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那么,朱棣為什么選擇鄭和作為這項大型外交活動的首席負責人,他在下西洋之前又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經歷呢?
先從鄭和的祖宗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說起,這個堪比rap的名字來自阿拉伯語的音譯, “賽典赤”是貴族、 “贍思丁”是太陽、 “烏馬爾”是長壽——妥妥的王者稱呼!事實的確如此,烏馬爾不是一般的貴族,而是傳說中的“圣裔”,也就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后代。烏馬爾來到中國后,憑借貴族身份和突出才能在蒙古國(后改稱元)的軍隊中擔任重要職位。1253年,蒙古軍隊攻占大理國,征服當地各族,并于1276年設置了云南行省,而被指派統治云南的就是屢立戰功的烏馬爾。
烏馬爾不僅能在馬上打天下,還帶領云南百姓奔向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因此得到云南百姓的愛戴和中央政府的嘉許,死后被忽必烈封為“咸陽王”。
鄭和的曾祖父仍延續著“圣裔”的稱號和姓氏,而他的祖父則因故隨了母姓,改姓為馬,這才有了孫子馬三保,也就是后來的鄭和。馬三保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回族教徒,有不遠萬里到麥加朝圣的經歷,他們對海外風情的描述讓馬三保對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這無意中為他將來的遠洋航行埋下了伏筆。
1381年冬天,明軍攻入元朝貴族據守的云南,打到了馬三保的家鄉昆陽州。馬三保在戰亂中和家人離散,不幸被擄到明營,更慘的是,他在那里遭到閹割,成了太監。
幾年后,馬三保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燕王朱棣。朱棣非常喜歡這個聰明勇敢的少年,就把他留在身邊做了侍衛。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隨朱棣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無數汗馬功勞。特別是在鄭村店一戰中,他身先士卒、冒死沖鋒,給朱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朱棣在南京稱帝后,為了表彰馬三保的英雄事跡,親筆寫下一個斗大的“鄭”字,賜之為姓,并給他改名為“和”,隨后封他為內宮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
鄭和不僅通曉兵法、英勇善戰,而且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派鄭和出使日本,鄭和率領樓船水師十萬多人,歷經千辛萬苦抵達東瀛,并向日本執政者傳達了朱棣的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日本執政者自知理虧,立即下令逮捕倭寇首領,保證今后不再發生類似情況,并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簽訂貿易條約。在此之前,他還曾經成功出使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這一系列從事外交活動的經歷為他日后下西洋的壯舉做了漂亮的引子。
其實,朱棣早就把鄭和視為下西洋“首席執行官”的第一人選了,因為他在任命鄭和為內宮監太監時,給他安排的職責中就有監造船舶這一項。任職期間,鄭和不僅積累了豐富的造船經驗,而且按照朱棣的意圖在大明海域進行了兩次遠距離的海上航行,均圓滿完成。
1405年,一直渴望名震四海的朱棣派鄭和率領兩萬多人的龐大船隊揚帆遠航,駛向遙遠又神秘的西洋海域及沿岸各國。