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
摘要? ? 壽縣從2014年開始連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先后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人才支撐。本文分析了壽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及問題,并提出了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問題;對策;安徽壽縣
中圖分類號? ? G72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257-02
1? ? 基本情況及職業農民經營現狀
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壽縣從最初試點探索,到示范引領帶動、推進制度建設,再到分層分類培育,經過5年不斷實踐,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可以達到全縣每個村全覆蓋的要求[1]。初步統計,從2014年開始,壽縣已經連續5年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總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 410人,其中2014年300人,2015年270人,2016年780人,2017年770人,2018年290人,成功舉辦了糧食生產、蔬菜生產、果樹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稻漁綜合種養、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加工、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機合作社帶頭人等專業共計50 個培訓班。利用上級財政補助資金564.44萬元,其中2014年90萬元,2015年81萬元,2016年169萬元,2017年138.44萬元,2018年87萬元。縣財政每年安排3萬元工作經費,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該群體大多數年齡在45周歲以上,初中學歷約占85%,高中學歷占10%,其他占5%。經營范圍主要分布在糧油種植、蔬菜瓜果種植、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農業生產經營行業,也有從事農機維修服務、農產品電子商務、村級動物防疫員等專業服務型行業。
2? ? 新型職業農民的典型案例
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發展壯大,為現代農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成為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引領力量。壽縣安豐鎮朱慧杰1993年投資興建壽縣彩印廠,由于業績突出,被評為縣企業先進工作者。2012年在壽縣安豐鎮梧桐村承包了140 hm2耕地,修路修渠,建立了壽縣大地農場,并于2013年建立省級育插秧機械化工廠,為當地群眾機插秧133.3 hm2,種植水稻、小麥124.2 hm2,建立了3.3 hm2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大麥試驗示范基地,承擔了壽縣22個小麥新品種展示和18個小麥良種補貼品種鑒定項目;一批扎根農村經驗豐富的老農人轉觀念長技能,主動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領辦興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基礎力量。壽縣堰口鎮壽豐村的曹本偉,從事甲魚養殖20多年,其主打產品“壽豐牌”中華鱉、草龜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產品、產地雙認證,注冊商標“壽豐”牌是安徽省著名商標,年產商品鱉逾5萬kg,年繁育甲魚苗(蛋)400多萬只(枚),產品遠銷周邊縣市區以及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省,年產值1 000多萬元,帶動當地121個養殖戶養殖甲魚218 hm2,實現戶均年增收10 000元。現如今已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甲魚養殖大戶,曾獲得全國百杰新型職業農民、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省龜鱉產業協會副會長等榮譽,帶動了壽縣乃至安徽省甲魚產業的快速發展。2013年,壽縣窯口鎮賈廟村的陳志保籌資60余萬元,流轉土地10.67 hm2,種植瓜蔞、藿香、半枝蓮等。2014年成立壽縣寶林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農戶合作,實行科學化的立體配套,實施標準化、規模化的中藥材種植,供應優良藥材種苗,提供種植技術指導、藥材信息、技術咨詢、藥材回收等多項服務,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格局。覆蓋周邊縣、鎮(潁上縣、毛集區、堰口鎮、安豐鎮、三覺鎮、安豐塘鎮、澗溝鎮等),帶動了地方經濟,踏實走出一條農戶加市場的農業化成功之路,大力推動本地區中藥材生產持續穩定健康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家庭農場的建立,壽西湖農場保義分場黨支部書記宮繼兵承包了8.7 hm2土地,由于不懂技術,管理技術落實不到位,導致糧食產量低。2007年,他自籌資金購買了一臺手扶式插秧機,按照使用說明書自學。首先在自家種植的13.3 hm2水稻全部機插秧。到2012年,宮繼兵又組織了3名職工購買了3臺自走式高速插秧機,建立了育秧工廠,機械插秧服務面積達到了86.7 hm2。2015年,在縣農委的扶持幫助下,利用財政補貼資金30萬元加上自籌30萬元,建了一個省級育秧工廠,當年服務職工及周邊群眾機插秧面積達到近133.3 hm2。二十幾年來的農技推廣工作,積累了很多實踐經驗,每年對周圍農民進行農作物栽培實用技術培訓,并親臨技術指導,先后培訓指導了多名技術骨干,將新技術宣傳到各戶,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3? ? 存在的問題
