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園春 顧凌文
吳瓊瓊是應屆畢業生,“我只是在現在的單位落個腳,準備明年去讀研究生。”吳瓊瓊介紹,她很多同學都沒急著找工作,“有人認為工作總會找得到,先玩夠了再說。也有的人是因為要準備考研和出國。”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輔導員王嘉說,有的學生選擇先去支教一年再回來讀研究生,有的學生對工作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
調查顯示,72.9%的受訪者周圍有“慢就業”的大學生。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應屆畢業生安琪認為,“慢就業”的大學生一般面臨的生活壓力不大,父母的觀念比較開明。調查顯示,沒提前規劃好未來(62.4%)被受訪者認為是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的最常見原因,受訪者指出大學生“慢就業”的其他主觀原因還有:不知道什么工作適合自己(42.7%),想“錯峰”就業(36.7%),自己水平不夠,得先彌補短板(34.3%),計劃創業,先了解市場環境(28.0%),“喘口氣”,適應角色轉變(27.8%),沉淀自己,選擇繼續深造或參加社會活動(25.7%),打算進入自媒體、網店等新業態(11.3%)等。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表示,“慢就業”是90后新生代高校畢業生逐漸展現出來的一個新的就業特點。他認為,很多學生對于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道路都比較迷惘。而當下社會的寬容程度越來越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改善,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父母對孩子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
中國就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夏青云表示,大學生“慢就業”正逐漸被接受和實踐,并且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就業理念。“職場上出現了許多新興職業,如微商、主播等,成為95后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新選擇。”
調查中,41.3%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慢就業”是因為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匹配。
安琪希望學校開設真正有用的職業生涯規劃課。“希望這些課程能多向學生介紹不同職業的工作內容、行業發展狀況,比如讓學生參觀或體驗各種職業,找到真正的興趣點。”
王嘉認為,如果職業規劃課程和學分掛鉤,學生會更重視。“希望社會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學生自身也要明確目標,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73.9%的受訪者建議大學生盡早樹立職業理想,形成明確職業規劃,57.8%的受訪者期待學校為在校學生實習提供更多渠道,53.7%的受訪者建議學院安排專業相關的就業講座,33.4%的受訪者希望相關部門針對“慢就業”開展就業指導。
王霆建議,一旦選擇“慢就業”的發展方式,畢業生一定要給自己制定好一個詳細、充足的規劃,對以后的職業選擇產生助力。
夏青云指出,“慢就業”也反映出如今“職業生涯教育”的缺失。他建議強化學生對職業生涯的了解。“此外政府相關就業服務部門應出臺政策,注重發揮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做好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在推進創新創業方面,制定支持創業全過程的政策措施,以提升創業成功率。”
夏青云認為,大學生應強大自己的內心,“與其拖延進入職場的時間,還不如拿出勇氣步入職場,主動迎接挑戰,千萬不要因為‘慢就業而蹉跎了自己的大好時光。應盡早樹立起職業理想,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這樣未來的發展才會更順暢。”
(摘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