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明


【摘要】 目的:調查分析兒童手足口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同時提出預防手足口病的有效對策。方法: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轄區內發生的111例手足口病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111例健康體檢兒童為對照組,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手足口病發病的危險因素。結果:根據分析結果顯示,導致兒童發生手足口病的危險因素包括EV71感染、咬手指、飯前不洗手、家長預防知識欠缺、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其中咬手指、飯前不洗手、家長預防知識欠缺以及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這4個因素有增加手足口病發病的風險。結論:為了降低手足口病發病率,首先應當提高家長對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的認識,進而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對兒童密集場所的管理和監督。
【關鍵詞】 手足口病;危險因素;預防對策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等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這類疾病多發于低于5歲的兒童人群中,其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四肢遠端水泡樣皮疹、口腔黏膜潰瘍性皰疹、發熱、神經精神癥狀等[1]。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急性癱瘓、爆發性心肌病、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等,進一步導致患者死亡。手足口病感染途徑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播,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多為2~10d,平均3~5d。由于病毒的傳染性比較強,而且傳染的速度快、途徑復雜,因此易導致手足口病的暴發和流行。本研究主要探討兒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以及預防對策,選取本轄區內發生的111例手足口病患者和111例健康體檢兒童為研究對象,旨在調查分析兒童手足口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同時提出預防手足口病的有效對策,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轄區內發生的111例手足口病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65例,女46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1±0.7)歲;另選取同期的111例健康體檢兒童為對照組,其中男63例,女48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3±0.6)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患兒均經過臨床明確診斷和治療;2)收集到患兒相關病史或者檢查資料;3)研究符合倫理道德,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兒患有其他傳染性疾病,或者嚴重的感染性疾病;2)家屬依從性差,不配合或者拒絕參加研究者。
1.2方法
問卷調查: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標準化調查問卷,由本院統一參與培訓的調查員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因為參與調查的對象年齡相對比較小,因此問卷由調查對象的監護人代為填寫。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居住環境、人口類型、居住衛生情況、個人衛生情況、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監護人對手足口病知識的了解程度、發手足口病發病過程以及就醫經過等。
樣本采集:采集研究對象的肛拭子或者咽拭子或者糞便的標本,檢測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A組16型以及總腸道病毒的特異性核酸。
1.3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 20.0處理。采用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單因素分析情況
將調查結果進行單因素分析顯示,導致手足口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EV71感染、咬手指、飯前不洗手、家長預防知識欠缺、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而大小便不能自理、兒童的類型等因素對手足口病的發病的影響沒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以手足口病作為因變量,而將各個單因素危險因素中有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咬手指、飯前不洗手、家長預防知識欠缺以及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有增加手足口病發病的風險。見表2。
3? 討論
每年6~8月是兒童手足口病的高發期,這類疾病具有起病急、發展快、傳播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在人群密集的地區進行傳播和擴散,造成流行病。雖然我國各地區疾控部門均對手足口病加強了檢測和防控,但是這類疾病仍然呈現出發病強度高、疫情分布廣、重癥死亡率高等特征[2]。當前我國手足口疫苗剛剛上市,接種范圍小,預防手足口病毒型別單一,未達到全面徹底預防目的,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生發展,對影響其發病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3]。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EV71感染、咬手指、飯前不洗手、家長預防知識欠缺、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都是導致兒童發病的危險因素。其中咬手指、飯前不洗手、家長預防知識欠缺、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這4個因素有增加兒童發病的風險。因此應當對此制定有效的手足口病預防對策:1)首先撫養人應當提高兒童衛生保健的意識,了解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對手足口病的病因、臨床癥狀以及防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兒童接觸病原病例,降低兒童被感染的可能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應當重視兒童的飯前洗,時刻叮囑兒童在接觸食物前先洗手,同時教導兒童不要咬手指,可以適當采取獎勵或者懲罰措施以使兒童養成不咬手指、飯前洗手的習慣。2)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加大手足口病疫苗研發投入,提高兒童家長的手足口病防治意識,進而更好的實現手足口病發病率的降低。
綜上所述,咬手指、飯前不洗手、家長預防知識欠缺以及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這4個因素有增加手足口病發病的風險,為降低手足口病發病率,應當提高家長對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的認識,進而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對兒童密集場所的管理和監督。
參考文獻
[1] 高海明,黃世旺,戴舟艷.某幼兒園諾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調查[J].預防醫學,2014,26(04):397-399.
[2] 段蓉,劉景壹,沈紅,等.2013~2015年上海市徐匯區諾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與病原學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7,33(01):63-65.
[3] 黎健,潘浩,肖文佳,等.上海市2010~2014年確認和疑似諾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5,36(11):1249-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