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 郁雪文 季海濱
摘要? ? 隨著農業氣象災害的頻繁發生,對“三農”氣象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文分析了溫州市“三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針對鄉村振興氣象服務需求,提出了以氣象服務“三農”及助推鄉村振興的對策,以期為提升農業氣象服務水平、保障農業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氣象服務;“三農”;問題;對策;浙江溫州
中圖分類號? ? S16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195-02
農業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敏感的行業,農村是氣象災害防御的脆弱區,農民是受災害影響最大的弱勢群體。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農業氣象災害頻率增加、強度增強,給農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氣象為“三農”服務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1-2]。21世紀以來“一號文件”連續16年聚焦“三農”,對“三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在歷年的“一號文件”中,從旱澇監測服務到發展智慧氣象,從提高農業抗御災害能力到趨利避害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都提出了要求。本文分析了溫州市“三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對鄉村振興氣象服務需求、氣象服務如何助推鄉村振興進行了思考。
1? ? 溫州市“三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1.1? ? 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相對落后
溫州各縣(市)基層臺站公共財政保障參差不齊,部分地方經濟總體情況相對薄弱,地方財政保障能力不足,制約了氣象現代化發展水平,氣象監測設施在廣大農村建設密度不夠、監測要素不全,氣象服務覆蓋面還不夠廣。溫州各縣(市)監測密度見圖1。如浙江省面積第四大縣的永嘉縣總面積約2 674.3 km2,全縣自建氣象監測設施74個,共享氣象相關監測設施21個,測算監測密度為6.0 km,雖已經實現22個鄉鎮全覆蓋,也滿足浙江省深化“全覆蓋縣”建設監測密度6.0 km的要求,但與發達地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杭州市蕭山區早在2015年底就已建成各類氣象監測站79個,平均站網密度達4.7 km,監測產品實現10 min更新。同時,地處山區的農村是泥石流、山體滑坡和小流域山洪影響最嚴重的區域,對于如何準確預報、提前預防氣象次生及衍生災害往往缺乏有效手段和科技支撐。此外,經濟欠發達的基層氣象臺站缺乏氣象業務綜合型人才,業務骨干流失嚴重,具有一定科研開發能力的業務人員更是鳳毛麟角。
1.2? ? 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速度偏慢
全市氣象部門先后聯合教育建立了以預警為先導的災害應急響應機制,與國土、水利聯合出臺了地質災害和小流域山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方案,建成突發公共事件預警平臺和重大(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全網發布平臺,基本實現了電視廣播、氣象電子顯示屏、農村預警廣播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近年來,積極發揮微信、微博、釘釘等新媒體和新途徑的優勢以傳播預警信息。如永嘉縣2018年開通釘釘智慧氣象信息員平臺,該縣7個街道、11個鎮、4個鄉的氣象分管領導、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共925人加入,實現村(居委會)一級全面覆蓋,打通智慧氣象服務“最后一公里”。但由于農村群眾文化知識相對落后、科學意識差、行動能力弱等特點明顯,很多新媒體、新技術并未發揮實際效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全網發布平臺由于各種原因未真正意義上實現全民接收。
1.3? ? 拓展“三農”氣象服務領域深度不夠
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農業對氣象現代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對氣象防災減災的需求越來越高,農民對氣象服務的訴求越來越高。近年來,溫州市開展了“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等新的服務產品。據永嘉縣太平洋產保數據顯示,2018年永嘉縣楊梅采摘期氣象指數保險共理賠607.189 6萬元,惠及農戶184戶,賠付率高達195.4%。但總的來說,目前“三農”氣象服務手段過于傳統單一,缺乏科技含量和科技支撐,特別是大量業務人員對“三農”氣象服務的理解表面化,往往把預報服務等同于“三農”氣象服務,以常規天氣預報代替“三農”氣象服務產品,不能滿足“三農”氣象服務的需求?!叭r”氣象服務體系相對薄弱,“三農”服務型氣象人才更是缺乏,氣象顯示屏、大喇叭等氣象信息傳播設施重建設、輕管理等問題較為突出。
1.4? ? 缺乏“三農”氣象服務隊伍保障
氣象“四員”隊伍是氣象工作向基層延伸的觸角,已成為“三農”氣象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各縣(市)已建立由鄉鎮分管領導、鄉鎮氣象協理員、村級氣象信息員組成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隊伍,并逐步實現中央或地方財政的支持和保障。目前,從橫向來看,水利、國土、民政等部門的水庫巡查信息員、地質災害信息員、村級民政信息員等均納入了地方財政保障,每年人均可獲500~1 000元的工作補貼;縱向比較,浙北德清、蕭山等先進縣局已將氣象信息員補助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而溫州市大部分縣(市)尚無法實現,從而造成基層氣象“四員”隊伍落而不實、抓而不緊的現象出現,嚴重影響了“三農”氣象服務實效。
2? ? 以氣象服務“三農”振興新農村的對策