3.1? ? 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面臨的困難
從政策扶持效果看,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有效性急需提升。一是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專項扶持政策較少,政策的不穩定會影響農民務農創業的積極性。例如在調研過程中,一些農民反應貸款困難。二是激發職業農民自身發展能力的政策環境仍有待優化。
從規避市場風險看,一是農戶的市場信息閉塞,大部分農戶不積極尋找市場,僅被動地等待收購人員上門,以致產品銷售困難。例如板橋鎮的花卉苗木種植戶普遍反映找不到買家。二是農產品價格低,經濟效益差。雖然當前種糧機械化水平高,節省了大量勞動力,但隨之而來的是種糧成本的提高,如果執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不力,低糧價更會讓新型職業農民喪失信心。而對一些畜禽養殖戶來說,市場波動風險就更明顯。
從自然災害影響看,壽縣是一個糧食產量大縣、畜牧業大縣。區域內新型職業農民從事的工作領域主要集中在種植業和養殖業。而這2種行業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遇到災害頻發的年份,農戶的收益就會降低。例如2018年小麥本來長勢良好,但之前的連陰雨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灌漿與成熟,導致小麥減產。再例如2017年底持續暴風雪造成很多養殖場棚坍塌,壓死畜禽,甚至有人員受傷,蔬菜大棚受損造成菜農損失慘重。
從基礎設施建設看,還有待完善。以澗溝鎮一家小龍蝦養殖戶為例,由于缺乏資金,沒有對基地水、電、路等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導致遇雨泥濘不堪。這距離實現基地連成片、產業聚成堆的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
3.2? ?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壽縣新型職業農民年齡大、文化水平低。因此,培育農民工作就顯得尤為必要。但此項工作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教育培訓供給端看,一是培訓的組織者單一化,都由縣農委組織;二是培訓內容有“大水漫灌”現象,其針對性有待提高,提供的教育培訓產品與農民的現實需求不匹配,不能解決實際問題[2];三是缺乏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及精品教材課件;四是農民不適應新的發展理念,思想守舊,接受新事物的意識不強,從而對參加培訓缺乏積極主動性。
4? ? 對策
4.1? ? 分類設計、精準施策,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
一是要分類,根據各類職業農民的不同特點,以產業為核心確定培育方案,瞄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適度規模生產,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轉型升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領域,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帶頭人和骨干;二是要精準,做好培訓前的需求調查,了解農民真實需求,在全面掌握農民需求基礎上,有針對地設置培訓班、安排課程和實習實訓內容等[3],防止“被培訓”和“一刀切”。
4.2? ? 定向扶持、延伸服務,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
一是強化政策扶持,優化職業農民發展環境;二是提供培訓平臺,組織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產銷對接、跨區域交流合作等活動,引導成立協會,支持新型職業農民抱團發展;三是增強職業農民典型帶動能力,提供增值服務,創造條件支持提高學歷、擴大規模、發展產業,引領和帶動更多人加入職業農民隊伍[4]。
4.3? ? 鞏固基礎、改善條件,大幅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保障能力
一是深入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重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二是加強培訓資源建設。完善師資選聘管理制度,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推介一批名師,建設一些培育示范基地。三是完善“一主多元”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統籌利用涉農院校、農技推廣機構等公益性培訓資源。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渠道,大幅提升職業農民的技能。
5? ? 參考文獻
[1] 廖西元在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推進會上的講話(摘編)[J].農民科技培訓,2017(7):7-11.
[2] 牛震.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人才支撐: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推進會側記[J].農村工作通訊,2017(12):51-53.
[3] 孫海峰.推動農業新產業的引領者[N].甘肅日報,2017-09-26(001).
[4] 丁曉云.吉林今年將培育職業農民逾兩萬人[N].中國工業報,2017-08-15(003).
作者簡介? ?李立新(1969-),男,安徽壽縣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