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榮闖
【摘要】 目的 比較分析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對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50例
急性胃穿孔患者, 按照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將患者編號,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探究組與參照組, 各25例。
探究組開展單純修補術治療, 參照組開展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對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予以比較。結果 探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為(47.61±6.41)min、首次下床時間為(13.47±3.58)h、住院時間為(7.91±2.64)d、術中出血量為(105.73±
15.67)ml;參照組患者, 手術時間為(138.97±18.64)min、首次下床時間為(32.47±5.80)h、住院時間為(13.97±4.20)d、術中出血量為(209.18±38.50)ml;探究組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 且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探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8.00%
(2/25)明顯低于參照組的40.00%(10/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均具有顯著療效, 但相對而言單純修補術可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 縮短住院時間,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故更具治療安全性, 于臨床中應結合臨床實際情況給予合適的手術方式。
【關鍵詞】 胃大部分切除術;單純修補術;急性胃穿孔;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20
急性胃穿孔作為臨床發病率較高的急腹癥之一, 其致病因素與患者胃黏膜受損、胃酸分泌過多、胃癌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重要關聯[1]。同時伴隨逐步加快的生活節奏, 人們不再重視生活規律與飲食規律, 使其發病率逐漸增加。目前急性胃穿孔疾病常予以手術治療, 胃大部分切除與單純修補術均常見, 但其治療效果及預后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對急性胃穿孔的臨床價值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接收并予以手術治療的急性胃穿孔患者50例, 按照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將患者編號,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探究組術與參照組, 各25例。探究組男14例, 女11例;年齡25~64歲, 平均年齡(44.50±19.50)歲;發病時間2~22 h, 平均發病時間(11.50±9.50)h。參照組男13例, 女12例;年齡24~64歲, 平均年齡(43.50±19.50)歲;發病時間1~22 h, 平均發病時間(11.50±10.50)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探究組實施單純修補術治療, 方式如下: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 在患者上腹正中作手術切口, 入腹腔對患者穿孔部位予以檢查。充分清除患者潰瘍病灶周圍食物殘渣及滲液等, 采用濕紗布壓迫穿孔處。縫合患者穿孔病灶, 使用強生3-0可吸收縫線, 共縫合3~4針即可, 后續使用大網膜對其穿孔病灶予以覆蓋, 同步予以加固結扎操作, 溫鹽水沖洗腹腔, 再給予腹腔引流留置。參照組實施胃大部分切除術, 方式如下:其麻醉方式及手術初期操作與探究組相同。將患者胃遠端組織約70%予以手術切除, 根據患者相關組織實際情況行十二指腸吻合術。兩組患者術畢均給予胃腸減壓, 并應用抗生素與制酸劑治療, 有效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與酸堿平衡[2]。后續再對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觀察, 進食恢復后, 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干預治療, 以達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 加快機體康復。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予以比較。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十二指腸殘端瘺、中毒性休克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探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為(47.61±6.41)min、首次下床時間為(13.47±3.58)h、住院時間為(7.91±2.64)d、術中出血量為(105.73±15.67)ml;參照組患者, 手術時間為(138.97±18.64)min、首次下床時間為(32.47±5.80)h、住院時間為(13.97±4.20)d、術中出血量為(209.18±38.50)ml;探究組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 且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3.175、13.938、6.108、12.444, P<0.05)。
2. 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探究組患者中切口感染2例, 無多器官功能衰竭、十二指腸殘端瘺、中毒性休克發生, 并發癥發生率8.00%(2/25);參照組患者中切口感染5例、十二指腸殘端瘺2例、中毒性休克3例, 無多器官功能衰竭發生, 并發癥發生率40.00%(10/25);探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018, P<0.05)。
3 討論
急性胃穿孔作為胃腸潰瘍主要并發癥也屬于臨床常見急腹癥, 患者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均屬其致病因素?;颊甙l病后位于胃部的大量胃液會通過病灶位置快速到達腹腔, 對腹膜產生刺激作用, 進一步形成腹膜炎性疾病, 此時患者可感劇烈疼痛, 且痛苦難忍, 若未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 再加之持續時間過長可誘發休克等嚴重癥狀[3]?,F階段臨床予以急性胃穿孔單純修補術及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 就實際情況而言, 單純修補術手術時間短, 術后不易出現嚴重并發癥。而胃大部分切除術手術時間較長, 復發率較低, 遠期療效確切, 但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大, 故在治療時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及適應證進行選擇[4]。本研究主要探討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對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應用價值, 結果顯示, 探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為(47.61±6.41)min、首次下床時間為(13.47±3.58)h、住院時間為(7.91±2.64)d、術中出血量為(105.73±15.67)ml;參照組患者, 手術時間為(138.97±18.64)min、首次下床時間為(32.47±5.80)h、住院時間為(13.97±4.20)d、術中出血量為(209.18±38.50)ml;探究組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 且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3.175、13.938、6.108、12.444, P<0.05)。探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8.00%(2/25)明顯低于參照組的40.00%(10/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018, P<0.05)。結果說明, 單純修補術相比胃大部分切除術優勢顯著, 且安全性高, 屬于現階段應用率較高的方式之一。若患者未出現嚴重出血或梗阻、惡變情況, 應將單純修補術作為首選治療方式。但針對潰瘍病持續時間較長、修補術后再出現胃穿孔或穿孔較大患者而言, 選擇胃大部分切除術更加適宜。該手術方式治療效果比較穩定, 可對潰瘍、穿孔等問題予以有效解決。但術后會使患者壁細胞大量減少, 胃酸分泌量亦隨之減少, 且將胃組織大部分切除后可明顯降低患者食量, 再加之手術操作難度較高, 患者術后恢復較慢[5-8]。
綜上所述, 相較而言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均各有優勢與劣勢, 在臨床治療時術者需以患者適應證及意愿選擇合適的方式予以治療, 以保障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梅策略, 黃孟, 黃冰成. 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療效比較.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4(21):
2387-2388.
[2] 矯玉成, 劉芳. 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療效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17):134-136.
[3] 宮國鑫. 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患者的臨床療效.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6, 11(3):116-117.
[4] 陳太忠, 譚長春, 李光亮. 單純修補和胃大部切除術對急性胃穿孔治療價值比較.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14):38-39.
[5] 劉俊杰, 何嘉琳, 梁偉雄. 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療效比較. 中國醫藥科學, 2016, 6(6):128-130.
[6] 楊勇, 徐鵬燕. 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效果觀察. 基層醫學論壇, 2015(28):3922-3923.
[7] 沈象吉. 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療效比較. 中外醫療, 2018, 37(24):9-11.
[8] 田俊斌. 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效果比較.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5(2):66-68.
[收稿日期:201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