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
【摘要】 目的:觀察中風后遺癥患者聯合應用益氣活血通絡方與康復訓練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104例中風后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僅接受常規西藥治療的為對照組,聯合應用益氣活血通絡方與康復訓練治療的為觀察組。對比并評價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1)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為9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8%,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方面,觀察組患者NDS(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的下降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應用益氣活血通絡方配合康復訓練對中風后遺癥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值得重視。
【關鍵詞】 中風后遺癥;益氣活血通絡方;康復訓練
中風是一種中醫病名,包括外風與內風兩種,前者主要由外邪侵襲所致,后者為傷病證,也即人們常說的腦卒中[1-2]。在臨床中,中風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并且發病比較急,病情進展快。臨床以往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患者時,主要采取西醫對癥治療的方法,但僅能將癥狀暫時緩解,無法獲得理想的長期療效[3-4]。在此種形勢下,探尋出一種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中風后遺癥的方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作者以本院104例中風后遺癥患者為例,通過對部分病例采用益氣活血通絡方配合康復訓練治療,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104例中風后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2例。其中,男女分別有73例與31例;平均(61.4±3.5)歲。所有患者經符合中西醫中有關中風的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證,主癥標準有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次癥標準有:1)面色蒼白,乏力氣短;2)口燥咽干,耳鳴眩暈,手足心熱。舌苔像表現為:少舌苔或舌苔白膩,舌質紅瘦或暗淡,脈弦細數或沉細。患者具備兩個以上主癥,或存在一個主癥與兩個次癥,再結合舌脈即可確診為中風后遺癥。排除存在認知障礙、精神類疾病以及對實驗藥物過敏等患者。在基本資料方面,兩組差異不大,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西醫治療,包括降至降糖降壓等對癥治療,以及營養神經、抗血小板聚集、循環改善等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應用益氣活血通絡方與康復訓練治療,具體操作如下。
1)益氣活血通絡方。方劑包括生黃芪30g,白術、陳皮、丹參各15g,半夏、赤芍、川芎、地龍、當歸、僵蠶以及銀杏葉各10g,在此基礎上進行辨證加減用藥:對于伴發上肢疼痛、麻木的患者,加用桑枝15g;言語不利患者加用郁金、遠志以及石菖蒲各10g;頭暈目眩者加用珍珠母30g以及菊花、天麻各10g;肢體攣急者加用甘草6g與白芍20g。加水煎至200mL,分早晚2次溫服,1劑/d。
2)康復訓練。首先語言訓練,從簡單音節開始訓練,逐漸到復雜的音節,加強患者語言及認知功能的培養。其次肢體訓練,將肢體訓練的操作方法及重要性詳細講解給患者及其家屬聽,指導其從被動訓練開始,合理鍛煉肢體的活動能力。待恢復至一定水平后,指導患者從站立、行走等日常活動開始,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肢體主動訓練。
1.3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患者治療后的病殘程度為0級,可獨立行走,生活自理能力、工作及社交恢復至正常視頻,為治愈;病殘程度為1~3級,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恢復,但患肢存在活動功能不全的情況,為有效;患肢肌力提升幅度超過1級,可做簡單的功能活動,但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
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NDS(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進行評價,總分為45分,得分在0~15分范圍內,為輕度神經功能缺損;16~30分為中度缺損;31~45分為重度缺損。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1.0軟件對研究數據展開統計學處理與分析,計數與計量方面的數據分別應用百分率(%)與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分別行χ2和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對比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8%,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NDS評分為(18.2±5.7)分,對照組為(18.0±5.1)分,兩組數據差異不大(P>0.05);治療后,觀察組NDS評分為(9.1±4.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4±3.6)分,有統計學意義(P<0.05)。
3結論
中風作為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腦神經疾病,主要病證表現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語言不利、口歪眼斜等,嚴重危害到了患者的健康及生活[5]。近些年來,人們對中醫學的研究不斷深入,臨床在治療中醫后遺癥患者時,也加大了中醫學理論的應用力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應用益氣活血通絡方與康復訓練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及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均顯著優于僅接受常規西醫治療的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風后遺癥主要由氣血虧損未修復,風邪、痰瘀等滯留經絡,使得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通過應用益氣活血通絡方進行治療,方劑中的黃芪可起到補氣的作用,氣行則血行;赤芍、川芎、當歸,具有通絡、化瘀、活血的功效;地龍與僵蠶可發揮出通絡、熄風、清熱的效果。諸藥聯用,可共同發揮出祛瘀活血、通絡化痰、益氣扶正的作用。功能康復訓練經循證醫學證實,可將中風患者的致殘率大大降低,充分促進患者語言及行為能力的提高,加快去肢體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通過聯合應用益氣活血通絡方與康復訓練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且療效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 王明紅,鄒成松,陳瑤,等.破瘀醒神湯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289-1290.
[2] 王中甫,王靜雅.中藥序貫治療高血壓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房.2011,22(03):263-265.
[3] 陳文斗,玉石,謝喬林,等.針灸聯合康復訓練聯合骨瓣開顱治療高血壓腦梗死40例.陜西中醫.2013,34(11):1474-1476.
[4] 陸娟英,張永建,張線英.針灸聯合康復訓練配合西藥治療腦梗死后頭痛25例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5,50(03): 210-213.
[5] 房愛娟.針灸聯合康復訓練加味佐治腦梗死急性期51例療效觀察[J].國醫論壇,2015,3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