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針對大學生對傳統節日了解不充分等現狀,其原因在于社會發展導致觀念的嬗變和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建議加強對團學干部的傳統文化教育和依靠學生社團組織弘揚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節日;認知;對策
中圖分類號:K892.11;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257-01
一、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現狀
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節日有一定的認知和歸屬感。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受到多元文化思想的沖擊,大學生們對于傳統節日的認知現狀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傳統節日的了解不夠充分。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但是當代大學生對傳統節日內涵的把握不夠全面,提到傳統節日,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傳統習俗和傳統美食,而忽略了節日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及禮儀。
2.傳統慶祝方式受到沖擊。當過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家庭團圓節日的時候,超過七成的大學生還是習慣遵循傳統,喜歡和家人或者親戚朋友一起按照傳統習俗紀念或慶祝,同樣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喜歡以家族為單位的慶祝方式,這表明傳統的節日慶祝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遭遇沖擊。
3.熱衷“洋節”,有一定的盲從心理。社會整體,包括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現在校園里西方節日如情人節、圣誕節等非常流行或比較流行,諸如平安夜送蘋果,圣誕節狂歡等現象屢見不鮮。但是通過與學生的訪談了解到,大學生對外國節日的內涵知之甚少,一味的尋求節日狂歡而忽視了節日本身的內涵,有追逐新鮮和時尚之嫌,體現了一定的盲從心理。
二、傳統節日在當代大學生中失落的原因分析
1.社會發展導致觀念的嬗變。首先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一些國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漸滲透到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每當情人節、圣誕節來臨之際,商家通過制造火熱的節日氛圍,加之媒體的推波助瀾,傳統節日也被日益嚴重的商業化所負累,甚至曲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使得傳統節日淪為了一個吃喝玩樂的代名詞。其次,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快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節奏,提高了傳統家族聚會的成本。
2.大學生自身的原因。正因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我們的大學生一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沒有深刻的了解,對于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傳統節日文化,缺少根本的認知,二不能很好地認識本民族文化發展的態勢,不具備正確認識文化發展方向的意識和能力,即缺乏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所謂的“文化自覺”,因而在面對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顯得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缺乏必要的尊重。對傳統節日以及風俗抱著一個可有可無的態度,缺少面對傳統節日的尊敬與溫情。此外,現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在長期成長過程中形成了濃厚的個人主義與自我意識,面對傳統節日以家族為單位的慶祝方式,自然而然不會青睞,更無法體會到家族團圓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的重要性。
三、解決對策
針對以上現狀和原因分析,一方面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另一方面通過組織一系列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實踐活動,以豐富多樣的活動喚醒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和重視,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
1.以課堂為立足點,加強對團學干部的傳統文化教育。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立足于課堂,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當中。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孝文化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團學干部作為學生基層中各種活動和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更應該擔負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責任和重擔。我院重視以孝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優化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將傳統節日、傳統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部分,利用多種方法,如青年文化沙龍、百生講壇等活動激發團學干部探究和主動學習的興趣,使我院團學干部能夠真正成為普通學生群體的“領頭羊”,帶頭學習以孝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院系特色,弘揚和創新傳統文化。
2.以興趣為導向,依靠學生社團組織弘揚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有關的高校社團組織是高校內學習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窗口。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有組織、有創造性地開展學習活動,團結和組織校內外傳統文化愛好者,為廣大學生提供傳統文化交流展示的平臺,豐富在校學生的文化藝術生活,逐步實現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根本宗旨和長遠目標,增進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