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張艷秋 肖月 林守香 隋曉影 翟春梅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原發部位結腸癌的臨床病例特征與預后效果。方法:研究對象為82例不同原發部位結腸癌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其病理特征與預后情況。結果:左、右板結腸癌患者在年齡與性別分布方面的對比中,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82例患者中,3年生存率為79.3%(65/82),其中左半結腸癌患者3年生存率為82.9%(29/35),右半結腸癌患者3年生存率為76.6%(36/47),對比差異顯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不同原發部位結腸癌患者的預后與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中右半結腸癌患者的年齡普遍偏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3年生存率明顯低于左伴結腸癌患者。
【關鍵詞】 不同原發部位;結腸癌;臨床病例;預后分析
結腸癌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屬于一種惡性腫瘤,近年來該病的發生率與病死率在不斷上升,且逐漸呈現年輕化發展趨勢[1]。結腸癌原發腫瘤部位可能會對預后情況造成一定的影響,需要對不同原發部位結腸癌臨床特征進行分析,以便為該病的治療提供合理的方案。通常情況下結腸癌根據不同原發部位可以分為左半結腸癌與右半結腸癌,不同部位的形態特點、胚胎起源、代謝特點與生理學功能等均存在差異,會導致各個部位的腫瘤在病理學特征、臨床表現、危險因素與預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2]。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以便詳細了解不同原發部位結腸癌的病例特征與預后情況。在該項研究中,對82例患者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82例不同原發部位結腸癌患者,入選時間為2015年7月至2015年7月。其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為45例、37例,年齡在42~76歲,平均為(58.6±3.6)歲。其中左半結腸癌患者35例(發病部位包括降結腸、腸脾區、乙狀結腸),右半結腸癌患者47例(發病部位包括結腸肝區、升結腸、盲腸、橫結腸)。排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同時性或異時性結腸多原發癌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1.2方法
需要借助電話、門診等方式對患者3年生存率進行隨訪,了解不同預案發布為結腸癌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腫瘤大小、病理類型等),需要對患者的病例特征進行分析,并了解其預后情況。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采用%表示計數資料,分別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左、右伴結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對比
左、右板結腸癌患者在年齡與性別分布方面的對比中,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示。
2.2左、右伴結腸癌患者預后情況分析
82例患者中,3年生存率為79.3%(65/82),其中左半結腸癌患者3年生存率為82.9%(29/35),右半結腸癌患者3年生存率為76.6%(36/47),對比差異顯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在臨床上結腸癌腫瘤屬于胃腸道腫瘤發病率第3位,在臨床上屬于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分為左半結腸癌與右半結腸癌兩種[3]。在結腸癌預后的影響因素中,其影響因素較多,主要為治療方法與腫瘤分期等,而腫瘤部位對預后的影響還在進一步研究。近年來,部分學者認為結腸不同的胚胎起源其生理功能與解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從而導致不同原發部位的結腸致癌因素敏感度存在差異,可能會出現不同致癌機制,并表現為預后效果不同。因此,需要對不同原發部位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分析,了解其預后情況。
在本次研究中,左半結腸癌與右半結腸癌患者分別為35例與47例,其中右半結腸癌患者的年齡均大于左半結腸癌患者,且女性患者更多。其中女性患者較多可能與膽固醇代謝有著密切關系,由于女性分泌激素會影響膽固醇代謝,對膽汁酸代謝在右半結腸的分布與吸收等會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導致女性患者結腸癌部位通常發生在右半結腸部位。由于男性吸煙與喝酒等不良習慣會導致左半結腸癌的發生率較高。而右半結腸癌患者的年齡普遍較高,其老年患者居多。
在該次研究中,左半結腸癌與右半結腸癌患者在腫瘤直徑對比中,差異不顯著,其可能由于本次研究對象較少有關,也可能存在選擇性偏倚與混雜偏倚情況。結腸癌在早期的癥狀不明顯,因此,在早期及時發現的難度較高,大多數患者出現明顯的癥狀就診時均發展為進展期結腸癌[4-5]。而左半結腸癌患者中,浸潤型較多,右半結腸癌中隆起型較多、右半結腸癌患者主要首發癥狀為貧血與體質量下降等,其主要與隆起型息肉狀病變有著密切聯系。在TNM分期、遠處轉移等方面,左、右伴結腸癌差異不明顯,其可能是由于該次研究中的研究對象比較少有關,需要進一步收集更多的集料進行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不同原發部位結腸癌患者的預后與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中右半結腸癌患者的年齡普遍偏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3年生存率明顯低于左伴結腸癌患者。
參考文獻
[1] 沈艷,李莉.中西醫結合治療大腸癌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研究,2017,30(08):1138-1139.
[2] 姜艷芳,魏志,孫自勤.中國青年大腸癌發病趨勢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6,25(09):982-987.
[3] 陳浩洋,鄭永綿,劉明輝.MTSS1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對胃癌細胞增殖凋亡的作用研究[J].癌癥進展,2017,15(02):144-148.
[4] 史恩溢,李小寧,季潤元,等.轉移抑制因子1在結腸癌中的表達缺失及其與臨床病理的聯系[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08):1289-1291.
[5] 王常德,孜里哈·買賽爾,康鵬德,等.細胞骨架在流體剪切力誘導成骨細胞COX-2基因和蛋白表達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7,34(07):74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