影響下產生了自己獨特的特點,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這些不同的特點都為竹編夾泥墻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圖 1 竹編夾泥墻示意圖
竹編夾泥墻的構造做法并不復雜,在四川不同地區間較為相似,但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域性有著些許差異,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該墻體營造方式的因地制宜。通用做法是在木柱與木枋間用竹篾條橫豎交錯編織成網狀的墻片,分為多層,有時也可以加上木骨架作為墻體的承力骨架,用竹篾編織嵌入固定于木柱與木枋構成的邊框中,然后涂抹具有粘結作用的草筋泥灰泥漿,使其起到拉結作用,以此達到穩固墻體圍護結構的目的??紤]美觀時最后可以再刷石灰粉白,也是對于墻體的進一步保護。竹編夾泥墻表面具有很多縫隙,便于粘掛泥灰,泥灰干透后收縮形變很小,不易開裂產生裂縫。
考慮到四川地區對于保溫隔熱要求高的地方,單層的竹編夾泥墻較薄,無法滿足保溫隔熱要求時,可以選擇做雙重竹編夾泥墻,中間留出空氣間層,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建筑的保溫隔熱效果的同時也起到了隔音的作用。在一些普通民居中也可以直接使用竹編墻不施泥漿,此時竹編墻可以用來充當通風透氣的窗,同時兼顧墻體的圍合功能。也可使用造紙后的廢棄竹絲料經過處理后變成熟泥,涂抹于竹篾墻片之上,等到五成干時用石灰粉白抹面數次,最后在表面進行打磨拋光處理,使墻體壁面有亮度光澤,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更加美觀和耐用,通氣性也更好,這種工藝也被稱為“紙壁”。
這種獨有的竹編夾泥墻構造在滿足維護功能的同時還具有透氣吸潮的優點,不僅適用于建筑外墻,還可以承擔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滿足四川傳統民居中平面布置靈活的特點,最大限度與當地條件契合,白色的墻體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可以反射一部分熱輻射,滿足四川地區夏季炎熱的氣候條件,加之簡單易操作的工藝使得竹編夾泥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是當地人民在使用中不斷總結經驗的智慧結晶,成為四川傳統民居中獨特的亮點,被譽為“可呼吸的墻”。
近些年來鄉土建筑愈發的引起社會關注,傳統民居的營建中蘊含著前人的智慧,是前人創造的能夠適應當地氣候和環境的工藝,是最本質的鄉土建筑,不帶有任何的多余裝飾和附加功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極致技術下智慧的表現,也是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創造人工小氣候的結果。他們針對不同的氣候、地理條件及人文背景的因素,表現出因地制宜的生存策略。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民居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展示其不朽的建造智慧,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