2.1? ? 完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強化頂層設計,在省級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有效管理已有的社會資源,將基層信息員隊伍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對氣象信息員交通、通訊、誤工給予固定補貼和適當補助,并建立和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基層“四員”隊伍的工作考評激勵機制[3]。基層各縣局也可以進一步爭取地方財政支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轉移支付等手段,實現氣象“四員”隊伍保障經費的落實??梢越梃b浙江富陽等地先進做法,積極推動村級氣象信息員隊伍融入地方綜治網格員隊伍。同時,進一步落實鄉鎮(街道)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職責,明確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的身份和職責,強化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績效考核,提升防災減災和公共安全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2.2? ? 提升“三農”氣象服務防災減災建設能力
2.2.1? ? 加快推進“三農”氣象災害監測網建設。在現有氣象自動站的基礎上,增加自動站密度,提高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開展“三農”氣象服務精細化預報,提高農業氣象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在時間、落點和量級上的準確率。構建農業、交通、水利等多部門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共享機制,促進跨部門基礎信息共享,擴大氣象預警信息傳播覆蓋面[4]。
2.2.2? ? 開展農村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溫州市氣象部門致力于圍繞災前防范,不斷探索防范認證、災害應急等管理機制,穩步開展國家級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示范村(社區)建設和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單位認證。將氣象工作列入鄉鎮條線考核,進一步落實基層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充分利用“農村文化禮堂”、科普宣傳欄等陣地,深入開展氣象科普教育和氣象信息應用培訓,提高農民氣象災害防御意識、知識、技能。積極開展農村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各村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每年在農村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1次。
2.2.3? ? 開展農村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影響溫州市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有臺風、洪澇、低溫凍害、高溫干旱、冰雹大風。農村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是“三農”氣象服務的基礎工作,在普查的基礎上建立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庫,編制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
2.3? ? 提升“三農”氣象服務水平
2.3.1? ? 加強“三農”氣象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選擇有代表性的重點現代農業園區,建立農田小氣候觀測站、農業氣象實驗基地及作物生長遠程監控系統,全面實現農業氣象服務設施信息化、自動化、網絡化。
2.3.2? ? 拓寬農業氣象服務方式方法。開展縣域氣象特色服務“一縣一品”建設,按照“有設施、有方案、有指標、有服務、有氣候品質認證”標準,建立特色農業示范點。積極融入溫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在茶葉、枇杷、楊梅3種農業氣象指數保險試點過程中不斷汲取農戶意見,結合之前發生的理賠情況,氣象部門調整保險準入條件,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指標站建設,完善固定保險周期、細化賠償區間、兼顧海拔因素,通過不斷調整,保障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可持續發展[5]。同時,對溫州市特有農業推行農業氣候品質認證,推廣本土優質農產品,幫助農戶打開網絡銷售渠道,實現氣象帶動農業增產增收。
2.3.3? ? 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中的作用。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耕云”計劃,開展人工影響天氣I級標準化作業點建設,開展生態修復養護型、農業抗旱型、林業預防型、供水保障型人影作業,有效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 ? 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氣象工作者應認真總結“三農”氣象服務的不足,客觀分析評估“三農”氣象服務現狀,找準差距、改進工作、提升能力,積極推動“ 三農”氣象服務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氣象在鄉村振興中的趨利避害作用,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4? ? 參考文獻
[1] 矯梅燕.健全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求是,2010(6):56-57.
[2] 李芬.中國農村氣象服務的現狀、需求及其發展策略[J].農學學報,2013,3(4):62-67.
[3] 楊愛萍,林秋,蔡哲,等.江西省“三農”服務專項建設現狀與思考[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5,38(2):59-63.
[4] 劉新瑩,王潤澤,梁紅霞.提升“三農”氣象服務能力的措施研究[J].鄉村科技,2018(14):104-105.
[5] 李平蘭,楊雯,羅佳.會東縣“三農”服務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7(16):264-265.
作者簡介? ?吳群(1962-),男,浙江溫州人,工程師,從事應用氣象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