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沒那么糟
在群里,不管你說什么,都會收到其他成員的夸獎——“沒有規則,各種夸,直接夸,隨意夸”,這就是“夸夸群”。如此無原則的夸獎當然是假的,可為什么大家明知是假還樂此不疲呢?對夸夸群不屑的人,說這不過是年輕人無聊,湊在一起惡搞,發泄用不完的精力;貌似客觀的人,說這是“吹吹拍拍”的不良風氣對年輕人的侵蝕;痛心疾首的人,則視之為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迷戀,發現了年輕人“三觀不正”的兆頭,并一如既往地推到“人性”身上。這話有點重了,因為沒有真正了解并尊重年輕人的感情和心理——他們渴望被夸獎、需要被鼓勵。不過,這種方式雖能讓人獲得一定的心理滿足,但年輕人遇到壓力時應該選擇更健康的排解方式,因為他們遲早會發現這樣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
——賈亮《年輕人到底該怎樣減壓?》
謝謝你,沒有跟我聊天
在地鐵上,如果有陌生人跟你搭訕,你會怎么回復?這估計得看情況,需要幫忙的,盡量幫一幫;需要加微信的——“不不,我不加微商”……你設想出來的種種情況,代表了你對陌生人的社會預期。相信不會有人認為,地鐵上的陌生人會跑來拉著你的手,問你結婚了沒。而我們在交通工具上經常扮演“陌生人”,你會長時間明目張膽地盯著~個陌生人看嗎?你會看著某人順眼,就拉著人家聊天嗎?你估計會答“當然不會”,這還用思考嗎?這些日常生活中覺得不用思考的事物,在德國社會學家亞明·那塞希那里成為分析的對象——人們在交通工具上自動保持疏遠,體現了當代社會的建構基礎。他的結論初看令人驚訝:社會需要的不是親密和依賴,而是陌生和冷漠。這里的“冷漠”與“無視”和“冷酷”無關,而是在社會生活中保持對距離的尊重。不被他人打攪,其實是我們應得的權利,卻一直被我們忽視。
——榕小崧《城市里的陌生感,其實沒有什么不好》
有錢就能讀名校
“美國史上最大招生丑聞”的報道揭露了美國富二代為入名校不擇手段的種種黑幕,舉國震驚。此案核心人物、污點證人威廉·里克-辛格在接受調查時說,進入名校有三扇門, “一是前門,你自己走進去;二是后門,借助外力推進去,但得花十倍的價錢;而我創建了一扇‘側門。”辛格開了一家升學咨詢機構,服務對象為商界領袖、技術大亨和社會名流,通過各種非法手段確保他們的子女進入理想的名校。有人問:既然美國有相關合法途徑,這些富豪為何還走“旁門左道”呢?想必他們也有苦衷。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近年來,一些常春藤學校的捐款門檻高得嚇人,1000萬美元可能只是“入門級禮物”,難以得到招生辦的特別關照。而且,所有“后門”都不會承諾“確保”申請人一定進入名校,而辛格卻放言“從未失手”,如此一來,收費自然水漲船高。此次丑聞曝光,雖然關不了名校錄取的“后門”,但至少可以堵上“側門”。
——唐昀《美國名校招生黑幕:除了后門,還有“側門”>
現場直播別跑偏
盧小波
在一部叫《“大”人物》的影片中,演員王千源扮演的警察與黑社會分子斗法。他揮拳要打惡徒時,黑社會的兩個人迅速把手機舉起來,王千源立即抑制怒火、收回拳頭。在結局中,警匪雙方追逐進入商場,警察與壞蛋在地上翻滾著搏斗,圍觀群眾都把手機舉起來。警察占上風時,群眾就喊: “警察打人啦!警察打人啦!”生死攸關時,警察猶豫了一下,馬上被壞蛋占了上風,被打了個半死。壞蛋要揚長而去時,吃瓜群眾又看不慣了,說: “你把人打成這樣,還想走?”這些直播拍客永遠同情所謂弱者,在當時他們似乎可以決定事件的走向。在一場公共事件中,幾乎每個參與者都一邊吶喊、一邊舉起手機拍攝。撇開別有用心者,公允地說,這些拍攝與直播,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值得提倡,因其最終目的與效果都是發現真相。
——盧小波《每天都是現場直播的人生,終將娛樂至死》
報復性熬夜不值得
每天凌晨兩三點在微博立個flag, “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建個名為“12點睡覺”的微信群,倡導大家“在夜里12點前睡覺”;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在聚會上科普熬夜的危害后表示, “不瞞你說,我也熬夜”。不少年輕人明知熬夜危害卻依舊熬夜,為自己貼上“報復性熬夜”的標簽。而所謂“報復性熬夜”,是指白天過得不好,便想在夜晚找到補償,這是很自然的心理。“報復性熬夜”一旦形成,往往容易上癮,很多熬夜者想努力擺脫業已形成的惡習,幾番掙扎無效后就會選擇放棄,反倒陷入循環。很多年輕人會抱怨,自己的白天被學業、社交或工作束縛,能夠支配的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刻。說白了,還是壓力和焦慮在作祟。不少人白天看起來很忙,但更多的是盲目和迷惘,缺乏清晰的成就感,到了夜晚,要么感覺“白天不值得”,要么感嘆“身不由己”,一股空虛感如夜風襲人。
——《“報復性熬夜”: “白天不值得”正在消耗生命》
父輩該反思了
與其他家庭倫理劇明顯不同,《都挺好》在呈現“撕扯”沖突的背后,開始引導父輩反思:自己當年的不妥作為,到底為這個家庭帶來怎樣的傷害?制片人侯鴻亮說: “這部劇把家中老人的很多缺陷都表現了出來,呈現很多原生家庭的狀態。”說起來, “原生家庭”也算近幾年在網上泛濫的話題,甚至有人說它是徹頭徹尾的偽心理學。無論學界如何爭論,都不影響中國家庭倫理劇對父輩的批判——親情不一定都是無私的,父母也有可能在算計,那些“一切都是為你好”的嘮叨或許更多出于父母對面子的考量。即便不去套用“原生家庭論”,劇里劇外, “中國式家庭”的沖突中,誰還敢說父母無責?太多時候,父母種什么因得什么果,這是很難逃脫的定律。代際糾扯中,最常被套用的一句話是, “我們等了一輩子,都在等父母一聲抱歉;父母等了一輩子,都在等我們一聲謝謝。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沒等到。”
——陳方《終于有電視劇在討論“父母皆禍害”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